陳美萍 張曉芹 余軍 葉詠菊
早期先兆流產是指妊娠12 周以內出現(xiàn)腹痛、陰道流血、宮頸擴張等現(xiàn)象,多因自身免疫、心理、環(huán)境及社會等因素引起,若不能及時治療,往往會導致流產等情況發(fā)生,甚至影響后期再次成功妊娠,對患者造成嚴重心理壓力。研究表明,10%~15%的先兆流產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負性情緒,易引發(fā)子宮小動脈痙攣,引起完全流產、早產及低出生體重兒等不良妊娠結局,需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預[1-4]。研究證實心理行為干預可有效緩解先兆流產患者的負性情緒,降低心理壓力,改善臨床癥狀,提高保胎成功率[5-6]。
家屬同步認知干預是讓家屬與患者共同參與認知干預,改變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患者依從性,給予心理支持。研究顯示家庭生活因素對孕婦孕期的抑郁和焦慮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家庭支持對其影響最大[7-10]。因此,尋找有效的認知干預措施,及時干預孕婦負性情緒,建立孕期滿意的家庭關系模式,對改善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的負性情緒及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麗水市中醫(yī)院對早期先兆流產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實施家屬同步認知護理干預措施,以提高保胎成功率。本研究探討家屬同步認知干預對早期先兆流產患者負性情緒及臨床療效的影響,以期明確家屬同步認知干預措施在早期先兆流產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1.1 對象 選取2020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早期先兆流產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臨床出現(xiàn)月經延期、嘔吐或頭暈等早孕癥狀;(2)尿或血清學檢測指標顯示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明顯升高;(3)B 超確認宮內懷孕,且孕囊或胚胎發(fā)育情況與實際月經停止周期相符;(4)行婦科檢查后確認患者宮頸口、胎膜、子宮等指征正常;(5)陰道少量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脹痛。排除標準:(1)近1 個月內服用過喹諾酮類、抗菌類等影響胎兒發(fā)育的相關藥物;(2)自愿放棄保胎者;(3)患者既往有精神病史;(4)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或不適合服用地屈孕酮等激素類藥物者;(5)患者家屬不在身邊,無法全程參與完成療效跟蹤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40(29.30±4.84)歲;孕周5~11(7.42±1.47)周;陰道出血時間為3(2,6)d;22 例患者為首孕。對照組患者年齡20~42(28.81±5.16)歲;孕周4~11(7.23±1.76)周;陰道出血時間為4(2,6)d;20 例患者為首孕。兩組患者年齡、孕周、陰道出血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準文號:2020臨倫審第(LW)-00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接診后評估患者抑郁、焦慮情緒,了解患者負性情緒狀態(tài);均予以地屈孕酮片對癥治療1 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做好外陰清潔、科學飲食、給予運動指導和心理疏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家屬同步認知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信息采集。收集家庭成員信息,了解家庭關系(是否共同居住,關系是否融洽),家屬對先兆流產患者不良情緒、妊娠結局及子代的影響的認知程度。(2)分層次、多維度開展健康宣教。根據患者及家屬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和依從性的高低有針對性的開展健康教育,提供早孕和科學飲食知識,告知出現(xiàn)先兆流產的原因和相關影響因素,以及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對保胎產生的不良影響和其他保胎誤區(qū)。對于文化水平較高、理解能力較好且依從性高的患者及家屬,采用相關文化展板、卡片、微信內容推送等;對于理解能力相對較低或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及家屬,采用簡明易懂的方式,如咨詢解答、心理疏導和示范教育等;以確保其正確理解并接受所提供的健康知識,糾正患者錯誤的認知。(3)家屬同步干預。醫(yī)患家庭同步交流,確保信息一致,強調家庭支持對患者的重要性,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讓患者獲得關懷,減輕心理負擔。(4)做好定期隨訪。醫(yī)護人員定期開展線上或線下隨訪,了解患者身心狀況,指導家屬關注患者,必要時聯(lián)系醫(yī)護人員,直至患者出院。出院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定期隨訪計劃,若出現(xiàn)陰道出血、腹痛及腰酸等不適及時回院就診,無不適者地屈孕酮片服完或每周進行一次線上或線下隨訪。隨訪內容包括詢問患者的癥狀變化、身體狀況、心理狀態(tài)等,并記錄相關信息。根據隨訪結果,進行信息解讀、指導用藥、調整治療方案等,直至孕12 周。 項目由指定醫(yī)護人員負責,并接受專業(yè)培訓,以保證干預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1.3 觀察指標
1.3.1 負性情緒評價 入院后實施護理前(干預前)、護理至孕12 周時(干預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負性情緒。兩張量表均為20 個條目。按Likert 4 級評分,其中正向條目總是如此為4 分、經常為3 分、有時為2 分、沒有或偶爾為1 分,反向條目總是如此為1 分、經常為2 分、有時為3分、沒有或偶爾為4 分,所有條目相加總分乘以1.25 后取整數(shù)部分即為標準分。標準分越高,患者焦慮、抑郁越明顯。按照中國常模,焦慮自評標準分≥70 分為重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50~59 分為輕度焦慮,<50 分為正常;抑郁自評標準分≥70 分為重度抑郁,60~69 分為中度抑郁,53~59 分為輕度抑郁,<53 分為正常[11]。
1.3.2 癥狀評分比較 參照《孕激素維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產的中國專家共識》[12]主要癥狀量化標準,根據患者陰道出血、腰酸脹痛、小腹墜疼或墜脹3 個主要癥狀表現(xiàn)自擬癥狀評分量表。陰道出血時間≤5 d 計為3分,6~9 d 計為6 分,≥10 d 計為9 分;出血量時有時無、點滴而下計為3 分,出血量淋漓難凈、量少計為6 分,出血量持續(xù)不凈、需用護墊計為9 分;出血顏色鮮紅、質稠計為3 分,出血顏色深紅、質稠計為6 分,出血顏色紫紅、質稠計為9 分;腰酸脹不適、時有時無計為3分,腰酸脹不適、持續(xù)存在計為6 分,腰酸脹痛、持續(xù)存在計為9 分;小腹墜痛或墜脹不適、時有時無計為3分,小腹墜痛或墜脹不適、持續(xù)存在計為6 分;小腹墜痛伴墜脹不適、持續(xù)存在計為9 分。癥狀評分為3 個主要癥狀表現(xiàn)分值相加的總和,并以陰道出血停止時間、腹痛緩解時間和腰酸緩解時間作為臨床癥狀緩解情況評價指標。
1.3.3 臨床療效判定 參照《孕激素維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產的中國專家共識》[12]早期先兆流產療效判定標準評價臨床療效。(1)痊愈:治療后患者陰道流血、腹痛等先兆流產癥狀消失,B 超下顯示無異常,患者精神狀態(tài)穩(wěn)定,癥狀評分減少≥90%;(2)有效:治療后患者陰道流血、腹痛等先兆流產癥狀有所緩解,B 超下顯示無異常,30%≤癥狀評分減少<70%;(3)無效:治療后可見部分組織至陰道排出,B 超檢查提示孕囊無變化,或不見孕囊及胎心,癥狀評分減少<30%。癥狀評分值的減少(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癥狀評分-治療后癥狀評分)/治療前癥狀評分]×100%;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組內比較采用Wilcoxon 符號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臨床癥狀緩解情況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陰道出血停止時間、腹痛緩解時間及腰酸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臨床癥狀緩解情況比較(d)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癥狀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37%,高于對照組的69.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早期先兆流產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多表現(xiàn)為腰酸、陰道出血、時有腹痛等癥狀,患者常處于高度應激狀態(tài),易引起情緒波動,以焦慮、抑郁最為常見。研究顯示孕婦孕期抑郁發(fā)生率為28.4%,焦慮發(fā)生率為16.0%,對孕婦及胎兒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影響,嚴重危害孕婦身心健康和胎兒的發(fā)育,甚至影響妊娠預后,需在配偶、親屬等人群中得到更多的情感及物質支持[7]。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孕婦,會引起身體的應激反應,導致內分泌失調,部分血管緊張素的異常分泌容易引起子宮異常收縮,導致流產。心理因素是流產的常見危險因素,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使流產風險增加約42%[13]。土耳其的一項描述性研究表明與非先兆流產組孕婦相比,先兆流產組女性的焦慮、抑郁水平較高,且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較低[14]。專業(yè)的心理干預可改善孕婦的心理狀態(tài),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率,目前認知行為療法極大改善了先兆流產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為先兆流產患者的良好預后提供了保障[15-16]。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陰道出血停止時間、腹痛緩解時間及腰酸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上予以家屬同步認知干預可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緩解臨床癥狀。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8.37%,高于對照組的69.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證實家屬同步認知干預可提高臨床療效。
認知干預是心理干預的傳統(tǒng)手段之一,但傳統(tǒng)的認知干預模式僅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個體認知干預,雖可滿足患者的基本認知要求,但家屬的認知度與患者存在差異,且患者孕期情緒較為敏感,家屬不當言行可能會對其產生刺激,加重患者的情緒波動。因此,僅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無法有效解決孕期保健和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無法達到預期的干預效果,并對臨床有效率產生影響。家屬同步認知干預突出了認知干預的整體化管理,將認知干預與家庭支持相結合,讓患者與家屬一同接受認知干預,共同面對疾病,進而促進患者疾病好轉,改善患者內心的壓力、焦躁和抑郁等負面情緒,使其獲得良好的妊娠結局。
開展家屬同步認知干預,通過了解患者及家庭的基本情況,根據其不同文化水平選擇合適的健康宣教方式,提升患者及家屬對先兆流產的認知水平,增強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遵醫(yī)行為與護理依從性。通過家屬的陪伴和支持,提高患者的家庭歸屬感,并在照顧過程中,及時對患者的一些錯誤行為進行糾正,達到更好的干預效果。家屬同步認知干預讓患者家屬加大對患者身體和心理狀態(tài)的關注和理解,盡可能及時給予患者精神鼓勵、安慰,護理人員通過對家屬指導,可增強家屬的基礎護理能力,對患者的疾病進行有效監(jiān)測,實施正確護理技巧,有助于提高患者應對疾病防護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綜上所述,家屬同步認知干預可以有效減輕早期先兆流產患者的抑郁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改善妊娠結局,促進身心健康。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觀察時間較短,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和延長隨訪時間,以更準確地評估家屬同步認知行為干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