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蕊
“學起于思,想源于疑”,課堂提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要精心設置問題環(huán)節(jié),營造出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使學生能夠敢于回答問題,敢于發(fā)表見解。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使他們能夠自覺主動地解決問題,幫助其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以此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進行課堂提問是為了引起學生自主思考,使他們能夠在思考的過程中理解教學知識、鞏固所學內容,進而提升其思維能力和基礎技能。提問的目標就是教師要完成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夠使教學的效果不斷提升。
教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要選擇比較合適的時機,要在以下的情況中進行:第一,在學生有疑問,但不知如何組織語言時;第二,教學重點、難點時;第三,在學生學習遇到阻礙時。
在進行提問的時候,教師也要重視提問的難度和深度,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出發(fā):第一,提問的問題要考慮學生當前的實際情況,并要從他們的興趣出發(fā);第二,提問的內容不能脫離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依據自身積累的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如果脫離了語文的教學內容,則會使學生產生較為混亂的感覺,不利于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1]。
在課堂上進行提問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語文的教學知識,也是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要考慮提問的內容和問題的難度,要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讓他們能夠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不斷發(fā)展自己的發(fā)散性思維,使其能夠思考到不同的解決方式,以此拓展思維空間。所以,在進行提問設計的時候,教師就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提問不斷激發(fā)出學生進行表達的欲望,使他們可以更加自信,以此不斷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如果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當中“一語道破天機”的提問方式,不僅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性,也會使他們逐漸感到無聊和乏味,更加無法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2]。
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課堂預習的環(huán)節(jié),收集一些關于魯迅先生的資料。其次,在教授本課內容之前,可以提出“大家了解魯迅先生的什么事情嗎?”,引導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講解出來,使教師可以順利將本課的教學內容引入課堂當中。再次,在講解課文當中“談《水滸傳》”的內容時,教師就要根據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兩個自然段主要講解了什么內容?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怎樣的美好品質?”使學生總結出本段的小標題,體會到魯迅先生在談話當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對這兩段的教學內容記得更為深刻,理解得更為透徹。而在接下來講解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這幾個自然段的時候,教師也要利用這樣的提問方式,以此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這樣循序漸進的提問方式,不僅使學生深入掌握了本課的教學內容,也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思想品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為其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首先就要對教材當中的內容全部掌握,并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精心進行問題的設計。這些問題的設置不僅是要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本課的重點、難點,使他們能夠從理解“是什么”發(fā)展到知道“為什么”。因此,這些問題的設置就要從易到難,并要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以此使學生能夠進入到作者創(chuàng)造的情境之中,更為真實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總而言之,教師要給予問題設計充分的重視,要改變傳統(tǒng)提問方式的隨意性,使每一個問題都具有意義,包含深意[3]。
所以,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fā):
第一方面,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問題設置。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效果直接影響著整節(jié)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就可以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問題設置的方式,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更加具有精神、更加具有活力地進行接下來的語文知識的學習。
第二方面,要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進行問題的設計。在進行課堂提問的設計時,教師首先就要從新課的重點、難點出發(fā),問到關鍵。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章《龍的傳人》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能夠理解“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這句話的意思,因此,教師就要從此出發(fā),抓住這句話中的“龍”和“龍的傳人”這兩個關鍵點,提出這樣的兩個問題:“中國龍是什么形象,具有怎樣的象征意義?”“從文中的哪些語段當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并且不急于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進行本課課文的學習,使他們的學習過程能夠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然后,在進行課文的講解時,也要引導學生讀出每一自然段的總起句,例如,“龍威力無比、變化萬千、無所不能”,使他們能夠對這一自然段有一個簡單的認識。而在結束了本自然段的教學之后,就要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自然段從哪幾個方面體現(xiàn)了龍是威力無比、變化萬千、無所不能的?”以此使學生能夠對其進行較為深入的閱讀,促進他們對本課教學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完美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也能夠將這些問題緊密聯(lián)系起來,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
第三方面,要抓住學生的疑問進行問題的設計。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學生肯定會有一些內容無法理解,產生一定的疑問。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就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要時時檢測,及時挖掘出他們不懂的地方,以此為問題設置的出發(fā)點,使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到自身的學習水平,有效解決自身的疑問。
第四方面,要在課堂結束之后進行問題的設置。在每一節(jié)課結束之后,教師都要引導學生進行本課內容的總結,并要設置出一些復雜的問題,使他們能夠在課余時間進行問題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此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鞏固其本課的教學知識。
小學課堂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為40 分鐘,教師如何利用這40 分鐘的時間,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所以很難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如果只是簡單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很快就會讓學生感到無聊和枯燥[4]。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時不時穿插一些有關本課教學內容的問題。但是,也要重視問題提出的時機,要科學合理地利用教學時間:一方面要在課堂上留出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在進行思考的時候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以全面激發(fā)學生進行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問的次數(shù),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課堂上,不能利用教學課堂上的全部時間進行提問,這樣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不利于他們成長和發(fā)展。
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章《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例,這是一篇說明文,學生對說明文的興趣可能會比較低,因此,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師就要在其中穿插一些問題,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時時集中在課堂之上。首先,在課前預習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將本課課文全面閱讀一遍,讓他們對本篇課文有一個基本認識,并要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觀看一些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圖片。其次,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可以提出問題“談談自己對于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初步印象”,使學生能夠利用本課課文當中涉及的成語:驚嘆不已、無與倫比、鬼斧神工等,描述出自己對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初步印象。最后,要在每一個自然段的教學之后,提出有關本段內容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讓他們對本課的教學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注意力,以此提升本課的教學效益。
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為保證提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教師在問題的設置上一方面應注重根據課堂情況隨機生成問題,保證課堂的生命力和活躍度,另一方面要盡可能按照文章的寫作思路,適時提出關鍵性問題,讓學生的學習思路始終與教學目標相貼合,在問題不斷過渡的過程中形成完整的問題鏈條,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到文章內容之中,完成教學目標。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推廣,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逐漸認識到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單純依靠鏈條式提問方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所學知識內容,但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為讓課堂提問的教育引導價值真正發(fā)揮出來,教師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應注意避免使用單一答案的問題限制學生的學習思路,保持問題的開放性,讓“答案不唯一”的開放式問題成為語文課堂的主流問題,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中自由討論探究語文知識,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與發(fā)展。
以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金色的魚鉤》為例,在教學中為讓學生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掌握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體會人物內心思想的寫作方式,教師可在提問中設置開放式問題鏈條,一步步引導學生靠近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最終體會到“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輝”這句話的情感內涵。在課程開始階段教師提出問題:“文中的老班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從哪些詞匯和語句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老班長的性格特點?”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老班長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動作、外貌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影響。其次,為讓學生理解文章中次要人物的存在對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教師可設置問題:“此前我們學習過故事的寫作方式,通常人們主要用第三人稱敘述或是第一人稱敘述講述故事,為什么本篇文章以‘我’為主視角展開故事,而不用第三人稱講述故事內容呢?”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掌握了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故事中的形象特征和情感變化過程,為后續(xù)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奠定優(yōu)勢基礎。在課程的最后,教師提出問題總結全文,升華主題:“老班長說自己沒有完成任務,他有沒有完成任務?‘老班長’走了,但他把什么留給了剩下的戰(zhàn)士呢?”學生結合對前文人物的理解,將魚鉤與老班長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結合在一起,理解了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將科學提問法引入進教學當中,首先要在問題設置的時候,使提問的問題具有循序漸進的特性,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要精心設計問題,從課前導入、教學重難點、學生的疑問、課堂總結這些方面出發(fā),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要合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使課堂教學效益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