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星
微課教學是以視頻的形式展示某個知識點。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微課可以應用于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化學實驗等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由于微課具有短小精悍、主題突出、生動直觀、針對性強等特點,將其應用到初中化學教學當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好地掌握重點知識,突破難點問題,并且使學生針對自身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開展個性化復習,進而使得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下無法開展個性化教學、教學過程過于枯燥乏味、教學方法單一機械等一系列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然而,雖然將微課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但是,還需要對初中化學具體微課教學的應用技巧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
首先,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教師首先要深入領會新版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全面了解新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與分析,制訂本學期以及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質量標準,再有針對性開展微課導學案的設計與規(guī)劃。通過這種方式,確保導學案能夠為微課教學過程提供方向性指引,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其次,分析教學對象。老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立足于學生發(fā)展需求與學習需求去進行微課導學案設計,確保微課導學案能夠真正助力課堂教學質效的提升。對此,需要時常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進而明確微課導學案的制訂方向,確保微課導學案同時與教學大綱相關要求以及學生學習需求高度匹配。在進行導學案的制作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導學案的編寫,確保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均能通過導學案獲取知識。再者,微課導學案分析與制訂。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找到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附著點,使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串聯(lián),構建起一個相對完善的化學知識框架體系。一份優(yōu)質的初中化學導學案,應當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關鍵要素。只有同時具備這些內容,才能為整個教學過程提供科學指引,并且?guī)椭處煂虒W質量進行動態(tài)跟蹤,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從而對教學過程進行持續(xù)完善,確保其始終處于正確的軌道上,并且使教學節(jié)奏得到合理把控。
制作微課要求教師樹立信息化的教學思維,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一方面,保證微課內容的生動性,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另一方面,保證微課內容的形象性,以幫助學生建構思維方法,使學生在微課提供的情景中進行深度學習。制作優(yōu)質的微課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較好的學習的環(huán)境,更利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通過發(fā)揮微課的靈活性、針對性、實用性的作用,對傳統(tǒng)課堂學習進行補充和拓展,使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學習內容,按照教師的指示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從而達到查缺補漏,鞏固和強化知識的學習效果。在制作微視頻時,教師需要以事先編制好的導學案為腳本,在以往搜集到的教學素材當中挑選出可以利用的資源,再借助“Camtasia Studio”這一類微課制作軟件完成微視頻的編輯加工,力爭在一段5~9分鐘的微視頻當中,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出教學內容,并且保證微視頻畫面質量上乘、音質清晰、內容精良,為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供必要保障。
所謂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對教師將要講授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旨在提高聽課質量,鞏固舊知識,以及提升自學能力。對初中化學這門課堂而言,要想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對此,教師同樣要基于導學案的相關內容及要求,提煉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將其錄制成微視頻并且上傳到班級群當中,讓學生觀看完視頻之后再有針對性進行預習,以此來保證預習質量及有效性,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活動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微課的輔助之下,初中化學在面向學生傳授知識時,可以實現(xiàn)從課內到課外的知識拓展,從課上到課下的學習延續(xù),特別是突破了教材的限制,避免了照本宣科,能夠將那些與化學相關的知識、事物、歷史故事或人物事跡融入微視頻當中,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使學生對化學這門課程以及化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進而生成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滬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九章“新型材料”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講諾貝爾、門捷列夫、侯德榜等化學名人的小故事,奠定課堂學習情感基調,激發(fā)學生研究化學的興趣。再以播放微視頻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石墨烯、太空鋁等新型材料的特性、應用原理以及它們在新能源、生物醫(yī)學、微納加工等前端領域中的應用方式。還可以在微視頻當中向學生展示這些新材料的性能測試實驗過程與結果,讓學生非常直觀地看到太空鋁這種新型環(huán)保材料是如何不怕水、不怕潮,具有如何強大的耐高溫、耐腐蝕性與抗沖擊性,甚至經(jīng)過長時間灼燒,其表現(xiàn)也不會出現(xiàn)任何損傷。由此看來,借助微課開展化學教學,不僅可以優(yōu)質高效地完成文章知識的傳授,還可以讓學生領略到化學知識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在拓寬學生眼界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的生成。
初中化學知識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復雜性與理論性,很多學生都覺得學好化學這門課程存在較大難度,甚至有部分學生因聽不懂產生了明顯的抵觸心理和厭學情緒。對此,教師不妨借助微課的形式,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與難點問題進行多樣化講解,達到降低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子運動”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酚酞溶液與濃氨水之間產生化學反應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直觀地看到酚酞溶液變紅時的分子運動過程。還可以通過PPT演示或者播放Flash動畫等形式,對化學反應過程中酚酞結構的改變以及水合氫離子被消耗的過程進行仿真模擬。微課技術在實驗教學上的應用,可以突出重難點內容,可以讓學生重復播放,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達到異步學習的機會,進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難以理解的化學知識變得直觀具象性、生動化與簡單化,消解學生對學習化學知識的畏難情緒。同時利用微課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加自主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針對不會的問題可以反復觀看和學習,進而提高自主學習質量以及學習效果。
在應用微課開展初中化學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力合作解決問題。通過問題的學習、探索,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能夠得到提升,也可以由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發(fā)揮學生各自的特長,促進學生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在開展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以微課導學案中的提示內容為主要抓手,有針對性組織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并且對合作交流的過程、質量、細節(jié)等方面進行合理把控,確保微課導學案中的問題任務得以順利完成。此外,學生在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解決化學問題時,教師要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思維能力,通過微課導學案問題任務的合理創(chuàng)設,營造出濃厚的氛圍的探究環(huán)境,讓學生在完成問題任務的過程中,與同伴進行更加優(yōu)質高效的合作交流,獲得具有挑戰(zhàn)性與成就感的學習體驗。另外,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任務具有較高的質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與延展性獲得鍛煉與提升,為進一步形成遷移運用能力和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教師也可以對學生小組學習探討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實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能力的共同增長。例如,在學習滬教版九下第七章關于“檢驗溶液酸堿性”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實驗視頻,之后將全班學生按照每組5人的方式劃分成若干個合作小組。小組成員圍繞視頻當中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進行學習交流,總結自己的學習心得。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形成思維與思維之間的相互碰撞,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盡快完成查缺補漏,形成更加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同時,還可以促進中學生團隊意識、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從而使學生具備更加完善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師在借助微課形式開展化學實驗教學時,可以側重于提高實驗內容的趣味性、啟發(fā)性,這也是微課教學的主要優(yōu)勢之一。對剛剛接觸化學這門課程的初中生而言,不僅化學知識比較抽象難懂,而且化學實驗也比較枯燥乏味,而且步驟煩瑣,甚至存在較大的操作難度,因此,很多學生都會陷入學習困境當中。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微視頻展示實驗過程,并且在實驗過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從而生成學習的內驅力與原動力。例如,在學習滬教版九上教材當中“催化劑”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2009年美國《連線》雜志網(wǎng)站公布的“大象牙膏”實驗視頻。在視頻當中,實驗人員將肥皂和濃縮的H2O2混合在一起,再添加適量的高錳酸鉀。之后,便出現(xiàn)大量泡沫狀淺黃色物質,整個過程猶如擠牙膏一樣,而這種淺黃色物質被人們形象地比喻成為“Elephant toothpaste”。通過這樣一段微視頻,不僅非常生動有趣地揭示了催化劑的作用原理,還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實驗的樂趣,從而對今后的化學實驗充滿期待,促進學習興趣的大幅提升。
新課標提倡初中化學教學構建綠色實驗教學模式,這樣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化學實驗所帶來的不利因素,但也使教師的演示過程變得模糊,對那些化學反應速度較快的實驗而言,有些學生還沒有看清實驗過程,實驗便已經(jīng)結束。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學生無法通過實驗環(huán)節(jié)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掌握與吸收,導致教學成效大打折扣,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與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結合實踐內容為其營造一個應用情境,之后再將實驗過程錄制成微視頻。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此項實驗的應用價值,學生還可以非常仔細地觀察實驗過程,針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步驟,還可以對其進行暫停、慢放、放大等操作控制,依據(jù)個性化學習需求對其進行重點觀察,從而達到實驗教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滬教版九下第七章“酸堿反應”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在多媒體大屏幕上給學生們播放酸堿溶液與指示劑產生化學反應的微視頻。在播放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實驗過程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進行放大,使學生獲得更加直觀的觀看體驗。例如,在觀察石蕊試劑在酸堿溶液中會產生何種化學反應時,學生會看到顏色的漸進過程。如果學生覺得化學反應速度過快,沒有看清楚,教師還可以針對一些關鍵畫面進行截圖,之后再把畫面放大,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前后的對比,從而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掌握化學知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知識都需要通過動手實驗來掌握。雖然初中化學知識沒有高中化學知識高深,但仍有一些實驗存在較強的風險性,如果某一位同學在實驗過程中操作方法不當,極易引發(fā)一些意外。針對此類實驗,教師不妨將實驗過程制作成微課,給學生們播放,這樣既不會影響學生學習,又可以規(guī)避實驗過程中的未知風險。例如,在學習滬教版九上“燃燒”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自行完成鎂條燃燒的實驗,并且將反應過程錄制下來,制作成微視頻。在錄制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那些重點步驟進行解說,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驗中所涉及的化學知識。比如,鎂條在剛剛燃燒時,會出現(xiàn)大量的熱量和強光,如果讓學生親自進行實驗操作,極有可能造成視網(wǎng)膜損傷或者手部皮膚的灼傷,為了避免發(fā)生此類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微視頻展示實驗過程,達到實驗教學目的。
首先,教師反思。將微課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構建起過程化教學思維,也就是說,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工作的結束。下課之后,教師要針對剛剛結束的課堂教學或者近期微課教學活動成效進行總結與反思,結合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找到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對下一步教學工作進行優(yōu)化調整,確保微課教學始終處于良性循環(huán)之中。另外,在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將微課課件上傳到班組微信群、QQ群當中,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復習需求進行反復觀看,達到鞏固復習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教學反饋,對原有的導學案進行改進與優(yōu)化,確保用于學生復習的微課課件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力爭最大限度為學生的學習與進步提供助力。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反思。不論是利用微課開展教學活動,還是在常規(guī)教學模式下,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及時針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與反思,明確自身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之后,有針對性地查找老師以往發(fā)布在班級微信群、QQ群當中的微課課件,進行反復觀看,完成鞏固復習,掃清學習障礙。對于那些觀看微課視頻之后依然沒有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老師或者其他同學進行請教,以此來強化學習過程中的薄弱之處,提高學習能力。這不僅是提高化學學習成效的有效途徑,更是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甚至是終身學習習慣的必經(jīng)之路。最后,教師要融入學生群體,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使學生在教師的肯定與激勵下堅定學習信心,立志學好化學知識。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不宜放棄,應主動幫助他們找尋學習不好的原因,或是心態(tài)問題,或是情緒問題,給予他們及時的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在這些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后,給他們“開小灶”,精心準備微課,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關懷,帶著感恩學習知識,努力追上其他同學的學習步伐。
將微課教學引進到初中化學課程講解當中,不僅具有較強的可行性,還具有較強的必要性。對初中生而言,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比,具有更強的理論性與抽象性,學習起來存在較大難度。對此,初中化學教師需要在新型教學理念的指引下,積極探索微課教學的運用策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化學知識水平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為素質教育改革的全面落實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