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吉榮
梅河口市農業(yè)綜合執(zhí)法大隊,吉林梅河口 135000
蕁麻疹是馬常見的皮膚病,俗稱“風疹塊”“風疹團”“遍身黃”,是畜體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造成皮膚棘狀層和乳頭層滲出液增多,在患馬的皮毛上突現(xiàn)大量大小不等的疹塊、劇烈瘙癢且快速消散為特征,發(fā)生迅速、消退也快,但容易反復。馬屬動物慢性蕁麻疹指發(fā)病超過6 周,或斷斷續(xù)續(xù)發(fā)作3 月以上的馬匹,其復發(fā)率較高,不容易徹底治愈,給馬匹的健康和正常使役帶來了嚴重地影響。多年來,我們分別采用祖國傳統(tǒng)獸醫(yī)學中藥內服、穴位埋線、中藥熏洗及將這三種方法綜合運用,并加以對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1.1 內服中藥
選用消風散,方劑組成為苦參40 g、防風40 g、胡麻35 g、生地35 g、蟬蛻35 g、當歸35 g、荊芥35 g、蒼術30 g、石膏30 g、木通25 g、知母25 g、牛蒡子25 g、甘草20 g,備用。此為一匹患馬1 d的用藥量。
1.1.2 穴位埋線用品
0 號醫(yī)用羊腸線、一次性埋線針、消毒酒精、棉球、醫(yī)用膠布等。
1.1.3 熏洗中藥
方劑的組成為蛇床子35 g、薄荷35 g,地膚子35 g、苦參25 g、白鮮皮25 g、當歸25 g、牛蒡子25 g、生地25 g、防風20 g、蟬蛻20 g、荊芥20 g、甘草15 g,備用。此為一匹患馬1 d 的用藥量。
1.1.4 實驗動物
選擇自然發(fā)病的患馬,根據臨床癥狀判定為慢性蕁麻疹,共有72 匹患馬,隨機分為5 組。分別為綜合治療組、中藥內服組、穴位埋線組、中藥熏洗組和空白對照組。受試馬年齡為 5 ~11 歲。
將72 匹患馬隨機分5 組,每組15 ~16 匹。試驗期間5 組患馬飼養(yǎng)管理相同,并且有專人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馬匹的采食量、精神狀態(tài)、臨床表現(xiàn)等變化,以統(tǒng)計學方法比較各組間的差異。5 組患馬除空白對照組外其余4 組應用下列全部或部分的中獸醫(yī)治療方法。
1.2.1 中藥內服
將上述備用的內服中藥水煎取汁,將其濃縮至2 000 mL,分成2 份,早、晚2 次灌服,每日1 劑,10 d 為1 個療程。
隨癥加減:口鼻及四肢末梢發(fā)熱,口渴喜飲者,證屬風熱偏盛的患馬,需加強疏風清熱解毒之力,減去方中的蒼術,加大石膏的量,可再加入連翹、金銀花等;皮疹紅赤,舌體或紅或紫者,證屬血分熱象明顯的患馬,需清熱涼血,可加大生地用量,還可加水牛角、玄參等藥物;舌苔黃膩證屬濕熱偏盛者,減去牛蒡子、木通,再加上苡仁、車前子等,以加強清熱利濕之力;患馬蹭樹擦樁,瘙癢嚴重者可加大蟬蛻、苦參的用量,再加上川芎、白鮮皮以止癢;食欲差者加焦三仙以促進食欲;患馬糞便干燥,排出困難、尿濃量少者加大黃、芒硝以暢通二便。
1.2.2 穴位埋線
選取肺俞、肝俞、脾俞、后三里、風門、伏兔六穴,六穴兩側各一,共12 個穴位。
埋線穴位的定位及針刺深度:肺俞穴在從后數(shù)第九個肋間的髂肋肌溝中??捎米⑸溽橆^直刺3 cm;肝俞穴在從后數(shù)第五肋間的髂肋肌溝中,用注射針頭直刺3 cm;脾俞穴在從后數(shù)第三肋間的髂肋肌溝中,可用注射針頭直刺3 cm;風門穴在患馬耳后約3 cm、距離鬣下緣大約6 cm。可將注射針頭向內下刺入3 cm;伏兔穴在耳后約6 cm 處,寰椎翼后緣的凹陷處。注射針頭向內下方刺入3 cm;后三里穴在掠草穴后下方約10 cm 處的肌溝中,可用注射針頭直刺3 cm。
操作方法:先把0 號羊腸線剪成若干個1 cm長的線段,放到小瓶中,加入醫(yī)用消毒酒精浸泡,備用。將患馬六柱欄內穩(wěn)妥保定,穴位準確定位,并用紫藥水做好標記,常規(guī)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無菌采取浸泡消毒好的羊腸線線段,將其置于埋線針管內,注意不要把線頭露在針管外,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穴位皮膚,以防不能準確地刺入,另一只持針對準穴位快速刺入,然后緩緩推針芯、同時退針管,將線埋入,不要使線露出皮膚,以防滑脫,拔針仔細消毒針孔,膠布固定。
1.2.3 中藥熏洗
將上述備用的熏洗藥物加水煎煮2 次,每次30 min,去渣混合藥液,將其濃縮至約3 000 mL,待涼至38 ~46 ℃時進行熏洗,30 min/次,每天早晚2 次,10 d 為1 個療程。
1.2.4 具體治療方法見表 1
表1 5 組慢性蕁麻疹患馬采取的具體治療方法
72 匹慢性蕁麻疹患馬通過不同的中獸醫(yī)治療方法,經過10 d 后治療結果見表2。治愈:馬慢性蕁麻疹癥狀完全消失,疹塊、瘙癢完全消退,破潰的水皰形成結痂,全身癥狀恢復正常;好轉:馬慢性蕁麻疹癥狀部分消失,疹塊、瘙癢大為減少,但沒有完全消退,仍有破潰的水皰流出黃水,全身癥狀大為好轉;無效:馬慢性蕁麻疹癥狀未見好轉。
表2 各種治療方案的效果
本研究是采用不同的傳統(tǒng)獸醫(yī)學治療方法治療馬慢性蕁麻疹。綜合治療組是中藥內服、穴位埋線、中藥熏洗幾種方法綜合運用,療效最好,15 例患馬14 例痊愈,1 例好轉,治愈率達93.33%,其他4 組依次為B、C、D、E,中藥內服組高于其他3 組,而空白對照組最差,治愈的2 例屬于自然康復。中獸醫(yī)學認為本病的內因多為患馬衛(wèi)外不固,不足以抗御外邪,以此為基礎,風邪或單獨乘虛而入,或與寒、熱、濕夾雜外襲,以致發(fā)病。某些動植物毒,如在放牧時誤食了蕁麻等有毒植物,或被蚊、虻螫刺叮咬,或受到各種花粉、羽毛、皮屑及真菌孢子等吸入物的刺激;或采食了發(fā)霉變質的飼料,使腸胃積熱,在此基礎上又感受風邪,致使內外合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而發(fā)?;驗橹委熤悴⊥獠客坎了晒?jié)油、石炭酸等刺激劑,都能影響皮毛腠理的正常功能,又復感風邪而發(fā)病。馬匹體內慢性局灶性感染如細菌、真菌、病毒及胃蠅蛆、蛔蟲、絳蟲等,其病原體和代謝產物被吸收等都能引起發(fā)病。此外,馬匹受情志內傷,肝腎不足,血虛生風生燥也能發(fā)病。
消風散是治療蕁麻疹的常用方劑,方中荊芥具有祛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之功,尤其善祛血中之風;防風能祛風解表、祛濕止痛、止痙,既祛外風又祛內風;二藥合用有很強的疏風止癢之效。上述四藥合用辛散透達,疏風散邪止癢,針對馬屬動物慢性蕁麻疹有非常好的治療作用,且四藥中的蟬蛻還具有抗過敏之功,共為方中君藥。諸藥合用,針對馬屬動物慢性蕁麻疹的風邪為患,以祛風為主,輔以清熱、止癢、養(yǎng)血、祛濕之品,祛邪兼顧扶正,使得風邪散、濕熱清、血脈和,則癢止疹消,為治療馬屬動物慢性蕁麻疹之良方,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穴位埋線是集合針刺、留針、放血三種方法的綜合。研究發(fā)現(xiàn),穴位內的羊腸線除能產生持久的刺激作用外,還能通過本身的異體蛋白刺激作用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及抗過敏能力,對馬屬動物慢性蕁麻疹尤為適用。所選穴位均為治療本病的常用穴。肺俞穴可宣肺透表,補益肺氣,解除皮膚瘙癢等證。脾俞穴可和胃健脾、益營調血;肝俞穴有疏肝理氣、利膽清肝等功能;風門、伏兔二穴常用治風邪為患的病證,而本病的發(fā)生與風邪為患密不可分,通過刺激二穴達到治療一切內外風之證;后三里穴是一個補虛的要穴,補益脾胃及氣血,可增強馬的體質,提高患馬的免疫力。諸穴合用,共奏通調氣血,潤燥養(yǎng)血,止癢祛風之效。
中藥熏洗治療馬屬動物慢性蕁麻疹,使藥物直接接觸患部,促進對藥物的充分吸收,以更快地發(fā)揮藥效,并且能達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的效果,且由于藥物直接作用于皮損部位,能有效地緩解皮膚瘙癢,提高療效。熏洗組方具有疏風、養(yǎng)血、清熱、除濕之功,針對本病有非常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