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周林 太原師范學院
沒骨畫是獨立于工筆和寫意的繪畫門類,是中國傳統(tǒng)畫的一種表現形式。書法中,筆鋒所行之處稱之為“骨”,其余部分為肉,不勾輪廓,不拓印底稿,要求畫家一氣呵成,一筆成畫。沒骨的“沒”即是淹沒之意,旨在將色與筆墨融合。關于沒骨畫法的起源,最早是由南朝的張僧繇開創(chuàng)的,沒骨這一詞最早見于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其記錄了“沒骨”的概念,即“畫無筆墨骨”。沒骨也分沒骨山水、沒骨人物和沒骨花鳥,唐朝楊升發(fā)展了沒骨山水畫后而有了沒骨花鳥畫。沒骨畫法在北宋徐崇嗣以后有了更為成熟的發(fā)展,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提到的“乃效諸黃之格。(徐崇嗣)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工與諸黃不相下。”
一提到沒骨畫法,首先想到的是惲壽平、任伯年和居廉等畫家,其實不然,早在宋朝沒骨畫法已經嶄露頭角。北宋徐崇嗣因不合當時院體程式,后改學黃筌、黃居寀。之后又自創(chuàng)新體,其畫作不用墨線勾勒物象,而直接用色筆暈染,世稱“沒骨圖”。北宋趙昌效徐崇嗣沒骨畫法《寫生杏花圖》。到了元明時期,關于沒骨畫法的記載相對于北宋時期少一些,孫隆就是其中一位沒骨畫家,其作品《花鳥草蟲圖》和《芙蓉鵝圖》用沒骨畫法描繪秋季的蟲草禽鳥等,使其更加生動形象。而到了清代,沒骨畫法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fā)展。惲壽平學習前人畫法,獨創(chuàng)了點染畫法,開始了沒骨花鳥畫的創(chuàng)新獨特畫法。例如,他在《甌香館寫生冊》中的菊花(見圖1),就是先以色線勾勒花的外形,再分染花瓣,塑造花的整體形態(tài)和顏色?;扇緝杀椋侨~子只一遍畫出,花頭厚重突出,葉子清新隨意,這樣的搭配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采納。到了清末,著名花鳥畫家居廉在惲壽平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沒骨畫法的表現手法,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熟練運用了撞水、撞粉法,但居廉畫面中描繪的花卉草蟲以及各種樹石是南方特有的。本文所提到的南方特指嶺南地區(qū)。
圖1 《甌香館寫生冊》 惲壽平/作(圖片來源:網絡)
居廉生于清末道光年間的廣東,自幼父母雙亡,由其堂姐照顧,后在堂兄居巢的指導下學習了繪畫。從居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環(huán)境對他的影響是深刻的,一是因為堂兄居巢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二是自身對于自然的仔細觀察;三是受所處地域的影響。嶺南地區(qū)處于我國南方,明清時期,嶺南經濟發(fā)展快速,文人風興盛,繪畫藝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沒骨畫法在居廉的花鳥草蟲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有一定的地域性。
傳統(tǒng)花鳥繪畫中出現較多的是梅、蘭、竹、菊四君子,還有名貴花卉珍禽等一類。而居廉的花鳥畫中的形象從嶺南地區(qū)取材,繪昆蟲于畫面中與花卉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生動、有趣的畫面。居廉筆下的花卉草蟲多取材于南方,植物花卉瓜果較多,有繡球、山茶、凌霄、萱草花、迎春、梨花、百合、水仙、牽?;?、荔枝、石榴、柚子、芋頭、佛手瓜等,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凌霄、梨花、荔枝、石榴等。一提到居廉,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撞水、撞粉法,這兩種方法在他的花鳥草蟲畫中表現得比較多。例如他的《花卉草蟲四屏圖》(見圖2),四屏分別畫了牡丹、凌霄、繡球、紫薇等花卉,再繪出湖石、知了、蜜蜂、蝴蝶、螳螂,讓整個畫面充滿了勃勃生機與靈動活力。這幅作品精密寫實之外,清新妍麗,有生機。畫面中使用了撞粉法。而撞粉就是將粉注入或撞入色之中,使色粉浮于本來的顏色之上,而使花瓣等形象具有粉光,有光澤感,像是真實環(huán)境下植物在陽光照耀下的美好形態(tài),如圖2中的牡丹。居廉的撞水、撞粉是色墨與粉和水的碰撞,是三者之間的和諧融合,也符合廣東嶺南地區(qū)溫潤多雨的氣候特點。
圖2 《花卉草蟲四屏圖》 居廉/作(圖片來源:網絡)
總之,居廉的沒骨花卉草蟲主要有兩個特征。一是對于畫面內容的取材方面。他畫面中的所有形象物體大都來自嶺南地區(qū)的動植物,如知了、螳螂、樹蛙等。居廉生活在四季花木繁盛的嶺南地區(qū),那里常年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居廉等畫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對于他繪畫風格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實地域環(huán)境對于一個藝術家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不同的氣候會導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文化。當然也不排除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居廉受到了堂兄居巢的家庭藝術環(huán)境的熏陶。二是居廉發(fā)展并成熟創(chuàng)新運用了沒骨畫法中的撞水、撞粉,其實這兩種繪畫技法很早以前就有了,但發(fā)展得不太完善和完整,而后居廉、居巢兩人將其發(fā)展成了一種完整的沒骨繪畫技法,后來被廣泛運用。居廉將其很好地運用在了自己的花卉畫面中。
從古至今,沒骨畫家不少,但是每個畫家由于所處時代、地域、環(huán)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繪畫風格。明代的孫隆處于沒骨花鳥畫成熟時期,由于所處時代審美的變化,繪畫藝術的局限得到突破。這個時期的沒骨花鳥畫比較強調作品中的筆墨意味,不強調形似,漸漸有了“寫”的意味。孫隆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沒骨花卉由勾線填色變成了粗筆點染的形態(tài),與居廉的精細雅致有所不同。而他的沒骨畫法對于同是常州人的惲壽平具有引導意義,對于任伯年的潑墨的發(fā)展也有不小的影響。
清代初期寫意畫盛行,沒骨畫家惲壽平的出現為傳統(tǒng)花鳥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居廉對惲壽平十分崇拜,對于他的花卉畫進行了細致的臨摹和學習。惲壽平的描繪題材范圍廣,從常見的果蔬到野花野草再到名貴花卉,無所不畫。而居廉受其影響,將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描繪于畫面中,增加了嶺南地區(qū)的繪畫種類和題材,為后人學習沒骨花卉畫提供了材料。惲壽平和居廉同是畫沒骨花卉的,兩者之間有繼承關系,也有所區(qū)別。惲壽平的沒骨花卉作品中描繪的物象題材要比居廉更加豐富,因為居廉主要是描繪嶺南地區(qū)的花鳥草蟲。他還在自己的住所建了一個十香園,種上了嶺南地區(qū)常見的花卉草木,方便自己寫生、觀察、創(chuàng)作。兩者的相同點是水的運用。惲壽平在描繪花卉時不用墨線勾勒物體形狀,而是用色筆畫好物體之后,直接用水點染,待水干之后形成自然的邊緣水線,給人生動、自然的感覺。居廉也繼承了這一繪畫技法特點,將水的作用發(fā)揮到了極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法——撞水法。而在用色方面,惲壽平的沒骨花卉是宋元繪畫色彩的結合,畫面中的花草盈潤明艷、清秀雅致。而居廉在色彩方面吸收了惲壽平之長,又自創(chuàng)了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沒骨畫技法。居廉的花卉畫面整體上沿襲了惲壽平的清秀妍麗,但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畫面中加入了“撞粉”,使所描繪的物象更加通透、真實、自然、有靈氣。例如,居廉在《山茶花》中,運用了自己獨創(chuàng)的繪畫技法——撞粉,以惲壽平的技法為基礎,并將其相互融合,使整個畫面妍麗雅致、有虛有實,以兼工帶寫的手法描繪畫面中的小昆蟲,使畫面更加豐富有趣,充滿節(jié)奏感。
惲壽平獨特的沒骨風格廣受大家喜愛,之后很多人模仿學習他,從之后的趙之謙、任伯年、虛谷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惲壽平的風格。居廉是近代沒骨畫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他深受惲壽平的影響,并在他的基礎上發(fā)展了沒骨畫法,獨創(chuàng)了撞水、撞粉法,這個技法是沒骨畫法的創(chuàng)新,豐富了沒骨畫法的種類,也推動了花鳥畫的進一步發(fā)展。學習惲壽平的人很多,其中包括居廉,居廉收了很多徒弟并教授畫畫,所以他的繪畫風格持續(xù)影響了當時的畫壇幾十年。所以說惲壽平和居廉的沒骨花鳥畫對清代以及近現代的花鳥畫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任伯年的沒骨花鳥畫與居廉的沒骨花鳥畫既有相同之處,也有較大的區(qū)別。兩人都學習了惲壽平的沒骨花鳥,并且在此基礎上有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居廉相比,他的用筆更加大膽寫意,他的沒骨花鳥畫有寫意的流暢靈活,還有西畫中水彩的表現,點染勾勒都有表現,兼工帶寫,造型靈動,設色上濃烈中帶有清新明快,筆墨有活力。他與居廉的區(qū)別是作畫時常用生宣表現,勾葉脈、花莖的時候通常趁濕來勾,形成一些特殊的紋理效果,而居廉是趁色未干之際以粉注入未干區(qū)域,等待自然晾干的畫面。任伯年的整體作品中有沒骨畫法,有寫意還有潑墨,幾種繪畫技法融合在一起,趣味性十足,符合時代要求。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沒骨畫法都有所繼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張僧繇開創(chuàng)之后,清初時期惲壽平將其發(fā)展成熟并被后人所學習,居巢、居廉、任伯年等都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到了當代,沒骨畫法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花鳥畫家將現當代生活的韻味與傳統(tǒng)技法相融合,逐漸有了新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創(chuàng)作理念。今天,我們在許多畫展中都能看到沒骨花鳥畫,它正以自身獨特的風格藝術吸引著藝術家甚至大眾的更多關注?,F當代沒骨畫家很多,如陸抑非、賈廣健、周午生、李魁正、裘緝木、周冰等。20 世紀90 年代初,京津地區(qū)的畫家組織并確立了中國現代沒骨畫派,這使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沒骨畫,也讓各個地區(qū)的畫家可以更好地交流學習,讓沒骨畫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李魁正就是中國現代沒骨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自然朦朧之感,也有中西融合的韻味。賈廣健認為畫沒骨花鳥的人越來越少,在學習傳統(tǒng)、吸收傳統(tǒng)、消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沒骨花鳥畫雍容大氣、溫潤柔美,是現如今沒骨花鳥畫中的一枝獨秀。他的作品比較符合大眾的審美,有許多鄉(xiāng)野瓜果,如苦瓜、蓮藕、柿子、小白菜、玉米等常見的農作物。他的沒骨花鳥畫中還運用了西方水彩畫中的透明畫法,將中西繪畫技法完美融合,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特征。
居廉的沒骨畫法是對傳統(tǒng)沒骨畫法的繼承和突破,這種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沒骨畫在現當代中發(fā)展得更好。筆墨當隨時代,任何一種藝術或者文化都離不開所處時代、地區(qū)、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所以說繪畫技法和題材不是一成不變的,前人的繪畫技法只是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學習思路,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追尋探索,多去嘗試,不要拘于一種技法或者一個繪畫題材。在信息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面對西方藝術的強烈沖擊,文化底蘊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長遠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是亟待探索。
沒骨畫法的發(fā)展不僅僅是題材和技法的創(chuàng)新,還包括材料工具,最重要的是觀念意識的轉變發(fā)展。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審美風格,會產生與時代相對應的不同繪畫技法,顯然沒骨畫法已經漸漸地融入大眾生活中。工筆的精細嚴謹使得在傳承的同時有些許局限,而手法技法和工具比較靈活的沒骨花鳥畫更加符合當代花鳥的表現與審美意味。
居廉沒骨畫法在南方花鳥畫中的成功表現體現出時代、地域、環(huán)境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時代背景影響了藝術家的感悟,地區(qū)和環(huán)境影響了藝術家對畫面的取材和情感表現。嶺南地區(qū)文化底蘊深厚、風景秀美、花草茂盛,有著豐富的繪畫對象、為沒骨花鳥的運用和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素材。受嶺南地區(qū)的人文景觀影響,居廉成就了自己獨特的沒骨花鳥藝術風格。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深厚,所以說沒骨花鳥畫在今后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值得當代藝術家和我們去追尋、探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