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幫俊
“天下美食看潮汕。”雖然這句話說得大了些,可是也足見潮汕美食的獨特魅力。在潮汕人的飲食文化中,“丸”是一個始終無法回避的特色,各式各樣的“丸”讓潮汕人享受著舌尖上帶來的愜意。
提起牛肉丸,相信很多人會立馬想到電影《食神》中,那個彈性十足可以當(dāng)乒乓球來打的撒尿牛丸。而大名鼎鼎的潮汕手打牛肉丸與之相比,毫不遜色。作為潮汕最為有名的美食,手打牛肉丸早已扎根于街頭小巷,生長在潮汕人心中。與“櫻桃好吃樹難栽”的道理一樣,手打牛肉丸之所以好吃,也和其工藝費時費力有關(guān)。
“啪!啪!啪!”鐵棒重重敲打牛肉的聲響,這是制作手打牛肉丸最為熟悉的聲音。就見一個壯小伙兒坐在砧板前,雙手揮動著鐵棒像打鼓似的很有節(jié)奏地拍打牛肉。在反復(fù)捶打中,牛肉與肉筋才能徹底分離,由于牛肉肌肉纖維沒有斷開,因此才更具彈性。鐵棒下的細(xì)微手感和肉質(zhì)的變化,全靠打棒人敏銳的感覺,沒一定的功力與火候是完不成的。打好的牛肉漿中放入鹽巴調(diào)味,放入冰塊迅速降溫,冰塊的多少也關(guān)系著牛肉丸的口感,冰多則軟,冰少則硬。手抓肉漿,擠出肉丸,溫水中浸泡成型,牛骨湯煮熟即可。牛肉的肉香與彈性的肉感,肯定會讓你大呼美味。
如果說,手打牛肉丸講究的是一個“彈”字,那么,潮汕魚丸則是在“鮮”字上下工夫。剛從海中捕獲來的新鮮那哥魚第一時間剔骨、去皮,碾成魚泥,為了保持操作過程中的鮮度,用冰塊輔助完成。在魚泥中加入雞蛋清、海鹽,攪拌均勻。用力拍打攪拌一定時間,使其黏性剛好?!按螋~丸的是徒弟,泡魚丸的是師傅。”打魚丸是力氣活,泡魚丸則是技術(shù)活。所謂泡魚丸就是將魚丸放入溫水中凝固定型,水溫過高過低都不行,45℃最好,這是老經(jīng)驗師傅的秘訣。魚丸煮熟后,便能盛碗出鍋了。品嘗之后,一個字“鮮”!
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原汁原味的口味,加上這圓圓的“丸”有吉祥團圓之意,想必這就是潮汕人愛“丸”的情結(ji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