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友付
在對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和完善。而當前家庭教育中,人們普遍看重“智育”,而忽視“德育”,導致子女“德智”失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及時進行干預和引導越來越成為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重智輕德現狀分析
1. 過于看重智育?,F在家長普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過高,基本上會按照自己的教育思維來給學生制定受教育方案,忽視了因材施教這一重要理念,都希望子女可以在起步階段就有好成績,會在課下給孩子報輔導班和布置大量作業(yè),這實際上是對智育的過分看重。子女只是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進行學習,這種家庭教育的后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會導致子女出現叛逆、任性、反感等消極情緒,對學習喪失熱情,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最后只能是智育沒有達到,德育也丟掉了。
2. 過分溺愛,忽視正確價值觀引導。當前人們物質生活條件不斷豐富,家長對下一代的溺愛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首先,家長放縱式管理導致子女的自制能力和自理能力逐漸喪失,行為越來越不受約束和管制;其次,家長的態(tài)度不嚴肅,遷就子女的思維和行為,沒有進行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引導;第三,家長過于維護子女,即使他們做錯了事情也沒有進行正確教育,導致子女有恃無恐,性格越來越叛逆,這是家庭教育失敗的明顯表現。
二、重智輕德現象出現的原因
1. 應試教育體制影響。應試教育體制在我國由來已久,歸根結底是對學生智力的一種檢驗。從實際來看,它只是單純以高分數、高成績?yōu)槟康模@就使得家長為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只看重智力培養(yǎng),形成“為考而教”的局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為大多數家長的教育目標,對子女的教育也是以“成才”為唯一目標,而不是“成人”,德育和智育兩者失衡,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的人格品質不健全,性格出現極端化。
2. 社會競爭和就業(yè)壓力。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高考是重要轉折點,也是家庭教育“重智輕德”現象出現的客觀原因。在高考這一指揮棒作用下,家長、學校都會將教育中心放在成績提升上,都希望孩子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有更高的學歷認證。除此之外,當前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擁有一個高學歷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就業(yè)選擇時。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重智輕德”現象的出現在所難免。
三、家庭教育“重智輕德”現象的干預建議
1. 改革教育體制,轉變教育理念。當前,我國教育體制越來越完善。素質教育在當前社會已得到了普遍認可和接受,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對于家長來說,不能過分寵溺子女,要把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對待,帶領子女通過實際行動來傳授德育重要性,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將綜合型人才作為培養(yǎng)教育目標,實現子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2.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調配合。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學校教育則更具有科學性和前沿性。因此,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根據子女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起到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作用。同時,學校和家長也要定期進行交流和溝通,對學生的每一階段成長和學習有全面了解,對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共同解決。
3. 家庭和社會要正確看待德育和智育關系。德育和智育兩者實際上是一種平行關系,家庭教育要將兩者同時進行,做到智中有德,德中有智。家長要結合當前社會發(fā)展形勢,向孩子宣傳正確的價值觀、處世觀和就業(yè)觀,并配合學校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實際行動來培養(yǎng)子女的德育素質,而且要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引導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三觀”,不斷縮小智育和德育之間的差距。
四、結語
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重智輕德”現象要正確分析出現的原因,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并轉變教育理念,實現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培養(yǎng),為子女的未來成長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