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連云 上海市青浦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面對愈演愈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很早就提出了“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的論斷,并從國家層面加以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圍堵和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黨中央把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創(chuàng)新人才需要從基礎教育抓起。為此,讓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也能擁有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成了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動力和目標之一。如何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培養(yǎng)融入日常教學之中,需要有新范式的引領。本文提出的“‘學用合一’的新教學”便是對這一命題的回應。
1.回歸到學習的本義
學習的本義是學與習的結合、學與用的合一。甲骨文的“學”有三種卦象,即“”“”“”,本義是“用手把弄算籌”,隱含著操作、探究、領悟和明白的含義。“習”有四象,即“”“”“”“”,本義為“小鳥在晴天學飛”,隱含著嘗試、練習、實踐之意。在西方語境中,“Learn(學習)”這個單詞來源于古英語的“l(fā)eornian”,意為獲得知識或研究;古希臘語為“μανθ?νω”(manthano),它不僅與獲取事實信息有關,還與更廣泛的智力和道德發(fā)展有關。本義上,“μανθ?νω”(manthano)涵蓋了從簡單的信息記憶和事實接收到更為復雜的技能掌握和理解概念的全范圍,它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包括但不限于教學、訓練、觀察和實踐。由此可見,在文化的源頭,學習的本義就是指通過自身的探究和真實場景中的實踐,獲取知識的理解和領悟,掌握和形成真實的才能。
2.關注到真實世界
隨著人類文明的積累,經驗知識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人的學習也越來越聚焦到書本間接知識的學習。學校教學制度的出現,加速了這一趨勢,學習課程化成為學校學習的主宰,學習的邏輯演變?yōu)橹R接收的邏輯。學生在校學習遺失掉了鮮活、生動、有趣的現實世界的學習對象、內容、場域與方式,導致教學內容干癟,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學生的好奇心、社會關愛與創(chuàng)造性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地激發(fā)。“學用合一”的新教學把日新月異的現實世界拉回到了學生日常的校園學習之中,使得書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學習得以有效地連接。以問題解決的邏輯來組織教學,強調做中學、用中學和創(chuàng)中學,一方面使得書本知識能真正用于實際,另一方面使得學生在實踐和運用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形成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與積極學習的態(tài)度,實現學以致用和用以篤學的統(tǒng)一。
3.學習連接到創(chuàng)造
ChatGPT 的橫空出世,引爆了全球,也點燃著學校教學的改革?,F在機器人都實現了深度學習,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學習不該停留在知識理解的層面。如果說,在農業(yè)和工業(yè)時代,把學習看作是模仿、記憶、領會等行為和層次,那么進入后工業(yè)信息化時代,學習更應被看作是對知識整合理解后的創(chuàng)造或再發(fā)現。學習是學生收獲驚喜,滿足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錘煉高階思維、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探索過程。因此,學生在校的學習,不該停留在學科知識領會和理解的層次,更應邁向認知和情意的深處,“學習引發(fā)創(chuàng)造”“用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這些觀點不僅是深度學習理論的發(fā)現,更是當今學習科學的揭示?!度耸侨绾螌W習的Ⅱ:學習的科學與實踐》在對學習的內涵分析時指出:“有價值的學習發(fā)生在學習者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校外生活情境中,發(fā)展學習者運用知識的意識是學習的關鍵部分。”
1.解決當今學生書本世界和現實世界學習割裂的問題
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課程教學改革,似乎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即解決當今學生在校學習書本世界和現實世界割裂的問題。本文基于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語境,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行合一”的觀念,力求破解這一難題。
2.解決當今教師講授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缺乏有效融合的問題
中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注重講授式教學,講練結合、精講多練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范式。雖然新課改反復強調探究式教學,但由于這種方式在實際操作中費時、費力,難以把控時間和學習的績效,常常成為教學的“表演”,難以融入日常。本文以“學用合一”的新教學加以破解。
3.解決當今的課堂學習止步于領會、缺乏創(chuàng)造的問題
中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將課堂的學習引向真實生活的問題解決和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機會,學生學得較死板和機械,學習潛能未得到有效激活和激發(fā)。本文以“理解連接創(chuàng)造”為課堂學習的第二臺階,以“學用合一”項目式深度學習來突破現實的困境。
1.“學用合一”新教學的概念界定
“學用合一”的新教學,是指基于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書本世界的“學”和現實世界的“用”整合起來設計的教學。此教學方法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學為了用,學好是為了做好,解決真實的問題;二是指在用中學,用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三是指以用促學,把用的要求轉化為學的要求,納入學習的目標設定。
具體操作:以主題為引領,將現實世界的問題融于學科單元的學習之中,以項目為載體,重構單元,將學、用、創(chuàng)聯(lián)結起來,通過“問題啟動”“任務驅動”“反思評價”三環(huán)節(jié)和“提問”“猜想”“深化”“反思”四要素來理解掌握項目(單元)的核心知識、解決真實問題和養(yǎng)成積極的學習心志。
2.“學用合一”新教學的特征
(1)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項目
真實問題解決的項目涵蓋著學科知識的真實問題、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和學生內心需要的真實問題。
(2)體現學、用、創(chuàng)聯(lián)結的學習
不僅注重在聽講中接收性理解,更注重在實踐中探究性理解,與此同時肯定學生自己的發(fā)現和洞見。
(3)學習過程有四個關鍵要素的呈現
“提問”對于學習和獲得創(chuàng)新思維,“提問”是鑰匙,“猜想”是門檻,“深化”是通道,“反思”是要訣。
(4)學習結果實現三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協(xié)同進階
即認知、情意、人際合作三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協(xié)同進階。認知能力主要體現核心知識的理解和真實問題的解決;情意能力主要體現為積極的學習心志培養(yǎng);人際合作能力主要體現在真實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的表現。創(chuàng)新思維融合于三維能力之中。
1.“學用合一”新教學的框架
以“三段四要素”為內核的教學框架。三段分別為前端的“問題啟動”段,中間主體的“任務驅動”段和后端的“反思評價”段。四要素為整個項目(單元)的學與教的四個關鍵要素,即“提問”“猜想”“深化”和“反思”。
教學的組織流程:基于認知、情意、人際合作三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協(xié)同進階,教師依據課標和教材,在梳理學科單元核心知識境脈后,確定教學重點(學生所要理解的核心知識);然后根據核心知識,并基于學生學習的基礎和真實需求,整合設計成“學以致用”和“用以篤學”結合的項目(單元);項目(單元)以“三段四要素”實施,促進學生在學、用、創(chuàng)中實現深度學習,即認知、情意、人際合作和創(chuàng)新思維協(xié)同共進,達到最優(yōu)化發(fā)展。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學用合一”新教學框架
2.“學用合一”新教學四個關鍵要素
“學用合一”新教學四個關鍵要素“提問”“猜想”“深化”和“反思”,既是相對獨立的要素,又是相互融合的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體現一定的序列性,又體現一定的混沌性和多開端性。四要素“學”與“教”的行為表現,如表1所示。
表1 “學用合一”新教學四個關鍵要素“學”與“教”的行為表現
3.“學用合一”新教學的教學方法
混合式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習內容和學情選擇教學方法。基本原則:線上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啟發(fā)式傳授和探究式發(fā)現相結合、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聽中學和做中學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等。
“學用合一”新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指向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科核心知識,提升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和生成積極的學習心志。它是以學的建構、問題解決的邏輯設計與實施的教學。
1.項目(單元)的設計
基于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依據課標、教材,梳理學科單元核心知識的境脈,在獲得統(tǒng)領性概念的基礎上,診斷班級學情,評估學生的學習基礎和需求;設置包裹核心知識的現實問題;在學科、學生、情境問題的柔性碰撞和交互中,生成能促進學生最優(yōu)化學習、理解和遷移的項目(單元)。
2.學習小組的設計
整個學習由個體研學、小組合學、班級展學等形式組成。小組合學:每小組有5~6人,男女搭配;人員根據實踐情況可由學生自己招募,也可由教師調配;依據任務分配角色,一般一組設正副組長。
3.問題鏈的設計
問題鏈的設計要前聯(lián)學生的經驗和學習基礎,后聯(lián)生活和學科核心知識的深化;中間強化個體與群體的互動與反饋,并體現層次性和開放性。每層的進階都要考慮學生適切的認知距離和激發(fā)學生多樣化的思維。問題鏈除了主干以外,還需設計一些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調動積極性與元認知的“細枝”問題,形成教學系統(tǒng)。
4.任務支架的設計
每項任務包裹著特定的問題,任務支架依照問題鏈進行架構。任務的轉換本質是實現問題的進階,多樣的任務本質是體現問題的開放性。從整個教學而言,任務支架有三種形式:個體研學的任務支架、小組合作共探的任務支架和班級展學的任務支架。任務支架的設計還需要考慮適切性和最優(yōu)化的原則。
5.評價量規(guī)的設計
評價量規(guī)是“學用合一”新教學有別于一般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處。它是學生完成整個項目(單元)的引導指標、監(jiān)控指標和行為評價指標,主要涉及學生學習的三個核心內容,即核心知識的理解、真實問題的解決和積極的學習心志的培育。每個指標設4~5 個層級,分自評、他評和師評三種形式,并由個體研學、小組合學和班級展學三部分組成。評價量規(guī)設計一般在項目前端“問題啟動”階段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與教學同步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和補充。
6.學習資源的設計
“學用合一”新教學需要利用學習資源和組織設計。學習資源不僅來自常規(guī)教學的書本、教輔和學校環(huán)境,也來自網絡、家庭、社區(qū)及企業(yè)和社會組織。教師應當基于教學目標和主題,依據潛能激發(fā)最優(yōu)化原則,組合好學習資源網絡、設計好學習時空和適配好學習的指導力量。
1.以真實的情境項目作為教學的起點
真實的情境項目既隱含著統(tǒng)領性的觀念,又有真切的吸引力,有趣又好玩,能充分激活學生的“荷爾蒙”和“多巴胺”,激發(fā)起探究和求知的欲望。
2.以問題鏈和任務群來展開教學
教學是“問”的科學和藝術,關鍵是讓學生自己來“學”。學的過程是克服一個又一個障礙、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又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過程。
3.以評價量規(guī)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和反思
評價是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任務,把目標分解與量化成任務實施(或問題解決)的可操作性引導和檢測指標,引導學生自檢、自返,養(yǎng)成質疑、批判和整理的習慣。
4.將“提問”“猜想”“深化”“反思”作為教學的主音符
教學需要抓關鍵的要素,約而達,如樂隊演奏一支美妙動聽樂曲一般,反復、交替,奏響主音符?!皩W用合一”的新教學需要反復、交替奏響“提問”“猜想”“深化”“反思”四個學與教的主音符,構創(chuàng)起和諧、歡快、美妙的教學新樂章。
5.支持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學習
“學用合一”新教學基于一定的程式,但不囿于一定的程式,強調在教育核心理念的引領和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注重方法的靈活、多樣和變通,支持和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個性化的洞見、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
6.營造民主、容錯的學習氛圍
創(chuàng)設安全、理解和尊重個人想法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和試?!胺稿e”是學習的常態(tài),也是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創(chuàng)新之必經“關隘”,讓學生在“容錯”的氛圍中學習,學生才會展現出真正的創(chuàng)造才能。
為了讓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也能擁有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融入日常的教學之中,“學用合一”新教學做了初步的探索;從5 年實驗的證據和各方反應來看,產生了初步的效果。它拓展了課堂教學的內涵和外延,建構起了新的教學生態(tài),較好地解決了學生書本世界和現實世界學習分割、教師有意義傳授和有意義探究教學缺乏有效融合、學生的學習止于理解(領會)等問題。它促使了更多的學生像專家一樣深度學習,理解聯(lián)結創(chuàng)造。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對學科核心知識的理解、真實的問題解決有了顯著的提升。它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突破了教師原有的教學習慣,并在實踐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成為區(qū)域落實“雙新”“雙減”和課程領導力的實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