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徐 肖菊梅,2 王燕紅
(1.湖州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 2.浙江省鄉(xiāng)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教師懲戒權是國家賦予的法定職權,也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必要手段,但在當下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困境。一方面,教師對懲戒的概念認識模糊,懲戒方法運用不當,存在濫用和誤用;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對教師懲戒的負面輿論導向激化了家校矛盾,致使教師懲戒權不斷被弱化,教師角色定位受到嚴峻挑戰(zhàn)。因此,教師如何在懲戒過程中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成為社會各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尊師重教一直以來是我國古代社會中重要的倫理道德。[1]荀子主張尊師,提出“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2]。他認為“禮”是“六經(jīng)”教育的基礎,就將“師”作為“禮教”的前提,強調要提高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這不僅有助于教師懲戒的有效落實,維護了教師的人格尊嚴,還為教師權威的樹立奠定了基礎。本文以史為鑒,重提荀子教師懲戒觀并分析其教育意蘊,為當下教師懲戒的實施提供一些思路。
荀子提出“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也就是說,要樹立整齊嚴肅且讓人敬畏的權威形象,給人感覺成熟有經(jīng)驗且值得信賴的[3],才會讓人心悅誠服,只有這樣的人我們才能稱之為教師。荀子主張學生要絕對尊師,做到“師云亦云”,甚至“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nèi),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4]。意思是,學生在與老師說話的時候,沒有稱道老師的行為叫作反叛;在受到該老師教育的時候,沒有稱道老師叫作背離,君主是不會接納和任用這種背叛老師的人,士大夫也不會和這種人說話。所以,荀子將教師作為禮儀的化身,如果有人背叛、懷疑、議論老師,都要以刑法問責。實質上,荀子所謂的“絕對服從”是一種由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所引發(fā)的精神感召,促使學生內(nèi)心深處對教師的敬畏油然而生,而不是言語說服或精神上的強迫。荀子在《儒效》提到:“故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保?]學生一開始犯錯的時候,教師就要及時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依法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改過自新,否則就會使得學生紀律規(guī)范意識淡薄,助長學生我行我素的囂張氣焰,最終釀成不可收拾的大禍。合理合法的懲戒有助于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格,確保學校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使得教育目標順利達成,這關系到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建構。具體而言,荀子“教師懲戒”的教育意蘊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化性起偽”是整個教師懲戒的方向標?!安豢蓪W、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6]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后天的人為,所以人們理想中的人性本身不是美和善的,而是靠后天的“偽”來達到“善”的境界。懲戒就是要讓學生在教育性的“懲戒體驗”中意識到錯誤,并努力去改正。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有好利之心、嫉妒之情、耳目之欲,沒有必要去否定、回避這些人的本性。但人的欲望是很難得到徹底滿足的,一旦無條件地順應人的本性,那么人與人之間就難以做到互相謙讓,百姓不會安于勞作,臣子不會忠于君主,也就容易引發(fā)社會動蕩。換句話說,每個人的本性中都存在缺點,即人性的“惡”,如果不加以節(jié)制,這種惡在一定條件下會被無限放大,甚至影響一個人的立身處世。但同時,荀子認為“無偽則性不能自美”[7],這種天性中的“惡”并不是頑固不化的,可以通過后天的教化力量去改變。所以學生如果愿意接受教師的教導,經(jīng)過后天的學習和自身不懈的努力,就可以改變隱藏在本性中的“惡”,化“惡”為“善”。
荀子倡導“隆禮重法”,是第一個將禮、法合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師懲戒觀建立在“正禮”的基礎上。荀子認為“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8]。因此,教師若想施行合理有效的懲戒,又想維系好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需要遵循公正得當、因材施教、以身示范等原則。
荀子認為教師在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時需客觀公正、理性判斷后采取得當?shù)姆椒▽ζ溥M行教育懲戒。公正得當原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方面,懲戒切忌從個人情感出發(fā)?!芭贿^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保?]教師懲戒是一個理性化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懲戒過程中不可以帶有私人情感和個人偏見,碰到好事高興了,僅憑微小的進步而過分獎賞學生;遇到糟心事發(fā)怒了,學生稍有過失就嚴厲處罰學生。這樣不公正、不合理的懲戒必然會打破教師樹立的個人威信,從而減弱教師懲戒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會逐漸瓦解,師生之間則產(chǎn)生無法逾越的鴻溝。另一方面,懲戒必須賞罰得當。寬嚴適中是處理政事的準繩,教師施行懲戒的過程也是如此?!百p不欲僭,刑不欲濫?!保?0]給予獎賞時不超越其功勞,使用刑罰時不濫用。
荀子是戰(zhàn)國末期著名的儒學大師,在齊國游學期間被世人尊為最好的老師。荀子在教育弟子的時候十分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點,他根據(jù)弟子的個性差異和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此進行更明確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李斯接受荀子的“性惡論”思想,崇尚法律對人性的教育約束。韓非學習荀子“隆禮重法”思想,強調“法、術、勢”相結合,成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曾說,“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11]。教育人和調理性情都要因人而異,切忌千篇一律。實施教育懲戒也是這個道理,要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狀況、接受能力等,實行針對性的懲戒。例如,有的學生自尊心極強,耐受力很差,受到懲戒容易產(chǎn)生憤怒、不滿、抑郁等不良情緒。面對這類學生,教師應盡可能選擇談話勸說、口頭教育懲戒、人文關懷等委婉的方式,先讓學生接受懲戒的出發(fā)點,建立對教師的信任,再進行合情合理的懲戒。這樣既能使學生易于接受,順利達到教育目的,又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換位思考”,使學生明白教師的良苦用心。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胺驇煟陨頌檎齼x而貴自安者也?!保?2]荀子認為,老師就是以身作則而又安守禮法的人。學生在認識事物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聆聽教師的教誨,觀察日常生活中教師的行為,通過摸索、模仿、學習、理解、感悟,使之成為自己賴以生存、進取、創(chuàng)造的精神動力,所以說教師的榜樣示范在學校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只有教師自己做到言行端正、品德高尚,對學生的要求才能有說服力,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聯(lián)系。所謂“見賢思齊焉”,學生看到優(yōu)秀的教師會產(chǎn)生崇敬心理,自然而然地會向他們靠攏。所以,荀子說“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13],教師的行為舉止就是最好的學習榜樣。
喚醒學生內(nèi)在道德的方法有很多,究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教育學生,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管理、規(guī)范和約束,所以懲戒是學校育人體系中不得不用的一種“末位”手段。一般說來,學生犯錯的時候恰好是一種教育契機,因為學生內(nèi)心的愧疚、局促會讓他心慌意亂、急于求助,所以這時候實施教育懲戒會令其刻骨銘心。畢竟,懲戒是要讓學生犯錯后懂得羞愧,而不是“為罰而罰”,使得教育走向誤區(qū)。所以一旦學生做出超越規(guī)則、踐踏倫理的無底線越界行為,那么就該罰其當罰,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去承擔相應的后果。學生受到教育懲戒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對人格的磨煉。促進人的社會化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社會,是學生真正進入社會前“彩排”的地方。如果教師一直對學生“過度保護”,等同于對違規(guī)違紀學生的無限縱容。因此,適度的懲戒有助于這些問題學生在錯誤、挫折中吸取教訓,養(yǎng)成善于反思、自我批評的習慣,增強受挫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降低他們在今后遇到困難時做出極端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的概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紀律與秩序的保障。如果學生的行為不受約束,違規(guī)違紀行為不受懲罰,那么紀律規(guī)范將成為一紙空文,學校會陷入無序混亂的狀態(tài)。因此,教育懲戒在一定程度上還維護了教師的權威性。但如果教師只是想通過“懲戒”來提高自己的地位,那就脫離了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完全“本末倒置”了。
章大炎曾贊譽道:“自仲尼之后,孰為后圣?惟孫卿(荀子)足以稱是?!保?4]可見荀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仍富含極高的價值意蘊,他以“正禮”為出發(fā)點的教師懲戒觀,為我國當代教育懲戒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啟示。
近年來,在學校教育中,我們似乎更推崇賞識教育,通過充分肯定學生來幫助他們建立自尊自信,從而激發(fā)學生勇于進取的動力。不可否認賞識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我們明白賞識教育中蘊含著“師愛”。但教師懲戒同樣在于“愛”而非“懲”,懲戒看似是一種剛性教育,透其本質還是以人為本,是出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是出于教師對學生合法權益的維護,是出于教師對學生發(fā)展?jié)撃艿拿篮闷谕?。它與賞識教育共同組成學校育人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不吝嗇贊美并鼓勵每一個學生,增強其自信心,滿足其成就欲,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隱藏在學生身上的不足之處,通過懲戒來防止學生一錯再錯。此外,教師應注意“對事不對人”,在對學生進行懲戒的時候要思考懲戒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是否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益,行之有效的懲戒才能鞭策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懲戒權的合理運用是對學生尊重和負責的表現(xiàn),是實現(xiàn)教育價值的保障。[15]所以,荀子提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跟隨教師“須臾所學”。教師是道德知識和價值觀念的傳遞者,學生在接受教師知識文化熏陶的同時,學習教師的為人處世之道,做到德行一致才能在社會中更好地立足。正如荀子在《修身》里所說的“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后溫溫然”,遵循禮法且能精深把握住其具體細則,然后才能坦然自若處之。正所謂“先做人,后做事”,只有注重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為學生“成人”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把握教師懲戒本真,也要講求“方法”與“溫度”。教師在施行懲戒的時候,應在遵循懲戒原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懲戒之“術”。荀子認為,教師應該明察秋毫,對細枝末節(jié)也不忽視,并且能隨機應對各種事實情況變化以采取相應措施,而不是敷衍塞責,這才是掌握了教師懲戒的根本。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身體和心靈都比較脆弱,就需要教師采取更為靈活的懲戒教育。教師可以先綜合考量學生的個性特點、一貫表現(xiàn)、過錯性質、悔過態(tài)度[16]等方面的情況,然后在弄清楚學生的心理狀況后,建立懲戒教育的合理目標,使此項教育工作更具針對性,最后在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選用合理的教育懲戒方式。懲戒是否運用得恰到好處,直接關系到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切忌生搬硬套,因其既無法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又會降低教師懲戒的專業(yè)性和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最終導致師生之間產(chǎn)生無法彌補的裂縫。只有當學生在受懲戒過后,還能虛心接受教師的教誨,保持對教師的崇敬之心,這樣的懲戒才算經(jīng)住了道德層面的考驗。就像荀子在《非相》里提到過談話勸說的方法,他認為“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喻之……神之”[17],意思是,我們要以端莊肅穆的態(tài)度去面對他,以真實誠懇的心性去對待他,以頑強不屈的意志去匡扶他,用比喻的方法來使他通曉明了,熱情、和氣地向他灌輸自己的話。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減弱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以情感染學生,以行動帶動學生。一旦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形成了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學生會主動地親近教師,主動地學習,最終使得學生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漸從他律走向自律。
荀子說:“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保?8]先王為避免社會混亂,用教育和法制來影響人,規(guī)范人的行為,矯正人的天性,進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推行法制、依法治國的基礎,還是在于努力尊崇禮義。將教師懲戒真正落到實處需要全社會努力重塑尊師重教氛圍,然而當今大眾傳媒與社會輿論影響力日益增強,有些無良媒體為博取眼球,毫無底線地歪曲事實,將教師對學生的合理批評無限放大成體罰甚至是虐待,把教師的懲戒簡單等同于“體罰”,這既形成對教師懲戒的錯誤輿論導向,也是對教師懲戒的污名化。此外,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溺愛使得他們眼里容不下半點對孩子的批評,教師懲戒易導致家長與教師之間矛盾激化,從而使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管理產(chǎn)生嚴重的信任危機。所以,不少教師在面對學生錯誤行為的時候,寧愿采取“不敢懲戒、不愿懲戒”的態(tài)度以明哲保身。
教師懲戒權的實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學校要做好監(jiān)督與管理工作,定期組織相關交流會來搭建家校溝通的橋梁,以便讓家長在了解自家孩子學習情況的同時,增加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教師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行使懲戒權,保證懲戒的教育性、科學性、合法性,才能對教書育人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最后,家長及全社會人員都要形成對教師懲戒的正確認識,尊重教師并且配合好教師的工作。只有當尊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全社會才能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同時,伴隨著教師職業(yè)地位的提高,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提升,教師則會更有動力投入人類最偉大、最神圣的育人事業(y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