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娟
(大冶市人民醫(yī)院,湖北 大冶 435100)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且嚴重的一種腦血管疾病[1],易引發(fā)偏癱、失語等嚴重問題。臨床治療腦出血以手術為主,術后應給予相應的康復護理,以改善患者的預后[2]。現(xiàn)階段,臨床針對腦出血患者開展的常規(guī)護理缺乏標準路徑流程,在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方面效果有限。基于循證理論的臨床護理路徑(CNP)是神經(jīng)內(nèi)科護理工作中常用的模式之一。目標導向式重復性功能訓練是以預先設定的目標作為導向來開展功能訓練的一種康復訓練方法[3-4]。本研究將上述兩種護理模式有機結(jié)合起來,應用于腦出血患者的術后護理中,分析對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康復積極性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2020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期間于本院行腦出血手術的患者120 例,分為常規(guī)組、研討組,每組各60 例。常規(guī)組中,男性39 例,女性21 例;年齡52 ~68 歲,平均年齡(58.10±2.04)歲;其中,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腦室出血患者分別有34 例、26 例;出血量19 ~48 mL,平均出血量(34.19±4.20)mL。研討組中,男性37 例,女性23 例;年齡53 ~68歲,平均年齡(58.53±2.10)歲;其中,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腦室出血患者分別有33 例、27 例;出血量為20 ~48 mL,平均出血量(34.26±3.69)m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
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關于腦出血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核磁共振或CT 檢查確診;(2)首次發(fā)病,且滿足手術指征;(3)術后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wěn)。排除標準:(1)既往有腦出血病史;(2)合并嚴重感染性疾?。唬?)肝、腎功能不全;(4)術后出現(xiàn)意識障礙。
術后,給予常規(guī)組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生命體征,關注病情變化,預防切口感染,給予患者及其家屬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同時循序漸進地開展康復訓練。給予研討組基于循證理論的CNP 結(jié)合目標導向式重復性功能訓練,具體實施方法:(1)根據(jù)腦出血術后康復的影響因素,提出循證問題,在網(wǎng)絡上查找相關文獻,制定解決方案,明確術后飲食原則、用藥方案、康復訓練方法等,給予強化干預。根據(jù)查找的相關文獻資料,制定CNP 表,根據(jù)表中內(nèi)容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2)根據(jù)護理路徑表開展護理工作。術后第1 d,評估患者的病情,了解神經(jīng)受損情況,常規(guī)給予口腔護理、預防感染護理及臥床體位護理等。同時,開展肢體功能的被動訓練,被動活動各個關節(jié),按摩四肢肌肉。術后第2 d,評估并記錄患者的初步康復效果,制定目標導向式重復性功能訓練方案。術后3 ~7 d,在完成各項基礎護理的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近期康復訓練,取舒適體位(健側(cè)臥位或仰臥位),協(xié)助患者進行四肢關節(jié)屈曲、內(nèi)旋外旋等訓練,同時按摩全身肌肉,重點按摩受壓部位(如骨隆突處)。術后8 d ~2 周,了解患者上一階段的康復訓練情況,評估康復訓練效果,開展中期康復訓練,主要為站立平衡訓練,從輔助站立訓練逐步過渡至獨自站立訓練,并逐漸延長站立時間。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訓練,方法主要為反復記憶訓練。自術后第3 周開始,實施遠期康復訓練,內(nèi)容包括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訓練(飲食、穿衣、洗漱)、智力和語言恢復訓練(閱讀、講故事、拼圖)等。術后三個階段的康復訓練共持續(xù)4 周。
(1)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功能恢復情況,包括神經(jīng)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評估工具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 評定量表(FMA)。NIHSS 總分42 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jīng)功能受損越嚴重。FMA 包括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兩部分內(nèi)容,評估項目共50 個,其中上肢運動項目共33個,下肢運動項目共17 個,每項內(nèi)容計分均為0 ~2分,分別代表不能完成、部分完成、全部完成,上肢運動總分66 分,下肢運動總分34 分,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障礙越輕。(2)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康復積極性,采用自制的康復積極性調(diào)查表評估,其中包括積極舉動、放棄舉動、康復護理配合度三部分內(nèi)容,每部分內(nèi)容均包括10 個條目,計分均為0 ~3 分,積極舉動、康復護理配合度與康復積極性成正比,放棄舉動與康復積極性成反比。(3)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應用生活質(zhì)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其中包括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性三部分內(nèi)容,每項滿分均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好。
護理前,兩組的NIHSS 評分、FMA 評分對比,P>0.05。相較于護理前,護理后兩組的NIHSS 評分均降低,F(xiàn)MA 評分均升高,P<0.05。護理后,兩組的NIHSS 評分相比,研討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5;FMA評分相比,研討組高于常規(guī)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功能恢復情況的對比(分,± 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功能恢復情況的對比(分,± s)
組別 NIHSS 評分 t 值 P 值 FMA 評分 t 值 P 值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guī)組(n=60) 29.10±1.06 16.20±2.05 43.297 <0.001 42.16±2.09 61.52±2.41 47.010 <0.001研討組(n=60) 29.15±1.05 12.16±1.12 85.723 <0.001 42.18±2.10 70.30±1.96 75.827 <0.001 t 值 0.260 13.396 0.052 21.893 P 值 0.796 <0.001 0.958 <0.001
護理前,兩組的積極舉動、放棄舉動、康復護理配合度評分對比,P>0.05。相較于護理前,護理后兩組的積極舉動、康復護理配合度評分均升高,放棄舉動評分均降低,P<0.05。護理后,兩組的積極舉動、康復護理配合度評分相比,研討組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 ;放棄舉動評分相比,研討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康復積極性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康復積極性的對比(分,± s)
組別 積極舉動 t 值 P 值 放棄舉動 t 值 P 值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guī)組(n=60) 14.30±0.96 18.30±0.62 27.112 <0.001 21.05±0.26 12.30±0.36 152.627 <0.001研討組(n=60) 14.35±0.95 23.46±0.55 64.284 <0.001 21.06±0.28 7.30±0.41 214.677 <0.001 t 值 0.278 48.226 0.203 70.983 P 值 0.775 <0.001 0.840 <0.001
續(xù)表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康復積極性的對比(分,± s)
組別 康復護理配合度 t 值 P 值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guī)組(n=60)12.65±1.26 19.30±1.23 29.254 <0.001研討組(n=60)12.66±1.28 23.65±1.05 51.419 <0.001 t 值 0.043 20.835 P 值 0.966 <0.001
護理前,兩組的GQOLI-74 各維度評分相比,P>0.05。相較于護理前,護理后兩組的GQOLI-74各維度評分均升高,P<0.05。護理后,兩組的GQOLI-74 各維度評分相比,研討組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的對比(分,± s)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的對比(分,± s)
組別 心理 t 值 P 值 生理 t 值 P 值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guī)組(n=60) 51.26±2.68 68.12±1.54 42.251 <0.001 52.19±3.05 67.48±1.49 34.891 <0.001研討組(n=60) 51.29±2.70 79.05±1.60 68.514 <0.001 52.20±3.06 78.62±1.56 59.583 <0.001 t 值 0.016 38.124 0.018 40.000 P 值 0.951 <0.001 0.986 <0.001
續(xù)表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zhì)量的對比(分,± s)
組別 社會適應性 t 值 P 值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guī)組(n=60)56.37±2.69 65.46±3.25 16.690 <0.001研討組(n=60)56.40±2.70 75.48±2.89 37.369 <0.001 t 值 0.016 17.846 P 值 0.951 <0.001
臨床治療腦出血首選外科手術(包括去骨瓣減壓術、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等),但部分患者術后仍會出現(xiàn)偏癱、語言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5]。在腦出血患者手術后,應給予相應的康復訓練,以促進肢體功能和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提高生存質(zhì)量和生活自理能力。一些腦出血患者術后存在負面情緒,參與康復訓練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術后康復[6]。在腦出血患者的術后康復護理中,基于循證理論的CNP 較為常用,此護理模式以循證醫(yī)學作為理論支持,結(jié)合護理人員的工作經(jīng)驗,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需求,制定路徑化的護理方案[7-8]。在實際應用中,護理目標較為明確,針對性較強,其護理內(nèi)容以康復訓練為主[9-10]。在腦出血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中,目標導向式重復性功能訓練較為常用。該訓練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術后康復訓練的目標性特征,通過設定三個訓練目標(近期、中期、遠期),有利于患者順利完成康復訓練計劃,且能夠保證康復訓練的針對性、科學性。將目標導向式重復性功能訓練與基于循證理論的CNP 有機結(jié)合,可保障護理服務的整體性、合理性,減少相關因素對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影響。文獻報道,康復訓練作為腦出血術后護理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階段性特征,有針對性、分層次、分階段地開展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積極性,提升訓練效果,改善患者預后[11-14]。
本研究結(jié)果證實,在腦出血術后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引入基于循證理論的CNP 結(jié)合目標導向式重復性功能訓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康復積極性,促進術后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