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昕
(江蘇省武進高級中學,江蘇常州 213149)
由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成了中學語文教學中比較關注的話題。古典詩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其語言文字形美、聲美、意境美,是語文課堂的重要審美對象,承載著社會對學生審美、文化傳承的希冀。但教學中往往碰到部分學生學習詩歌文本有困難、學生審美體驗不足等問題。究其根本,與古典詩詞的語言表達及學生所處的人生階段、知識積淀均有很大關系,所以本文探究的重點是如何以藝術形式為載體,探究學生理解古典詩詞的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效度。所謂藝術形式是基于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藝術中各種形式因素(色彩、線條、形體、聲音等)及其有規(guī)律的組合所具有的美”①,因為藝術形式的規(guī)律組合,形成藝術類型的劃分原則,其中不論是以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審美方式,還是物化形式為原則,均對本文借助藝術形式理解古典詩詞有幫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把抽象思維表達為“形而上者謂之道”,把形象思維表達為“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古典詩詞講授中增添形式媒介,也是基于高中學生學情,相對于詩詞歌賦的抽象表達,及詩歌中蘊含的時空感悟、人生哲思等情感體察,學生對于藝術形式的立體表達更容易接受。以下本文將以《琵琶行》教學為典型案例,探究在古典詩詞教學中,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增設審美環(huán)節(jié)、豐富審美對象賞析種類、注重審美內(nèi)容,最終在教與學中達到美育效果。
18世紀藝術理論家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中詳細闡述了多樣、整齊、統(tǒng)一等形式美學思想,而藝術形式主要是審美主體觀照審美客體,“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②古典詩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在語文課上最常見的審美對象。這種審美既針對古典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又針對包括語言、意境在內(nèi)的古典詩歌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要想讓學生領悟古典詩歌的內(nèi)在美,教師就要從文字和語言這兩個維度入手,立足文本以閱讀,立足語言以朗誦、聽曲和跟唱。閱讀作為首要直觀理解,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符號化的直覺形象,感悟文字本身的形象魅力;朗誦、聽曲、跟唱均以古典詩詞語言音律為載體,以朗誦帶入節(jié)奏,以聽曲增加旋律,以跟唱帶入審美,其審美意蘊在于讓學生把詩詞歌賦中的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有機融通,從而體會音韻,增添美感靈趣,達到審美現(xiàn)象中的“去符號化”,產(chǎn)生審美高峰體驗,在詩詞歌賦中產(chǎn)生見景生情、緣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審美共鳴。但由于缺乏直接、間接生活審美經(jīng)驗,中學生對我國古典詩歌當中部分題材的內(nèi)容和情感較難確切把握和體會,比如學習行軍、羈旅、愛情等題材的詩歌時,學生基本零經(jīng)驗、無體會,抑或認知有偏差,很難準確把握詩歌的意趣情思、美感意蘊。這時不妨借助信息化媒介,用視頻、圖片、動畫等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直觀切入,為學生創(chuàng)設立體化審美情境,增加審美帶入機會,由外而內(nèi),引發(fā)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和情感的審美興趣。
“藝術是感官對象?!雹墼凇杜眯小方虒W正式開始之前,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課本閱讀朗誦文本,然后為學生播放《琵琶行》等相關歌曲,要求學生聽曲、欣賞、跟唱。時隔千年,我們雖已無法還原琵琶女當時所彈曲調(diào),但可以通過相關樂曲的欣賞帶領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或者借別人的翅膀翱翔一番。實施好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平時廣泛涉獵,多積累教學素材,在確保樂曲內(nèi)容與教材一致的基礎上,盡量選取學生易接受的、流行的曲調(diào)與歌手。同時,中學生見到《琵琶行》這樣的長篇詩歌,在背誦默寫環(huán)節(jié)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而教師在授課中使用閱讀、朗誦、聽曲、跟唱等多樣化的藝術手段,為課文穿上藝術的衣裳,增加立體化藝術表達,將需要背誦的古詩變化成一首好聽且又朗朗上口的古風歌曲,學生的畏難情緒便不攻自破,對詩歌的興趣在“說學逗唱”中被激發(fā),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習效果。
課堂引入藝術形式的另一種優(yōu)越性體現(xiàn)在對學生理解詩歌情感甚至產(chǎn)生共鳴的幫助上。比如在《雨霖鈴》的課堂上,為了讓學生產(chǎn)生共情,教師選取了《長生殿·聞鈴》的京劇選段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悲凄愁苦的氛圍。由于中學生已基本具備對京劇唱腔的審美力,通過選段更易體會到柳永詞所傳達的情感信息。通過增設審美環(huán)節(jié),拓展審美空間,營造與授課內(nèi)容相契合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增添審美意趣,提高課堂效率。
審美的視域是多樣性的,我們課堂的審美對象也絕不能單一。不同種類的審美體驗才能讓學生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才能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學生。語文課堂的審美體驗形式不能拘泥于語言、文本,多媒體形式也不應局限于視頻、圖片。當然,語言、文本本身仍然是語文課堂的主要審美對象,其他形式皆服務于語言、文本的審美體驗。
朗誦是古典詩歌的主要學習和欣賞方法之一。教師應做個有心人,利用各種媒體搜集豐富的朗誦視頻、音頻、動畫等資源,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zhì)的教學素材。由于漢語言本身的特性,好的配樂詩朗誦,在情感、節(jié)奏、韻律上的表現(xiàn)性不會低于歌曲,甚至高于大部分歌曲。因此,配樂詩朗誦可以運用到包括《琵琶行》在內(nèi)的大部分古典詩歌教學中。朗誦材料不一定局限于名家,部分大、中學生朗誦比賽參賽視頻含金量也非常高。
“以詩講詩”,遷移散發(fā),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杜眯小分小按藭r無聲勝有聲”的畫面感給了其他無數(shù)詩歌的教學靈感,如柳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蘇軾的“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魯迅的“于無聲處聽驚雷”等,教師可以借這些詩句中描繪的場景來豐富琵琶曲的內(nèi)涵,讓學生對這首可見不可聞的琵琶曲的鑒賞有抓手。同樣,在進行《雨霖鈴》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此時無聲勝有聲”?!按藭r無聲勝有聲”的琵琶曲作手法——留白亦在其他詩歌中有典型的運用:漢樂府《陌上?!返谝欢?,寫秦羅敷的美貌。通過環(huán)境美和器物美來襯托她的美貌,然后重點寫她的服飾之美。最后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她的反應,來側面烘托她的美貌,讓讀者不禁陷入想象,但卻無對羅敷面貌、身形的具體描寫,這樣的留白,也是“無聲勝有聲”的。漢樂府形式簡單,語言通俗,內(nèi)容平易,實為“以詩講詩”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在各種藝術形式中,皆有留白的運用,所謂的留白就是藝術作品虛實結合給審美主體帶來無盡的想象空間。比如文學中“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書法中的“布白”“補空”“計白當黑”;繪畫中的“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戲劇中的“刁窗”;園林中的“曲折往復”“大中見小”“小中見大”等。所以在《琵琶行》講授中讓學生理解“凝絕不通聲暫歇,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辦法莫過于直接播放一段有留白的音樂。古典樂中,巴赫就非常注重留白,此類流行樂曲更是不勝枚舉。課堂上樂曲的現(xiàn)場播放給學生帶來的心靈體驗強于其他任何時候,這就要求教師對所播放的曲目進行把關和篩選,以求不打破課堂的嚴肅、高雅,不能失去古典詩歌原有的審美意蘊。
繪畫與雕塑的展示成本更低,方便插入幻燈片,因此是教師常用的拓寬學生視野的手段。“留白”本身是繪畫領域傳入文學的概念,但不論是繪畫還是文學其實質(zhì)都是表達“有限到無限”“無限到有限”的審美情趣。這種獨特的審美情趣在國畫中尤為常見,黃公望的“山石”、齊白石的“蝦”等都是典型的代表。雕塑以“斷臂維納斯”為例,讓學生想象維納斯的手臂是怎樣的姿態(tài)。這些例子都能夠讓學生明白,想象永遠更勝實際一籌,也就明白了留白這一藝術手法的妙處,更加懂得了白居易“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才情。而琵琶女的才情越盛,她此時受到的社會的遺棄、丈夫的忽視就越不合理,她的怨憤、委屈就越激烈,與之相輔相成的,白居易內(nèi)心的不滿也就浮出水面。一張圖片的展示就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主旨和精妙處,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聯(lián)想和想象也是學習古典詩詞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中國古典詩詞中樂舞、書畫、園林均有大量的詩詞歌賦,從本文研究視角來看,詩詞歌賦的審美意蘊均可以借助想象、聯(lián)想用音樂、繪畫、園林來形象表達。如《琵琶行》中楓葉、荻花、琵琶、空船、春江、秋月、村笛等審美意象,均可以用藝術語言繪制出形象的畫卷。蘇東坡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文人士大夫本身就有文人造景的傳統(tǒng),相較于西方對于“三一律”情節(jié)性、時間性的重視,中國文人士大夫更加注重審美的空間性,所以我們借助聯(lián)想、想象,根據(jù)詩歌中的意象呈現(xiàn),勾勒出審美畫卷??梢娡ㄟ^藝術形式與審美的綜合闡釋,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中,借助朗誦、遷移散發(fā)、留白、聯(lián)想、想象等多方面立體化的提高課程教學,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習詩歌的審美種類,提高審美體驗。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不僅要求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也要求文化傳承與理解。教育本是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對學生進行引導、熏陶的過程,但如今社會人員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許多家長缺乏向孩子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能力或意識。相對來說,學校教師是文化水平的高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擔負起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琵琶行》第二段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來訴說她的“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音樂的起伏與琵琶女波動的心潮相呼應。如果學生想象不出這是一段怎樣的樂曲,也就無從知曉琵琶女的心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先讓學生了解了琵琶女和詩人的“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接著在音樂表情意的原則指導下,引導學生理解本段中的旋律描寫,但學生理解吃力、不透徹,甚至于無法形容音樂旋律。為此筆者為學生找來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熟悉了琵琶的音色并對兩首不同風格的琵琶曲對比欣賞后,再談及“嘈嘈切切”“間關鶯語”“鐵騎突出”“大珠小珠落玉盤”時,學生就能夠很快地對應兩首曲子中的部分旋律,并出乎筆者意料地體會出了琵琶女的悲憤。不僅如此,學生表現(xiàn)出了對兩首琵琶曲的高度贊賞,經(jīng)詢問,全班竟無一人聽過。這兩首中國民樂的代表作的“遭遇”,令人聞之心驚。此番教學過程中的小挫折,帶來了意外的收獲——普及了兩首民樂名曲,但更多的應該給一線教師們在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融入新的教學方法等方面帶來思考。
靜言思之,課標所要求的核心素養(yǎng)中,關于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要求實際上是最難把握的。從筆者自身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時常發(fā)現(xiàn)中學教師普遍在美學原理、藝術概論等方面理論知識較為匱乏,美學原理、藝術概論都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論,是開展具象藝術形式研究的載體和根本,所以本文認為高中教師一定要加強對于審美文化、美學原理、藝術概論等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是今后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鑒賞美的關鍵。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部分教師非常注重學生的精神生活,經(jīng)常向?qū)W生介紹、灌輸一些自己認為有趣的內(nèi)容,以豐富學生認知、擴展視野。這本身是件好事,初心是為了學生,同時也是德育的一部分。但是,無論是美育還是德育,都應當緊緊圍繞學科教學來開展。作為語文老師,在“三科統(tǒng)編教材”的背景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是基本方向,這種關注可以建立在對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亦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時事熱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文化上的教育,無論如何,美育內(nèi)容要與所教內(nèi)容緊密結合,服務于主要教學目標。不以美育為目的,而應去偽存真,以美育作為達成教學目標、塑造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和堅實保障。
在《琵琶行》的描寫中,有許多畫面感很強的內(nèi)容?!耙磺芯罢Z皆情語”,為了理解詩歌情感,教師常常引導學生根據(jù)詩歌語言想象畫面,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審美體驗,同時也是較實用的教學方法?!皾£柦^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焙唵蔚膸讉€詞語,營造出了凄切蕭瑟的送客氛圍。接下來的三句更是勾勒并描摹出了一幅清晰的月夜送客圖。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段的描寫,讓學生根據(jù)文本畫畫,再對所畫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這在對詩歌語言和文本的審美體驗的基礎上,又為學生提供了審美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機會,讓學生的審美形成成果,增強學生的信心,遷移和發(fā)展學生的興趣。而再對所畫進行描述則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考驗,要求學生將已經(jīng)接觸到的語言和文本整合、內(nèi)化,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的情感、詩歌的美感也就一并被學生內(nèi)化了。所以形成美育成果,培養(yǎng)美學理念,也是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中,以文化人,潛移默化,讓詩歌的涵養(yǎng)真正起到作用。
總之,傳統(tǒng)詩歌的語言抽象表達,及傳統(tǒng)詩歌中蘊含的人生閱歷、哲學思辨,對于高中學生的人生階段、知識積累,的確有難以體悟和理解的一面。筆者通過探究藝術形式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從閱讀、朗誦、聽曲、跟唱,及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出發(fā),從情感表達、藝術表達中增加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探索,這一契合高中學情的教學方法,在詩詞講授中提供審美體驗,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傳承,從而把教育理念轉(zhuǎn)換成美育理念,增強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美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典詩歌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是神奇的方塊字和美妙的音律的愛的結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持續(xù)探究“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在全媒體教育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顯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不曾中斷的中華文明注定了這座寶庫龐大的規(guī)模,擁有豐富的存貨,所以詩歌教學,以至于語文教學,不應是學生在學海中掙扎搜尋所收獲的寶貝,而應當成為學生進入這座寶庫的敲門磚,語文教師要做的絕不僅僅是把這塊磚遞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告訴他這塊磚能為他打開一座資源阜盛的珍寶庫。
注釋:
①楊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81.
②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0.
③宗白華.宗白華全集(2)[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