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趙祥秀
(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延安時期開啟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紀元,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了造就大批革命青年的任務,有力地推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當前正處于中華民族復興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黨對青年寄予厚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獻”[1]。在新的歷史方位上,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繼續(xù)肩負起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使新時代青年在奮進中成為當代中國發(fā)展的中堅力量。
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以黨的政策方針和革命實踐為重要內容,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新時代青年教育工作的發(fā)展積累了寶貴歷史經驗。
毛澤東將黨內長期存在的主觀主義非常準確地概括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并且指出之所以會犯“教條主義”,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所以從一開始黨就將《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作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黨內的重要地位,1939 年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馬列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命題,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1941 年9 月《中共中央關于高級學習組的決定》發(fā)布,毛澤東擔任組長,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思想方法論作為重要研究對象。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也是延安時期高校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延安時期,先后建立的包括中央黨校(前身為馬克思共產主義高校)、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大學、陜北公學、馬列學院等在內的近20 所高校對青年進行統(tǒng)一的科學文化教育和馬列主義教育,開設有政治經濟學、哲學、馬列主義原理等課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張聞天等領導人親自到高校授課,軍事著作《論持久戰(zhàn)》最初就是毛澤東為抗大學生上課時的講稿?!睹苷摗泛汀秾嵺`論》這兩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也以青年學子為第一批受眾,首先在延安高校里講解、傳播,在青年中掀起了一場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潮,為我黨培養(yǎng)出大批優(yōu)秀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青年。
以階級觀點認識歷史是馬克思主義正確解釋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延安時期,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何正確處理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的關系,使階級斗爭服從于民族斗爭,同時幫助青年掌握階級分析方法,樹立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 肅清錯誤思想,正本清源
毛澤東從哲學的高度論述黨內“左”和右錯誤出現的思想根源,《矛盾論》《實踐論》兩篇文章發(fā)揮正本清源的作用,為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堅實的哲學基礎。延安整風中,黨中央總結黨內斗爭的歷史經驗,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方針,在肅清黨內思想遺毒的同時,繼續(xù)團結革命力量,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思想路線在黨內深深扎根,為奪取新民主主義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武器。
2. 既團結又斗爭,實現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領導權
進入抗戰(zhàn)相持階段后,黨內外思想領域的斗爭愈發(fā)激烈。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宣揚“一個政府、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妄想推行“中國式法西斯主義”。此外,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青年黨主張的“中間路線”在青年群體中也頗有信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根據局勢變化,對中國式法西斯主義進行深度反擊,破除中間路線幻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命題,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等復雜的矛盾、關系、斗爭中,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黨員干部和民眾,成功粉碎了蔣介石頑固派企圖從政治思想上實現獨裁的陰謀,大大提高了黨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威信,為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贏得了大批擁護力量,確定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前行的正確航向。
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要回歸實踐,在實踐中完成升華。要實現這一過程,就是要引導青年在正確認識形勢的基礎上自覺投身于民族解放的具體實踐。延安時期,黨始終圍繞不同階段的中心任務,以政策方針和時事為具體抓手,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1. 開展抗戰(zhàn)策略方針教育,動員一切力量實現對日作戰(zhàn)
1937 年4 月中共中央發(fā)表告全黨同志書,提出該階段工作的中心任務是“鞏固國內和平,爭取民主權利,實現對日抗戰(zhàn)”[2]。黨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圍繞這一中心展開,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策略方針教育。1937 年8 月,中共中央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提出“抗日的教育政策”,在這一政策指引下,抗大、陜北公學、延安干部學校等多所高校專門開設時政課程,以時事或新聞報刊為教學素材,多采取討論會的形式,在對問題的討論中,學員們提高了對抗戰(zhàn)局勢的關注度,鍛煉了思考和分析能力,也對黨的抗戰(zhàn)政策有了進一步理解。
2. 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樹立持久抗戰(zhàn)的信心和決心
世界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推行“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對華政策,將戰(zhàn)火矛頭對準敵后解放區(qū)。與此同時,國民黨方面對陜甘寧邊區(qū)進行殘酷的經濟和軍事封鎖,皖南事變致使新四軍損失慘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受到重創(chuàng)。毛澤東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策略》《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系統(tǒng)總結了該階段黨的政治策略、軍事策略和工作總方針,在《目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一文中明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對于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如何處理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與同盟者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清晰的解答,用“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原則來指導和教育青年,猶如一顆明星指引廣大青年透過局勢的層層迷霧抓主要矛盾,堅定信心實現最終目標。
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最先進的代表,始終與人民血肉相連。1939 年5 月,毛澤東在《五四運動》中將“是否愿意與工農群眾相結合”作為辨別革命青年的標準。黨的七大會議進一步將群眾路線確立為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在正確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結合革命實際,以一切為了群眾為總路線,對青年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1. 發(fā)揮勞動育人功能,在勞動實踐中引導青年與人民群眾相結合
大多數青年來到延安后,對艱苦的物質環(huán)境缺乏心理準備,仍帶有小資產階級的架子。為此,毛澤東強調“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3],鼓勵高校青年與工農群眾互幫互助,盡快地掌握生活技能,從而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在中央政府“自己動手”政策的號召下,延安青年除日常學習,還要同工農一起進行生產勞動,種地開荒、飼養(yǎng)家禽,幾乎實現了生活資料的自給自足,在此過程中一批批延安青年迅速成長為“既拿得起筆桿子,又扛得起鋤把子,隨時能端起槍桿子”的人民子弟兵。對于延安青年,毛澤東這樣評價:“你們讀書叫學,開荒是農,打窯洞做鞋子是工,辦合作社是商,你們又是軍,你們是工農商學兵結合在一個人身上,文武配合,知識與勞動結合起來,可算是天下第一?!保?]。
2. 干部帶頭與典型示范相結合,強化青年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延安時期樹立的大量的群眾英雄,對青年有精神激勵作用。例如,三大互助范例——王克勤、邊區(qū)工人模范——趙占奎、種地狀元——吳滿有,這些先進典型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榮譽和高尚品格,也是宣傳黨的群眾路線,喚起青年生產和革命熱情的生動素材。同時,領導干部堅持言教與身教相結合,帶頭參加生產勞動。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在居住的窯洞旁開墾荒地,澆水施肥,親力親為,不管工作多忙都絕不讓他人代耕。為解決邊區(qū)人民“穿”的問題,周恩來、任弼時帶頭學習紡織技術,在比賽中被評為“紡線能手”。朱德八下南泥灣,帶領戰(zhàn)士創(chuàng)造出“陜北小江南”的奇跡。領導干部這種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為延安青年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只有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實現革命的最終勝利。
回顧延安13 年的民族民主革命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黨始終堅持思想先行,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教化青年,在此期間凝練出的延安精神也成為廣大青年滋養(yǎng)初心的寶貴財富。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引領青年出色地完成了中心任務,積累了豐富經驗,對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啟示。
馬克思主義是指引中國革命前進的旗幟,是我黨團結全國力量、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最強大的理論武器。延安時期,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研究與中國革命實踐的雙向互動中,推動革命向前發(fā)展,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5]為培養(yǎng)方針,致力于將青年培養(yǎng)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用真理的光芒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為抗戰(zhàn)勝利、民族獨立和新中國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當今世界格局瞬息萬變,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的關鍵歷史節(jié)點上,更需要跟隨科學理論的指引,堅定理論自信?!爸挥兄壑袊鴪鼍埃疡R克思主義理論深深嵌入解決中國問題的實踐之中,方法論的中國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同樣,方法論的中國化目的在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加適配于中國國情,以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保?]新時代我們仍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思政教育之源,學習延安時期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這一成功經驗,以增強對青年的政治引領為教育目標,確立教育為政治服務的發(fā)展方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青年,用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政教育理論教化青年,唯有如此,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才會越走越近,通往中國夢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
延安時期黨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進行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毛澤東提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7],將思想政治教育比喻為青年教育的靈魂與核心。自五四運動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將青年作為國家發(fā)展最得力的助手,從未放松過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當前,我國在對外形象的構建、對內文化認同提高方面仍處于不利地位。國家民族之間文化壁壘的減弱,社會信息化的蓬勃發(fā)展在豐富大眾精神生活、帶來物質便利的同時,也使青年的價值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除西方文化的滲透,互聯網電子媒介的革新也使青年不斷遭受大數據算法和糖衣炮彈的侵蝕,低俗文化、互聯網爛梗、不當言論等給社會主流意識造成不小的沖擊。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的思想風向,因此,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黨對于青年的教育工作也愈發(fā)重要。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青年強,則國家強”?!叭h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zhàn)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保?]只有重視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青年將青春小我融入祖國大我,筑牢青年思想之基,才能掌握未來發(fā)展的主動權,實現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薪火相傳。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理論科學性與實踐務實性的結合中取得最終成效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黨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真正實效的關鍵。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強調:“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形成并不斷發(fā)展的,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保?]新時代,要學習延安時期青年教育的成功經驗,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立足于現代化強國建設事業(yè)的全局,建設反映時代流變內容、緊跟時代脈搏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培養(yǎng)大批能把中國化、大眾化、通俗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講好的教師人才,推動思政教育話語體系的更新,直面社會發(fā)展的現實問題,對傳統(tǒng)教育理論進行新時代化的表達,不斷提升思政課程的親和力,讓思政課理論“活”起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青年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一定意義上說在于‘接受’,在于喚起對象的主體性,在于促進對象的自我教育?!保?0]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國家的正確指導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快速發(fā)展,思政教育改革呈現出較好的發(fā)展趨勢,但目前仍面臨著“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隊伍難以滿足社會期待”之間的矛盾,許多高校為了迅速見到“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往往停留在技術、形式、操作等層面,實際教學中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硬件設施條件的影響,以教育者為中心的灌輸式、訓導式教育仍然占據主體地位,這些現象在短期內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需要高校眼光放長遠,從戰(zhàn)略和全局高度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與改革的頂層設計,完善育人機制。同時,施教者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則,了解青年群體的思想特點,運用貼合學生身心發(fā)展新特點新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只有將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頂層規(guī)劃和教學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