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濱海小學 李 娟
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但現代人文理念卻由于受紛繁復雜的信息的影響而有一定程度的弱化。應時代需求,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生命教育是人類在現代化進程中遭遇生命問題的理性應對,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小學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期,學生懂得尊重、敬畏和熱愛生命,能夠充分認識生命科學與技術對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的突出貢獻,才是生命科學教育最大的成功。生命科學一直都是小學科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培養(yǎng)學生敬畏自然、珍愛生命、堅韌不拔等精神具有積極作用。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切實落實生命教育,是教師們要思考的重要命題。
學生在進入學校前已有一定的認識和經驗,對自然、社會、他人和自我有一定的情感基礎。但小學生對于生命的認識和理解還較為模糊,需要教師搭建適宜的支架來為其助力,使學生從對生命的粗淺認識,升華到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支架”又稱“腳手架”,原是建筑學上的概念,是在建筑物體時提供的一種暫時性支持,后被引用到教育學中,發(fā)展為支架教學。關于支架教學的定義很多,心理學家伍德沃斯指出,支架教學是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他人的學習過程中所提供的有效支持。我們更為認可的支架教學是基于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出的概念:學習支架是為學習者順利穿越到最近發(fā)展區(qū)所提供的支持,是在學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搭建腳手架,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得到,從而得到發(fā)展。在小學科學中,支架的類型很多,根據深圳市徐瑩瑩名師工作室的研究,可將支架分為文化支架、操作支架和觀點表達支架。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選擇和搭建相應的支架。
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植物”,從生命教育拉開科學的序幕。讓學生把植物當成一個生命體來思考,是生命科學體系建構的基礎和需要。教師可以從教學伊始,就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學習生命科學。這一單元幾乎每一課時都涉及多種支架的建構和實施。其中,作為操作支架的記錄單,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支架。能否設計出符合學情的、明確指向目標的記錄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科學探究的效果。
教學目標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所有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目標,記錄單也不例外。根據課程標準,科學教學目標分為四個維度: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tài)度責任目標,教師在設計支架時要考慮到這四個維度考的內容。目標的設計也是一個從單元、課時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逐層分解的過程。以科學觀念目標為例,先明確單元目標:認識周邊常見的植物,能簡單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長過程,知道植物生存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然后針對每節(jié)課要落實的知識點、課時目標,再明確記錄單的每個條目的內容和生命教育的價值指向。
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采取何種教學方式,要依據學情來定。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也有部分學生識字量有限。因此,記錄單的支架設計要直觀生動、一看就懂,對涉及的一些漢字可以標注拼音。同時,徐瑩瑩名師工作室面向深圳市800名小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低年級有50.88%的學生不知道怎樣用圖畫或文字來表示實驗現象,28.88%的學生認為記錄的內容太多,20.24%的學生不明白記錄單上的文字。因此,教師在提供記錄單支架時,要幫助學生明確用文字或圖畫表示現象的方法,如提供參考范例、鼓勵組內討論并一起記錄等。
科學課程要讓一草一木、蟲魚鳥獸伴隨學生的整個童年世界。植物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周圍,最便于觀察和研究。學生對于植物有天然的親近感和好奇心,看似很熟悉也有很多不成熟的經驗。在“植物”單元的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進一步科學地觀察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多樣。還可以讓學生種植一些植物,親歷生命的歷程,拉開生命教育的良好開端。記錄單是學生做好記錄的重要指引,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在內容、方法、排版上進一步精心設計,讓記錄單更具實效、更有生命的氣息。
學生帶著已有認知來到課堂,因此教學第一課便要做好前概念調查——“我們知道的植物”。記錄單支架也是如此,調查了解學生對于生命科學中植物的認識,并記錄在韋恩圖式的班級記錄單上:一個圈是我們知道的植物名稱和種類,一個圈是植物有哪些特征,一個圈是植物的生長需要什么。將其張貼在班級里,并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不斷補充完善,讓學生逐步認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學生自主選擇表格、繪畫、文字、語音、拍照、視頻等形式做好植物的成長記錄,并在“植物是‘活’的嗎”這一課中進行分享交流。學生親歷了植物的生命歷程,交流了植物成長需要的條件,如陽光、水、土壤等,歸納植物“活”的證據,發(fā)現植物會生長、會死亡,從而發(fā)現生命的力量(頑強與脆弱并存),引發(fā)珍愛生命的情感。
在前概念調查的基礎上,2~4課時從整體到局部、從室內到室外,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植物有生命”的看法。在第2課“觀察一顆植物”中,講臺上提供了3種植物:一種是水培植物,一種是開花植物,一種是未開花的植物。教師讓學生在記錄單上畫一畫(提供樣例繪畫指南,指向根、莖、葉),并簡單介紹根、莖、葉的作用,初步構建植物是有生命的概念。在第3課“觀察葉”中,教師將撿來的落葉發(fā)給學生。學生通過直接繪制將葉子放在記錄單上描,甚至用拓印的方式在記錄單上畫一畫,認識葉的結構,并通過觀察比較,體會到葉的多樣性。在第4課“這是誰的葉”中,教師讓學生將老師發(fā)下去的葉子貼到記錄單上,然后走出教室找一找,仔細觀察、對比葉子的顏色、紋路、形狀等,如果探尋出它們屬于哪一種植物的葉子就在相應的位置上畫“√”。這是學生第一次外出學習,教師要告知學生應在自然狀態(tài)下認真觀察,植物是有生命的,要愛護植物。
“校園里的植物”是該單元的最后一課,學生綜合運用之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再次來到戶外,聚焦校園里植物的名稱、特征、生長環(huán)境等,做好觀察和記錄。記錄單支架提供了學校主干道和主要區(qū)域的圖片,學生畫出植物的樣子和生長的環(huán)境,加深對校園環(huán)境的認識和植物的認識。同時,教師進一步強調要關愛生命,不能采摘,鼓勵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生命。(見表1)
表1 指向生命教育的“植物”單元記錄單支架
記錄是小學科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載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概念的習得、思維的拓展等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教學的一切環(huán)節(jié)都是為目標服務、為學生服務,設計記錄單時要聚焦教學目標分布落實,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簡單到復雜,從直觀到抽象,從單一到分層,如低學段的記錄單支架更為直觀明了,以圖片、勾畫為主;高學段的記錄單會有更多的文字,需要更多的思考。記錄單支架設計好后,教師還要提供對應的指引,幫助學生明確如何更好地做好記錄。將指向目標達成的文本設計和方法指引做到位,才能切實提高探究實效。
支架教學是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教學方法。在科學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可以根據學情和目標提供相應的支架。除記錄單支架外,還有情境支架、材料支架、操作支架、指導支架、交流表達支架、評價支架等。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支架的難度和類型也有所調整。最終,教學將逐步撤掉低階支架,構建高階支架甚至撤掉支架。普利斯里指出,學習支架是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并在他們能力增長的時候撤去幫助。在逐步搭建、撤掉支架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擁有更多的知識、更高的技能、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責任感。
生命教育就是讓師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長度和寬度。小學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習要在學生認識和熱愛生物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對自我、對他人、對自然生命的珍愛、尊重和保護,教師應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形成熱愛大自然、保護生命的情感。生命教育不僅僅體現在科學教學上,還可以在多個學科和心理專題活動中滲透融合。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是直面人生命的活動,真正的教育是為生命而存在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生命質量,幫助學生實現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