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鄒 艷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五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 鮑淑琴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第二外國語學校 虞華瓊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藍青小學 任 潔
浙江省寧波余姚市瑞云學校 丁再軍
教育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培養(yǎng)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探索小學英語學科“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成為教師的重要任務。講好中國故事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是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xiàn),是傳承與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途徑。故事以其博古通今的時代性、橫貫東西的開放性成為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語言學習形式之一。故事教學能使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實施文化融潤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培育文化自信是實施新時期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小學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在英語教學中重視中外文化元素,融入中華文化自信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不同文化進行認知和比較,學會以平等包容的態(tài)度看待文化差異,對中華文化產生更多認同,并樂于在社會行為中傳承優(yōu)秀文化。
“故事育人”理念倡導在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基于主學材,充分發(fā)掘學材中故事語篇的育人價值,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增強教材內容的邏輯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思維創(chuàng)新。
“故事育人”的實踐以素養(yǎng)發(fā)展為核心,以文化融潤為途徑,以故事語篇為載體,聚焦育人故事的研讀、育人課堂的實施、育人效果的評價三個方面,秉持學習活動觀,以故事推進為育人明線、以文化融潤為育人隱線,引導學生在借助故事進行語言學習的同時,通過體驗、鑒別、接納、實踐、傳播、創(chuàng)新等方式逐漸從文化理解向文化認同與文化踐行發(fā)展,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育人故事的本源,也是其生命線。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與英語課程內容的主題范疇“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融合,有利于教師更深入地開展語篇研讀,使故事教學發(fā)揮聚精髓、顯厚度、促傳承的作用。筆者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與三大主題所涵蓋的義務教育階段一級、二級水平主題內容進行對應,列表見表1。
表1 小學英語育人故事文化內涵列表
1.發(fā)現(xiàn)故事本身的文化品質表達
故事語篇本身往往蘊含著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品質,這需要教師通過語篇研讀去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并引導學生積極體驗、鑒別與接納。如人教PEP 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3At the zooC 部分講述的是Zoom 和Zip 玩動物紙牌游戲,Zoom 以為自己認識里面所有的動物,結果卻把猩猩(gorilla)誤認作猴子(monkey)。學生在這則故事學習中可以感悟到慎思明辨的重要性,還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白謙虛好學的道理。又如人教PEP 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4When is the art show?C 部分講的是Zoom 為了順利通過唱歌考試,放棄五一假期休息時間并多次拒絕好朋友游戲休閑的邀約,終于如愿以償,以優(yōu)異表現(xiàn)得到老師贊賞的故事。在這則故事中,學生明白了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勤能補拙的道理。
2.發(fā)掘故事蘊含的文化實踐元素
教師還應善于從單元整體的視角發(fā)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將故事情境遷移到真實生活中,幫助學生開展文化實踐、傳播與創(chuàng)新。
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Little Red-Cap、The Honest Boy等故事表演體驗正義、勇敢與誠信,向故事里的動物學習在小伙伴生日時送上中英文祝福體現(xiàn)友善與關愛,向故事里的主人公學習制定中英文日程安排表體現(xiàn)惜時守時與自理自律,像故事里的Zoom 那樣利用舊物創(chuàng)制,培養(yǎng)節(jié)儉又智慧的品質,還可以記錄動植物生長日記體現(xiàn)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又如,引導學生通過故事學習知曉中國各地的姓氏、飲食、服飾、建筑、地理、交往禮節(jié)、家庭家居、節(jié)日、繪本、歌謠、校園生活等文化的不同。據此,學生可以在課后搜集更多的文化信息,以便了解祖國的地大物博,體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和而不同。在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文化時,既可以選取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如邊泡茶邊用英語介紹“How to make tea”,制作中國年思維導圖,選取紅色、燈籠、元寶、鞭炮等中國元素進行介紹,還可呈現(xiàn)中西方事物的異同,如繪制肉夾饃與漢堡圖形,進行對比等,從而讓學生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視角發(fā)現(xiàn)文化的獨特性,增進跨文化理解,彰顯文化自信。
人教PEP 版教材中的故事語篇往往指向學生語言、文化、思維的深度融合,涉及友善知禮、誠實守信、理性客觀、積極樂觀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獲取故事的相關信息,感知故事語境;梳理故事情節(jié),并結合真實生活語境進行思辨品評;在讀故事、演故事、品故事等學習活動中,感知文化多樣性,體驗同理心與文化尊重,感悟故事蘊含的道理,并將感悟所得運用于真實情境。其活動流程與范式如圖1。
圖1 故事育人課堂活動流程與范式結構示意圖
其主要環(huán)節(jié)包括:
1.故事整入,促發(fā)語言,感知文化
完整的事件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語言內容,促進主題意義的提取。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理解主題意義,基于單元整體和學情,以中外文化為背景,找出故事語篇與單元主題的契合點,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實物或者圖景,鮮明、生動地創(chuàng)設語境,用簡筆畫通過板書勾勒描繪語境,用視頻或動態(tài)畫面展現(xiàn)語境,用音樂的旋律起伏或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渲染語境,同時用清晰精準的語言表達,渲染場景,帶動學生思考,使其對故事主題產生初步感知,并激活已有的文化認知。
如人教PEP 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2Last weekendC 部分以Zoom 和Zip 對話交流的形式講述了Zoom 繁忙而有意義的周末安排。Zoom 上周末(last weekend)自己洗了書包(washed my schoolbag)、去了公園(went to the park)、釣了魚(went fishing)、完成了作業(yè)(did my homework)、打掃了房間(cleaned my room)、看了電視(watched TV),還去看望了爺爺奶奶(visited my grandparents)并和朋友們一起踢了足球(played football)。在這個語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Zoom 不再像三、四年級時那樣喜歡吃喝玩樂,或時不時地做些傻事。六年級的他已經能充分地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學習(studied)、做家務(did housework)、休閑(relaxed himself)、看望家人(stayed with family)、和朋友歡聚(stayed with friends)一項不落。通過這個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到Zoom 的成長,并幫助學生梳理Zoom周末的活動類別,指導學生反思品評和調整自己的周末活動安排,從而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面對學習和生活。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首先收集Zoom 在三、四年級時的生活與學習圖景制作成連續(xù)的畫面,以“Zoom in Grade 3 & 4”作為話題,引發(fā)學生對Zoom 的已有認知進行討論。其次引導學生預測六年級的Zoom 上個周末可能做了些什么。最后,讓學生整體聽取Zoom 和Zip 關于上周末活動的對話,對Zoom 的成長建立初步的感知。
2.情節(jié)推進,應用語言,加深文化體驗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學生在觀察和體驗活動中習得了語言,接下來他們需要在故事場景中進行初步應用。教師要巧妙借助故事的線索讓學生說一說、演一演、講一講、寫一寫。學生在應用中體會語言音律的美感,感悟語言內涵的趣味,就能更好地運用語言,加深文化體驗。
如人教PEP 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6How many?C 部分,講述的是Zoom 和Zip 比賽采摘水果的故事。Zoom 身高體壯,摘蘋果得心應手,摘了一個又一個??墒撬颜玫奶O果放在臂彎里,丟了一個又一個,全讓矮小的Zip 撿個正著。最后Zip 以獲得的水果更多獲勝。教師先請學生猜一猜誰能贏,再讓學生聽一聽究竟誰贏了,最后讓學生看一看Zip 是怎么贏的。教師指導學生仿演,在仿演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Zoom 因為缺少好的存放方法而失敗,而古靈精怪的Zip 坐享其成,從而促發(fā)學生的思考,品辯兩位主人公的行為可改進之處。比如Zoom 應該開動腦筋,借助工具,而Zip 應該歸還他人的成果,誠實守信,等等。
3.故事品評,錘煉語言,促進文化認同
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不同的人對角色、內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很多時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回答教師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經常提一些開放式的品評問題,學生長期在發(fā)散性思維的引領下,語言能力能得到同步提升,從而產生文化認同。
如人教PEP 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5There is a big bedC 部分的故事Can’s Way Home 講述的是可憐的易拉罐被丟棄在河邊,請求小動物們幫助它回家。可是小熊只顧著玩,一腳把它踢飛了。小猴子和小兔子因為上學快遲到了沒有理會它,后來飛入河里的易拉罐在兩條魚兒的幫助下交到了Zoom 的手上,Zoom 終于讓它回到了甜蜜的家(Sweet home)。在這個故事教學的品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讓學生評一評、議一議:你喜歡故事中的哪一個人物?為什么?如果你遇到了易拉罐,你會幫助易拉罐回家嗎?在評和議的過程中,學生結合已有認知,深入思辨,并綜合運用語言表達認知、交流觀點,深入領會環(huán)保的重要性,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4.故事演繹,活化語言,推動文化踐行
故事創(chuàng)編、創(chuàng)演能令學生樂在其中。在表演中,學生自創(chuàng)道具、配備服飾,結合生活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表演者的生動演繹不僅將語言活學活用,還能優(yōu)化課堂文化生態(tài)。在愉悅的氛圍中,句型、詞匯、語法等這些看似枯燥的知識如同潤物細無聲的綿綿細雨,潤澤學生內心,激發(fā)語言活力。
如人教PEP 版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What can you do ?C 部分,講述了小田鼠憑借智慧從饑餓的大蛇口中逃生的故事。小田鼠被蛇扔到了湖里,真的能逃脫嗎?蛇也能游泳,還可能假扮田鼠媽媽的聲音,假扮成水中漂浮的植物,想吃掉田鼠。聰明的小田鼠會怎樣應對呢?學生在故事的創(chuàng)演活動中代入角色,展現(xiàn)臨危不懼、智勇雙全的優(yōu)秀品質,這樣的演繹活動活化了語言、踐行了文化,學生樂在其中,充滿成就感。
讀后寫作也是提高學生故事演繹能力的有效方式。人教版教材中的故事大多出現(xiàn)在C 部分的Story time 板塊,也有的作為B 部分的Read and write 板塊的學習內容,如五年級下冊Unit 5 中的Robin at the zoo、六年級上冊Unit 6 中的Robin and the Ant等。這些板塊或重點指向學生的讀寫能力,或指向學生對單元核心知識的綜合運用,讀后寫作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課本與生活鏈接,打通他們在真實生活情境中踐行文化、傳播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的“最后一公里”。
如人教PEP 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6How do you feel ?B 部分Robin and the Ant,教師以故事里的結局“Everyone is happy.”為題提供讀后活動寫作指引:(1)How do you feel?Why?Who helps you?How does he/she help you?Are you both(all)happy?(2)How does he/she feel?Why?Do you help him/her?How do you help him/her?Are you both (all)happy?以這些問題鏈為指引,學生仿寫句子或短文,描述助人與自助并樂在其中的事件,從而幫助學生領悟人與社會相處之道,并引導他們積極實踐與傳播。
根據“文化融潤視域下的故事育人”的課堂指向,制定以“文化自信”為特質的評價量規(guī)表(見表2),以建立指向素養(yǎng)培育的多維度、多樣態(tài)、多層級的動態(tài)評價體系,落實“教—學—評”一體化。本量表專用于故事教學課堂的評價,以目標指向、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為緯度,目標指向包括主題確立、語篇研讀、學情分析三項內容;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兩項內容;教學效果從語言發(fā)展、文化踐行與思維創(chuàng)新三方面著眼評價。本量表一方面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文化素養(yǎng)表現(xiàn),如課堂生態(tài)民主、舉止得體、思路清晰等,另一方面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文化素養(yǎng)表現(xiàn),如積極樂觀、主動參與、認真傾聽、文化意識等。同時關注教與學雙方在語篇理解與主題認知上所體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主題解讀準確、多角度觀察和認知世界、看待事物等。
表2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量表(故事教學)
作者主張在課堂評價表的使用上秉持評價先導的實施策略,評價目標就是教和學的目標。評價量規(guī)制定在先,能給教師和學生指出明確的發(fā)展方向。每一份評價量規(guī)既能針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做出評價,又有面向學生的發(fā)展指標。評價方式可以是自評也可以是他評,并及時記錄課堂反思或評價建議,優(yōu)化后續(xù)行為。
小學英語“故事育人”的教學使學生在語言與文化上的素養(yǎng)得到充分發(fā)展,學生知曉了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小學英語“故事育人”課堂得到傳播,學生通過一個個包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人類社會智慧的結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是人類在與自己共處、與他人交往、與自然互動中所應遵循的最為智慧的法則。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故事,加深了對這些處世之道的理解,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對生命的感悟、對社會的理解、對自然的認知。通過故事育人課堂引導,學生將品悟學習到的愛國、誠信、正義、友善、孝悌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轉化為個體的文化素養(yǎng),將優(yōu)秀品格融入日常言行中,以積極自信的態(tài)度做人做事。學生了解到各地區(qū)、各國文化的多樣性,知曉了文化具有差異與獨特性;通過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感悟,增進了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鑒賞,彰顯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