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州市公園路小學 (545001) 胡 萍
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重要內容。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能夠為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對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進行梳理與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文言文有的歌頌人物的美好品質,有的抒發(fā)愛國情懷,有的彰顯人文精神,有的滲透著辯證思維……它們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價值,對學生感受文言文特點、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作用。
教學文言文時,教師要把握每篇文言文的主題及其蘊含的核心價值,選用恰當?shù)奈难晕慕虒W方法,使教學方向更加明確,從而充分發(fā)揮文言文教學對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學宜采取熟讀、理解、想象、內化四步驟,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把握文言文的內涵,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文言文語言凝練,言簡意賅,與現(xiàn)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別。教學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要讓學生熟讀課文,做到“書不讀熟不開講”。學生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能了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為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內涵奠定基礎。
朗讀即大聲地讀。朗讀課文即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句中的停頓。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依據(jù)不同文言文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真正讀熟課文,為學生接下來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些文言文的課后練習對學生提出了朗讀要求。經過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朗讀要求是逐步提升的。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文要求學生“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文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順,注意讀好‘因釋其耒而守株’”;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海》一文要求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從跟讀、讀出停頓,到讀通順、讀好指定句子,再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可見,教材對學生的朗讀要求是逐步提升的。
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每篇課文的不同要求,去指導學生的朗讀,使學生讀得通順、讀得正確和流利。遇到一些長句子或者特殊的句子時,教師可以通過范讀、跟讀、個別讀等形式,“由扶到放”地引導學生讀好課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與感悟能力。
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所謂“熟讀成誦”,與朗讀相比,誦讀對讀的熟練程度要求更高,學生要將課文讀上很多遍,才能達到誦讀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開展誦讀訓練,讓學生在熟讀成誦中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言文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背誦課文,這充分體現(xiàn)了熟讀課文的重要性。背誦文言文不能死記硬背,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與注釋把課文讀通、讀順,再采取同桌互讀、小組賽讀、課堂展示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讀課文,使其在熟讀中完成背誦課文的目標任務。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缺乏對文言文詞句的理解,學生就很難讀懂文言文的意思。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理解文言文詞句含義著手,去理解文本的內容。
文言文中一些字詞存在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教材一般都會進行注釋說明。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注釋理解文言文字詞句。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插圖或者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來理解詞句的意思,為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時,“一兒登甕”中“甕”的注釋為“口小肚大的陶器”?!翱谛《谴蟮奶掌鳌笔鞘裁礃幼拥哪??教師可以借助課文插圖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甕”的意思。又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時,對于“胤恭勤不倦”中的“倦”和“家貧不常得油”中的“貧”的意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擴詞法來理解,即提示學生調動學習經驗,對“倦”字和“貧”字進行組詞,學生很快聯(lián)想到“疲倦”和“貧窮”,由此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再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學弈》一課時,對“通國之善弈者也”中的“善”一字,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由課文注釋得知“通國”是“全國”的意思,“弈”是“下棋”的意思,由此可以推出“善”的意思是“善于”。
理解詞句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言文的特點,采取借助注釋、結合插圖、擴詞、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字詞,突破閱讀障礙,從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內涵。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的一些文言文屬于經典小故事。教學時,教師要避免用逐詞逐句串講、翻譯、解釋等枯燥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根據(jù)文言文的內容特點,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是一篇寓言體裁的文言文,學生要在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理解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教學這篇文言文時,教師要避免機械灌輸寓言寓意,而是要先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再讓學生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和覺得難以理解的內容與同學進行分享交流,最后讓學生說說閱讀這篇文言文后自己懂得了哪些道理。又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先自讀課文,說說車胤是怎么讀書的;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現(xiàn)在的讀書條件是怎樣的;最后讓學生分享讀了這個故事以后自己有哪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許多,討論、交流、分享、合作、探究等,都是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要依據(jù)文言文的特點,采取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文言文教學的質量。
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為言簡義豐。要想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就要讓學生基于簡明的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內涵,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文本中的留白,來啟發(fā)學生想象。
文言文語言凝練,文本中常設有一些留白處,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教師要善于發(fā)掘文本內涵的留白處,鼓勵學生對其進行續(xù)寫、創(chuàng)編,以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芬徽n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這句話展開想象,想象精衛(wèi)是如何在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jié)中堅持銜木石填于東海的。通過想象寫話,學生對精衛(wèi)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又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一文中,老媼與李太白的對話比較簡短,教師可以基于此啟發(fā)學生,去想象老媼和李太白之間還會發(fā)生什么對話。另外,文中“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這句話也留下了空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李太白回去之后是怎樣完成學業(yè)的。教師找準文言文內容上的留白處,引領學生展開想象,為學生的想象寫話與表達創(chuàng)造提供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使學生在深刻理解文言文的內涵的同時,實現(xiàn)想象表達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大多蘊含深刻的情感。教師從情感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白,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補白中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展開想象,想象一下伯牙在“破琴”時腦海中會浮現(xiàn)怎樣的畫面,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在教師的啟發(fā)與引導下,有的學生寫:“聽聞鍾子期的死訊之后,伯牙佇立在琴前,雙手輕輕撫摸著琴,腦海中浮現(xiàn)了他和鍾子期在湖邊、森林、山巔等處彈琴的畫面。他強忍著不舍,破琴絕弦,自言自語——‘你走了,這琴也沒有存在的價值了,自此世間再難遇到像你這樣的知音了……’”通過對情感留白處的想象補白,學生對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深厚情誼的感受更加深刻。這個過程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了學生的想象與語言表達能力。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的一些文言文屬于寓言體裁。寓言中的道理一般不會直接表現(xiàn)出來,而是需要通過閱讀與感悟才能獲得。教學這類文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去體會文本中蘊含的道理,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課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如果你是這位耕者的家人、朋友,或者是過路的人,看到耕者的表現(xiàn)以后,你會如何勸說他?”這樣的想象寫話活動與課文寓意緊密相連,能夠促使學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又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一課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是什么意思?他們該如何把自己的矛或盾賣出去?請大家想想辦法幫助這兩個人?!边@樣,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把文言文課文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有效對接,為學生搭建了感悟文本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支架,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凸顯寓言教學價值的同時,落實了文言文教學目標。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與古人的言語智慧。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實現(xiàn)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復述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復述文言文故事,有助于學生內化所學知識,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內涵。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與文言文特點,引導學生從清楚連貫地復述,到創(chuàng)造性復述,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基礎。
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提示學生要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講清楚。又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海》一課時,教師抓住神話想象豐富的特點,在引導學生復述故事時,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講述這個故事。再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分角色演繹的形式復述故事。這樣,依據(jù)課文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復述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出文言文故事,可以促進學生內化文言文知識,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隨著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鼓勵學生把文言文改寫成白話文,這有助于學生內化文言文知識,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牛》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就“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杜處士家里書畫之豐富,并鼓勵學生用白話文將這一場景描寫出來。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圍觀的眾人的語言、動作、表情,以及戴嵩聽到牧童的話以后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這篇文言文改寫成一則生動有趣的小故事。這樣的學習形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改寫創(chuàng)編中內化語言,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
文言文作為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文言文的編排特點,挖掘文言文的教學價值,依托語文要素、人文主題和課后練習等,來明確教學目標,按照熟讀、理解、想象、內化四步驟,引領學生進行學習,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促使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