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物菌
初到重慶,面對超市便利店里滿貨架的“怪味胡豆”,你難免心里冒出疑問:長得就怪!丟進嘴里,嗑破酥脆的皮,咬碎梆硬的豆子,甜、辣、咸、麻、酸就一窩蜂地奔涌了出來,這是什么味啊?好怪哦,再來一顆!
怪味,其實是川菜味型的一種,可不是隨隨便便“怪”了就算。它講究的就是酸甜麻辣咸齊頭并進、彼此調(diào)和,一口吃起來五味俱全,偏偏又與各種味道都似是而非。
川菜的怪味到底“怪”在里?四個字:琢磨不透。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魚香肉絲,咸與辣之間帶著誘人的甜和酸,配合以撲鼻的蔥姜蒜味,聞魚不見魚,讓人胃口大開。還有從名字上分不出主料的“家常味”,以回鍋肉為代表,用郫縣豆瓣醬為主角彰顯出咸鮮帶辣的風(fēng)味,按照不同菜品的要求也有很豐富的味覺層次。
“荔枝味”就更有意思了。走進川菜館子,喊服務(wù)員調(diào)個“荔枝口”,就是要加點糖的意思,但川菜講究調(diào)和,甜要以酸來襯托,用一點咸來打底,同時也不能舍棄了“糊辣”。宮保雞丁就是典型的糊辣荔枝味,傳到北方后只突出了甜,難怪四川人吃了總覺得不夠味。
怪味的靈魂,是調(diào)料汁。川菜的行規(guī),做菜之前要把用于調(diào)味的佐料先行調(diào)配在一起成為料汁。怪味要用到的東西可太多了:花椒油(粉)、辣椒油、芝麻醬、芝麻、香油、醋、味精、醬油、白糖、蔥末,足足要有十來種。調(diào)配的順序也講究,不能稀里糊涂、不分先后。先倒點醋,化開白糖,把其他佐料一點點添加進去,每加一樣都得嘗一嘗,看看幾種味道會不會互相擠壓、各自為政。最重要的是芝麻醬,它能調(diào)和百味,幫助其他味道達到君臣佐使的和諧統(tǒng)一;大家都熟知的麻辣兩味卻要慎之又慎,因其過于霸道,稍不注意就會奪取整道菜的風(fēng)頭——所謂怪味,實在是一種極其精妙而平衡的高難度操作。
因為怪味對平衡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很難用來做熱菜——烈火一燒,調(diào)料的味道就變了。但四川人對美食的探索精神是什么都攔不住的。最早的怪味花生、怪味胡豆,都是炸好后上桌澆汁的,為的是不讓料汁把堅果泡軟失去酥脆。后來廚師開始用糖漿把調(diào)料均勻地粘在原料表面,這樣既酥香化渣又兼具五味。
最有生命力的美食永遠(yuǎn)不會老老實實待在菜譜里,走上街頭,才能看到“怪味”最活色生香的樣子。
“怪味面”,江湖人稱“成都第一面”。不是簡簡單單的怪味汁拌面條,而是要先用豬骨吊湯,放入海米、墨魚、淡菜等,熬出一鍋海味滿滿的湯底,煮熟面條,再調(diào)入怪味料汁。海的鮮豐富了單調(diào)的咸,酸甜勾起食欲,麻辣剛猛卻不搶戲,只在咽下湯汁時留下酣暢淋漓的痛快。
烤魚也要吃怪味。這里的怪味就不那么講究平衡了,辣味先聲奪人,沾上舌尖就燒你個面紅耳赤,過電一樣麻味緊隨其后打你一個措手不及。嚼幾下,慢慢品,酸甜咸的底味蔓延開,魚肉的鮮美也盡情地鋪展開來。吃一頓烤魚就像打了一場仗,直吃得大汗淋漓,高呼過癮。
還有雙流的怪味干鍋。鹵好的兔頭和鴨翅入鍋一頓爆炒,肉還是耙軟多汁的,但表面卻有一層微焦的皮,油脂化進了皮肉里,在麻辣的沖擊下絲毫也不覺得膩,只會越啃越香。
怪味,可以是極致的平衡,也可以是奔放的狂野,說到底,都是對各種味道爛熟于胸的了解與反復(fù)練習(xí)才能呈現(xiàn)的舉重若輕。此種態(tài)度,是川人對美食的追求,又何嘗不是他們最普通的生活狀態(tài)呢?
馬林青//摘自地道風(fēng)物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飛客流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