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茜 孔令娥 管光玉
(1. 貴州遵義市匯川區(qū)婦幼保健院,貴州 遵義 563000;2. 貴州遵義市洗馬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貴州 遵義 563000;3. 貴州遵義市匯川董公寺鎮(zhèn)衛(wèi)生院,貴州 遵義 563099)
宮頸癌是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生殖系統(tǒng)病變,本病的發(fā)生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遺傳、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避孕藥長期口服、過早性行為、不良衛(wèi)生習慣等,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高發(fā)年齡段為30 ~ 35歲,而浸潤性癌則以50 ~ 55歲多見[1]。目前普遍認為宮頸癌的發(fā)生主要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續(xù)感染相關[2],發(fā)達國家HPV 疫苗接種率處于較高水平[3],也有效遏制了宮頸癌發(fā)病率的升高[4-5]。我國HPV疫苗接種率較低,針對宮頸癌的防控工作以“兩癌”篩查、健康體檢推廣等為主。受人口基數的影響,我國宮頸癌病例基數與每年新增病例基數均極為可觀[6],嚴重威脅著我國女性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宮頸液基細胞學篩查是目前我國宮頸癌前病變國家免費篩查項目,也是宮頸癌篩查中最常用的方式,通過液基薄層細胞學系統(tǒng)處理,待檢測樣本薄層便于細胞的觀察,通過癌前變細胞的觀察與分析進行疾病診斷。本研究基于遵義市匯川區(qū)婦幼保健院近年來篩查的部分存在異常、疑似宮頸癌或癌前病變患者資料,分析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的應用價值。
納入遵義市匯川區(qū)婦幼保健院2018年2月—2023年2月兩癌篩查中初篩存在異常的50例為研究目標,均為女性,年齡35 ~ 64(44.62±6.12)歲,文化背景:小學6例,中學或中專10例,大專23例,本科及以上11例,基礎疾?。禾悄虿?例,高血壓4例,高脂血癥3例。
納入標準:① 35 ~ 64歲已婚婦女,篩查異常后均接受臨床系統(tǒng)化檢查確診是否為宮頸癌或癌前病變者[7];② 符合宮頸液基細胞學篩查指征者;③ 本研究相關匹配資料完整者;④ 對檢查工作配合度高者。
排除標準:① 處于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時期者;② 合并其他類型生殖系統(tǒng)病變者;③ 入組3個月內有激素、免疫抑制劑用藥史者;④ 合并代謝性疾病者;⑤ 合并其他類型惡性病變者;⑥ 既往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史者。
本組患者均接受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采集每位婦女液基脫落細胞,通過標本處理制成顯微鏡玻片,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儀器(日本奧林巴斯)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分為正常、炎癥、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腺癌(Adenocarcinoma,AC)[8]。其中正常、炎癥為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正常,其余均為異常,SCC、AC即為宮頸癌。
就本組疑似病例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進行分析,以臨床綜合診斷結果為參考就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篩查方面的價值進行分析。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50例初篩異常受檢者臨床綜合診斷結果確診宮頸癌、癌前病變者46例,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確診宮頸癌、癌前病變者45例,診斷符合率為98.00%(49 / 50),特異度為100.00%(4 / 4),靈敏度為97.83%(45 / 46)。見表1。
表1 本組疑似宮頸癌病例臨床綜合診斷結果與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分析(單位:例)
本組疑似病例臨床綜合診斷、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中,AC、SCC、HSIL、LSIL、ASCUS、炎癥、正常等不同類型的檢出率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本組疑似病例臨床綜合診斷、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情況對比(例%)
宮頸癌是對女性健康影響較大的惡性病變之一,我國宮頸癌的發(fā)病率仍處于升高趨勢,主要與HPV 疫苗接種率低、健康體檢率低等因素相關。相關流行病學調查[9]發(fā)現(xiàn),我國每年新增宮頸癌病例近10萬例,占全球新增病例的20%左右,每年宮頸癌死亡病例約3萬例,占全球死亡病例的16%左右,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占比較高均與我國人口基數相關。大部分宮頸癌的發(fā)生與HPV持續(xù)感染相關,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將HPV 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guī)劃中,以更好的促進宮頸癌防控工作的開展[10]。我國近年來HPV疫苗尚處于推廣階段,需要在未來工作中逐步普及[11]。目前關于宮頸癌發(fā)生機制與臨床治療的研究正逐步開展,臨床針對本病尚缺乏特異性治愈手段,一般在確診后開展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方式以提高疾病控制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期。目前宮頸癌死亡率處于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早期發(fā)現(xiàn)率低,通過合理有效的篩查手段提高宮頸癌早期發(fā)現(xiàn)率是改善預后、降低宮頸癌死亡率、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
宮頸癌的發(fā)生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病變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而出現(xiàn)典型癥狀入院治療時往往已經處于疾病中晚期,這也是宮頸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兩癌篩查即針對女性最為高發(fā)的兩種惡性病變乳腺癌、宮頸癌的免費篩查項目,由我國國家衛(wèi)生部及婦聯(lián)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旨在通過兩癌篩查提升疾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率,改善預后效果[12]。一份某市2013—2017 年兩癌篩查工作匯總情況顯示,針對當地35 ~ 64 歲的女性的兩癌篩查中,宮頸癌的檢出率為0.497‰,2013 年—2017 年期間該地區(qū)宮頸癌的檢出率未見顯著的年限差異,該市宮頸癌的高發(fā)年齡段為40 ~ 44 歲?,F(xiàn)階段我國兩癌篩查工作正逐步與全國范圍內開展,受益人群基數也在不斷擴大,有望在一定程度控制我國未來宮頸癌的高發(fā)趨勢,降低其對我國女性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威脅。
本研究分析了我院近年來疑似宮頸癌病例的檢查情況,所有患者均接受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參照臨床綜合診斷結果顯示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診斷方面的診斷符合率為98.00%,特異度為100.00%,靈敏度為97.83%,均處于較高水平,該檢查技術在宮頸癌診斷方面的效能突出。本組疑似病例臨床綜合診斷、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中,AC、SCC、HSIL、LSIL、ASCUS、炎癥、正常等不同類型的檢出率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明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能夠在保障宮頸癌檢出率的同時進行其他類型宮頸疾病的有效鑒別。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屬于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技術,相較于傳統(tǒng)的巴氏涂片檢查,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通過采樣、保存、分離、涂片等一系列流程提升了樣本的清晰度,從而提高疾病診斷的特異度與靈敏度。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具有操作簡單、涂片采集率高等優(yōu)勢,本研究均采用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儀器,有效降低了這一檢測技術易受到主觀因素影響的不足。但本研究也存在假陽性與假陰性情況,可能與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是基于細胞學形態(tài)學特征的檢測技術,無法進行組織學特征的分析與評估,導致了一定的漏診與誤診情況。
綜上所述,宮頸液基細胞學在檢查應用于宮頸癌前篩查中在疾病診斷、宮頸病變分型中的效能簡便易行,應用價值較為普遍,可作為大量宮頸癌前病變和早期宮頸癌篩查主要方法,與此同時也需要重視宮頸癌健康宣教工作的開展,提高大眾對本病的認知度與重視度,從而促進篩查工作的開展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