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筱霞 付彩琴 山西省介休市第一幼兒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教育,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的新期待。學前教育作為高質量教育體系中最基礎最起始的環(huán)節(jié),在高質量體系建設中發(fā)揮著奠基性和持續(xù)性的作用。
為認真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化學前教育評價,建立科學評估導向,全面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2022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对u估指南》的出臺,為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提供了標準和方向,成為幼兒園質量提升的助推器,對推動學前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早日實現學前教育優(yōu)質的目標具有重要引導作用。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過程中,我們將其與貫徹落實《評估指南》結合起來,依托食育特色,聚焦保育教育過程,在“以人為本、持續(xù)跟進、過程導向”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我們依托山西省“十三五”幼教專項課題“幼兒園實施食育的研究”以及山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幼兒園實施食育中健康管理的實踐研究”,以食育為主線,以文化為核心,以“立德樹人 健康中國”為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將食育文化與兒童行為養(yǎng)成、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相融合,通過五個環(huán)節(jié)、四大版塊、三方資源、兩處基地及一種精神實施課程,從而達到“知食康食 樂食”的食育課程目標,并將評價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實施過程中。
《評估指南》中指出,認真觀察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并做必要記錄,根據一段時間的持續(xù)觀察,對幼兒的發(fā)展情況和需要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我們逐漸意識到一日生活對于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的價值,因此在小班入園初,重點針對小班幼兒入園適應情況,大膽改革,認真觀察評價,制定出了“兒童為本,循序漸進”的入園方案,旨在為小班幼兒入園適應搭建緩坡,減緩幼兒、家長入園焦慮,循序漸進地適應環(huán)境。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周目標:幼兒分步了解幼兒園一日流程,感受幼兒園的美好。
家園共育方面:培養(yǎng)幼兒在園所需的生活習慣和能力,如自己喝水、自己如廁、表達需求等。將幼兒分為AB 兩組,分別上下午來園,每個幼兒來園半天,不在園吃飯、午睡,一周時間內完成幼兒園的一日流程的體驗。四位老師分組觀察,了解幼兒情緒、自理、性格等方面的大致狀況,并將每個幼兒當天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減緩家長焦慮情緒。
這樣的動態(tài)調整,在精準觀察的助力下,讓過程性起到了引領、診斷、改進甚至激勵的作用,為逐步實現科學的保育教育奠定基礎。
第二周目標:幼兒繼續(xù)了解幼兒園一日流程,延長幼兒在園時間,全體幼兒上下午全部來園,不在園吃飯、午睡。
家園共育方面:為幼兒獨立吃飯、午睡做準備。本周四位老師繼續(xù)分組觀察,有針對性地反饋,并與家長溝通了解幼兒在家情況,共同制定個性化方案,為幼兒入園適應共同努力。
《評估指南》中指出,幼兒園與家長要建立平等互信關系,教師要及時與家長分享幼兒的成長和進步,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認真傾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相信老師用專業(yè)和愛心可以贏得家長的信任,也相信有效的家園互動可以為高質量保育教育助力。
第三周目標:幼兒嘗試獨立吃飯、午睡,逐步適應幼兒園一日生活。
家園共育方面:堅持送園,根據孩子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生活習慣和能力。
《評估指南》中指出,一日活動安排相對穩(wěn)定合理,并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和活動需要做出靈活調整。我們依據觀察,根據幼兒需要,逐日或逐周對活動重點進行科學、靈活的調整,回歸兒童立場,為高質量保育教育不懈努力。
第四周目標:讓幼兒感受幼兒園的有趣,循序漸進地進入常規(guī),教師繼續(xù)分組觀察并反饋。
在這樣循序漸進的入園模式中,老師用專業(yè)和愛心贏得了家長的信任與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面向全體的同時關注到了個體,讓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節(jié)奏適應幼兒園環(huán)境。
中大班的老師則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針對不同情況的幼兒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設計不同的評價記錄形式。如對全園大自主游戲和班級自主游戲不同的觀察評價,在游戲中發(fā)現幼兒,促進他們深度學習;發(fā)現近期班級共性問題時,三位保教人員相互配合,進行全面觀察評價;結合我們的食育課題,對于進餐環(huán)節(jié)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評價,以便優(yōu)化進餐九步曲;對飲水量少的幼兒進行追蹤觀察評價,找出原因并提出合理措施,鼓勵幼兒自主飲水。
保教實踐能力的提升,不能依靠“紙上談兵”和“坐而論道”,而必須在保教實踐中持續(xù)地反思、改進方能實現。小班、中班、大班有側重的評價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了過程性評估的引領、診斷、改進甚至激勵作用,讓我們逐步看到了有質量的幼兒園保育工作的基本樣態(tài)。
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是持續(xù)的,我們的評估工作也是持續(xù)的。除了每天的觀察評估,每個月末,老師們會根據本月的課程情況對幼兒的發(fā)展進行評價,梳理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在每個月的幼兒發(fā)展評價中,老師們對照《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各領域的目標,檢視班級幼兒的發(fā)展進程,注重各領域間的整合和幼兒發(fā)展的整體性,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下一個月的教育重點。
這樣的過程性評價,更關注了人的需求,做到了以人為本,給予了老師和幼兒更多的自主性。這樣的評價方式,聚焦了影響保教質量的因素,通過評價提出合理化改進措施,促進保教質量穩(wěn)步提升。
在《評估指南》指引下,我們充分認識到開展保教質量自評工作的重要性,引導全體教職工認識到自我評估的意義和目的,將自我評估與保教實踐、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研活動及教育計劃制定調整有機結合,分階段、分目標持續(xù)開展保教質量自我評估,逐步形成了制定計劃—推動實施—評估反思的閉環(huán)管理模式。
每個學期初,每位保教人員結合園所上學期保育教育工作方面的優(yōu)勢和不足,對自己的保教實踐現狀進行評估,分析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和改進的潛力,有目的、有重點、分階段進行個人反思。
個人診斷反思后,教研組會組織各年齡組進行匯總,組織集體研討反思會,根據評估結果對幼兒園的優(yōu)勢與劣勢進行描述,特別是對于共性的弱項指標進行確認和討論,深入分析園所的優(yōu)勢和不足。
接下來,園所會討論保教質量的發(fā)展目標。對于表現優(yōu)秀的鞏固型目標我們繼續(xù)保持;而對于目前表現欠佳的改進型目標,就可以確立下一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確定好集體目標后,每位保教人員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確立自己的改進方向,實現個人成長和園所發(fā)展的有機融合。
在目標的指引下,幼兒園對更具體的改進方案進行研究。思考幼兒園發(fā)展的已有基礎,分析有利于展開相關工作的機會,判斷在實施行動計劃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確定幼兒園在每個時間段的進展情況和發(fā)展重點,同時鼓勵每位教職工都為自己規(guī)劃實現個人目標的行動步驟,明確具體任務、參與人員、實施時間等。
其中,學期初進行園所層面的保教質量分析會。每日或需要時,班級保教人員可以根據觀察和班級工作計劃進行班級層面的保教質量分析會,發(fā)現問題,及時討論解決。每周四下午3∶30—4∶30,各年齡組會針對一周的工作組織年齡組層面的分析會,及時討論近日工作,各班在此基礎上調整改進。每月,各年齡組在園級分析會中交流當月工作優(yōu)勢及問題的解決措施,互相學習借鑒。學期末,再進行園所層面的分析會,梳理優(yōu)勢和新的不足,研討解決方法,布置下一學期的任務,形成閉環(huán)。
這樣的評價舉措能更好地激發(fā)教師的內驅力,發(fā)揮教師在評價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評估工作得到全園教師的支持,并始終在一種友好和信任的氣氛中進行,從而實現“評價的過程,是教師運用專業(yè)知識審視教育實踐,發(fā)現、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促進其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這一目標,也突出了《評估指南》中強化自我評估的要求。
我們幼兒園秉承“食育為媒 知行合一 傳統(tǒng)文化 潤澤生命”的辦園特色,逐漸將食育活動系統(tǒng)化、課程化,并且在山西省“十三五”課題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食育中的健康管理進行深入研究。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語言,學習自我健康診斷,進行健康的檢查和評價,我們于2021 年正式申報并順利立項了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幼兒園實施食育中健康管理的實踐研究”,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將幼兒健康與食育相結合,對“幼兒自我健康管理”的實施和評價進行了探索。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探索,利用多種途徑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身體語言,嘗試健康管理,如:五官自診、大小便自診等自我健康診斷;每月的身高體重測量、每天的體溫測量、晨午檢等身體監(jiān)測;晨練、戶外運動、眼球操、養(yǎng)生體操等,并結合班本課程等多種途徑,探索健康管理。
1.健康自我診斷
健康自我診斷是通過觀察眼、鼻、口、舌等身體的變化來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通過借助外物如鏡子以及自我感覺,了解自己身體的基本癥狀,在此基礎上簡單判斷身體健康狀況,了解自己的身體語言,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自我評價。我們引導幼兒觀察自己和同伴的眼睛是否有發(fā)紅、分泌物過多;細致觀察舌頭,發(fā)現舌苔的變化;在便后觀察自己小便的顏色和大便的形狀,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在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有了初步的自我評價后,按照身體需求自主喝水,嘗試選擇適宜的食材進行提前干預,如適宜的花果茶,讓幼兒具有防病大于治病的意識。
2.健康管理手冊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崩蠋焸円罁變旱南敕?,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通過家園聯動方式制作了健康管理手冊。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手冊內容,把權力還給幼兒,支持幼兒自己設計、制作健康管理手冊,并且每天做好記錄,逐步實現自我管理。
3.體溫測量
體溫的測量能讓幼兒及時發(fā)現身體的異常,并且已經成為每天的常規(guī)工作。小班由老師測量、記錄體溫;中班師幼合作;大班則由小班長測量、記錄。幼兒不僅了解踐行了基礎的防疫知識,還發(fā)展了溝通能力、手眼協(xié)調能力,小肌肉動作也得到了發(fā)展,并學會了使用體溫槍,進行健康的自我檢查與評價。
4.來園晨檢
來園后,幼兒會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插入相應的晨檢卡:綠色(健康);黃色(有點不舒服);紅色(身體不舒服)。他們學會了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并進行初步評估,老師也能更加直觀明了地看到幼兒的情況,并在一日生活中多觀察。
5.光盤行動
每天餐后,幼兒會根據自己的進餐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如是否吃完、是否挑食,還會和環(huán)境互動,點亮自己的光盤燈,在日復一日中,將珍惜食物逐漸內化。
自我健康管理不僅讓幼兒學會正確地認識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狀態(tài),還能更有效地引導他們學會關注自身身體的變化,學會自我評估,更好地保護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提高健康管理的意識。
提升園所保教質量,觀察是必要措施,并且需要更多時間去實地觀察師幼、幼兒間真實的互動狀態(tài),去聽他們間的對話,去看他們的行為,從而發(fā)現和思考這種互動能否實現相互尊重的要求,能否體現基于幼兒經驗的要求等。因此,《評估指南》在評估方式上提出了“聚焦班級觀察”,而且在連續(xù)觀察的時間上不能少于半日,這樣的要求,保證了評估人員能夠從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環(huán)節(jié)中看到全面的師幼互動、幼兒互動情況,有利于全面評估幼兒園教育的過程性質量。
在“一日生活皆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大膽進行了教案的改革,變過去的“預設性教案”為“回溯性教案”。改革后的教案,更加注重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的回顧與反思、梳理與提升;改革后的教案更注重班本化的課程,既來源于幼兒生活,又符合本班幼兒的需要。在每天的半日活動觀察記錄中,老師們對照各領域目標,檢視班級幼兒的發(fā)展進程,在梳理幼兒發(fā)展需求、發(fā)現幼兒發(fā)展機會的基礎上,確定下一階段的教育重點。老師們心中帶著對課程總目標與幼兒發(fā)展進程的理解,在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中,看見并支持幼兒在各個領域的發(fā)展。通過書寫回顧,對照《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真正體現“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幼兒發(fā)展在前,目標核檢在后”的教育理念。
半日活動記錄改革后,老師們的兒童視角越來越清晰,努力給予幼兒最大的發(fā)展空間,實現了真正的成長。在半日活動“記錄書寫”的過程中,老師們觀察、梳理、記錄、反思,促進了幼兒發(fā)展。正是這種持續(xù)的、無處不在的嵌入式評估,讓老師們可以靈活調整,最終保障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
班級觀察是真實、客觀、全面了解幼兒園保育教育過程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們保教質量過程性評價的做法?!对u估指南》印發(fā)之后,給我們的評價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在學期初便組織全園保教人員及行政后勤人員認真學習《評估指南》,并不斷思考和實踐,努力用好這根“指揮棒”。本學期,管理層深入每個班級,通過半日的、連續(xù)的自然觀察,了解各班級師幼互動情況,發(fā)現真問題,提升價值點,真正聚焦班級觀察,注重過程性評價。
每個班級都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呈現出真實的師幼互動情況,幼兒積極樂觀、大方從容,老師們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有力的支持。在觀察記錄后,各個小組的評估人員和班級教師及時發(fā)現問題、研究解決,大家相互尊重,平等交流,認真研討評估,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努力做到以“評”促“建”。我們將這樣的觀察評估貫穿在整個學期中,作為一項常態(tài)化的工作進行,努力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促進保教高質量發(fā)展,切實提高評估的實效性。
《評估指南》中指出,完善幼兒園激勵機制,發(fā)揮園內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突出教師日常保教實踐成效,引導和支持教師潛心育人。這樣的觀察評估,引領、激勵著老師們診斷、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提升保育教育質量。園長更是用平等、尊重、支持性的方式激勵老師們的專業(yè)成長。教育評價不再是冰冷的材料與數字呈現,教育過程中體現出的溫度與情感才是關鍵。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因此,在多年的食育探索中,我們積極構建由教職工、家長和專業(yè)團隊三方組成的有效的食育課程體系。
全體教師是食育課程研究的主體,在教研組的帶領下,通過“研—學—行—思”一系列教研活動,一步一步引領一線教師由理論到實踐,由實踐再到經驗,從追隨兒童開展課程、尊重兒童主題環(huán)創(chuàng)、關注兒童實施評價、支持兒童深入探究、立足兒童致力發(fā)展等方面進行深入學習、實踐、思考、討論。我們用自己的辛苦、執(zhí)著、勇氣和智慧促進食育課程的深度學習和發(fā)展,也讓我們向食育課程背景下追尋更加生活化的主題課程邁向了更深入的腳步。
全體保育教師則是生活活動中食育實施的主體。她們利用進餐環(huán)節(jié)、美麗的水果拼盤等活動把食育與一日生活有機結合。水果拼盤已經成為每周的常態(tài),有時是全班幼兒享用,有時作為獎勵,讓他們愛上吃水果,感受美,欣賞美。廚房竭盡全力地配合,認真制定營養(yǎng)均衡、不重樣的每日食譜,不斷推出新菜品,每天在工作群進行餐點分享打卡,分享營養(yǎng)知識;每學年會推出新菜品100 余種,每月底對新菜品認真調查,及時調整反饋;在食育課程引領下,根據幼兒興趣及需要推出營養(yǎng)餐、能量餐、季節(jié)餐、節(jié)氣餐、減脂餐、保健餐等。保潔保安師傅是我們課程實施最辛勤的參與者,他們和孩子們一起播種、翻土、施肥、澆水、采摘,種植園里留下了他們太多的心血與汗水。
全園家長也是食育課程實施的主體,他們積極參與課程實施的各項活動,深得其益。在寒暑假這樣難得的親子時光,各班老師提出倡議,一起實踐、成長、評估,如寒假進行春節(jié)實踐活動,暑假進行親子食育實踐活動。孩子們積極參與,家長們用心配合,用心的家長用視頻、文字等各種方式記錄下來,呈現了很多優(yōu)秀的活動視頻、美篇、食育日記和征文,幼兒在獲得發(fā)展的同時,家長也在了解孩子中有效評價、共同成長。疫情防控期間,我們積極引導家長和幼兒在家里堅持自我健康管理,評選出優(yōu)秀的家庭進行表彰獎勵。
與此同時,我們邀請北京食育專家劉璐入園指導,走進河南省實驗幼兒園聆聽世界頂級專家的分享,參觀河南省實驗幼兒園食育。但幾年來我們逐漸感覺到自己的力不從心,如自診、營養(yǎng)搭配等,需要專業(yè)的人員來進行指導,于是我們多方尋求資源助力食育實施,首先,特聘營養(yǎng)學專家、中醫(yī)專家、心理學專家李艷老師作為我們的課程顧問,結合具體問題,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講座、答疑和跟蹤指導。在課程體系化方面,上海萌逗食育創(chuàng)始人周粥老師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2023 年6 月,我們幼兒園8 名教師再次走進全國食育的名園——河南省實驗幼兒園,進行免費的國培學習。
食育是一個全人類、全社會的教育,通過幾年的食育探索,我們對食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從剛開始的迷茫到現在的“樂為”,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食育給孩子、給家長、給老師帶來的改變。我們將繼續(xù)努力,把特色課程開展得更加扎實細致、深入持久,在實踐中進一步拓展、創(chuàng)新,讓食育給更多的人帶來健康科學的飲食理念。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懷揣偉大的教育夢想,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前行于專業(yè)自信、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追夢之路,以“食”為媒,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為進一步提升保教質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