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開展德育時,教師理應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引導學生逐步擴大思考范圍,養(yǎng)成優(yōu)良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考模式和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小學教師需要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以情育人,并采取多樣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地面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逐漸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學策略;情感教育
作者簡介:蔣小波(1985—),女,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安定小學。
夏丏尊先生說過:“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泵鎸πW生時,教師要重視采取正確的德育策略,以愛為核心,給學生更多的耐心、關心、愛心,幫助其慢慢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通過日積月累變得更加積極、開朗、陽光,變得更有愛心和責任感。
一、以情育人,讓春風吹進學生的心靈
(一)重視人文關懷,讓學生感受關愛
除了教授知識,教師還需要陪伴學生成長[1]。為了教會學生與身邊的事物“對話”,讓學生耐心地向未來一步步前行,在開展德育教學的時候,教師理應注重情感教育,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引導他們更從容地向前走。此外,在日常德育中,教師不能總是從成人的視角看待學生,而應傾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更愿意探索和思考自己的實際生活,逐漸做出改變,健康成長。
例如,在日常的德育管理過程中,筆者注意到班里有學生性格相對孤僻,對于集體活動沒有足夠的熱情,還時不時與其他學生產(chǎn)生沖突。為了了解這些學生這樣做背后的因素,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筆者對這些學生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多屬于獨生子女,而且是留守兒童,父母平常忙于工作,對他們疏于關心,雖然會在物質上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但是對他們的情感關懷卻顯然不足,導致這些學生既渴望被了解,渴望他人的關心,又害怕別人忽視自己的感受,使自己受到傷害,于是他們給自己的心房上了一道鎖,對于別人的言行也相對敏感。筆者以為,要幫助這些學生解決問題,教師需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向他們提供關心和支持,像陽光、雨露滋潤土地一樣滋養(yǎng)他們的內(nèi)心。此外,筆者還根據(jù)這些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了個性化的德育方案,試著慢慢走近這些學生的內(nèi)心,讓他們信任教師,再一步步幫助他們解開心結。筆者曾在課堂上提及自己的少年時代,讓這部分學生知道自己也曾是留守兒童,以拉近自己與他們的心理距離;也會利用學生放學步行回家的時間,和他們在路上聊天,說心里話,關心他們的近況;還會在放學以后,與學生在教室內(nèi)單獨聊天時,了解他們對于父母行為的想法,并告訴學生,他們的父母并非有意忽視他們的情感需求,而是為了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他們的父母其實非常愛他們。在這樣的溝通、交流后,學生逐漸與筆者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對筆者說的話產(chǎn)生了共鳴,他們的內(nèi)心也慢慢打開,許多學生主動表達了自己的情感需求。有了這樣的交談作為基礎,筆者對學生展開的下一步引導自然也就變得更加順利。
教師既是教育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同時也是學生的朋友和靈魂導師,陪伴學生成長。在實施情感教育時,教師不能采用太過生硬的態(tài)度與方法,應當用真誠去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愿意逐漸與教師、同學、朋友一起慢慢改變自己的行為。
(二)做學生的“知心人”,讓學生感受到尊重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一些師生之間的隔閡,其實是教師沒有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去思考問題、設計教學活動造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會感覺教師不夠尊重自己的想法。教師應明白,學生雖然年齡小,卻有著細膩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根據(jù)教學目標思考如何組織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邏輯依舊是成人的。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言行分析他們的需求,再據(jù)此設計引導問題、組織教學活動。此外,當發(fā)現(xiàn)學生做出不當?shù)呐e動時,教師不能只想著批評學生,而應當注重場合,從學生的視角考慮他們需要怎樣的指導,并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平等的方式和學生溝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2]。
例如,筆者在某次集體活動中,發(fā)現(xiàn)有學生從圖書角拿書來閱讀之后,并沒有像其他學生一樣將書籍放回讀書角,而是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將書拿回自己的書桌藏起來。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并沒有直接批評這些學生、指出他們的錯誤,因為筆者認為如果此時當著其他學生的面直接教育這些學生,很容易挫傷這些學生的自尊心,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也會感受到強烈的羞恥感,還可能因此對筆者的教育感到排斥。因此,筆者選擇了在課后和這些學生進行私下談話,告訴他們:圖書角的書是集體的,就算非常喜歡這些書,他們也不能一聲不吭地拿走這些書,而且把喜歡的東西分享出來,他們會收獲更多的樂趣。此后,筆者還建議這些學生短暫擔任圖書角的“圖書管理員”,讓他們了解同學在找不到書時的焦急,并感受到與同學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的樂趣。
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生難免犯錯。小學教師在面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時,應當從學生的視角分析何為良好的教育策略,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積極改正自己的缺點。
二、豐富形式,探索多彩德育路徑
(一)利用情境教學,靈活處理問題
在管理小學班級時,教師需要面對有著不同個性和小毛病的學生,他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為了靈活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需要找到方法讓學生自主反思,找到事情的關鍵以及有效的處理策略[3]。要達到這樣的教育目標,教師不妨嘗試情境教學法,讓學生沉浸在教學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自覺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
在實踐中,筆者遇到過常常遲到的學生,遇到過常常撒謊的學生,也遇到過任性霸道或者淘氣搗蛋的學生,這些學生有不同的性情,為了教導這些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筆者特意創(chuàng)設了多種教學情境,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為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比如筆者發(fā)現(xiàn)一名學生常常撒謊后,主動觀察這名學生,發(fā)現(xiàn)她是因為害怕自己做錯事后父母嚴厲的責罵甚至懲罰逐漸形成的習慣。筆者意識到,這名學生最初是為了保護自己,才養(yǎng)成撒謊以推卸責任的習慣,因此筆者先與學生的家長進行了溝通,提醒他們在教育孩子時要保持耐心,不要動輒打罵。此后,為了在保護這名學生自尊心的同時讓她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惡劣影響,筆者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講解列寧打碎花瓶的故事,引導全班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明白:一味推卸責任、向他人撒謊常常是于事無補的,還會讓自己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習慣,要更好地解決問題,自己應該主動承認錯誤,積極地承擔責任。又如筆者發(fā)現(xiàn)一名學生總是不認真完成作業(yè),考試成績不理想后又感到后悔,就借助《亡羊補牢》這則故事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讓學生明白:自己需要未雨綢繆,如果平時不認真學習,考試時也很難做好。
教師應明白,在教導小學生時,如果只是采用說教的方式,學生可能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切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有動力主動改掉自己的小毛病,教師可以在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后,營造不同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反思,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明確班級制度,培養(yǎng)良好習慣
為了從精神層面引導學生,使學生健康成長,變成行事光明磊落,有著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人,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設計完善的班級制度,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被提倡的,什么樣的行為是對集體有害的,同時教師要適度獎勵或者懲罰學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可以從衛(wèi)生、學習、紀律三個角度設計班級管理制度。在設計衛(wèi)生管理制度時,教師可以關注學生是否完成自己的值日任務、學生的書桌是否干凈整潔、學生在打掃班級衛(wèi)生時是否認真細致等;在設計學習方面的制度時,教師可以關注學生是否認真完成自己的作業(yè)、學生在課堂上能否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并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等;在設計紀律管理制度時,教師可以關注學生是否遲到早退、學生是否遵守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等。在制訂這三方面制度后,教師自身需要嚴格遵守制度,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輪流擔當評審,從班級管理制度出發(fā),對其他學生的表現(xiàn)加以評估。等到期末,教師可以綜合學生的評價與自己的評價,選出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并適度給予獎勵。對于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教師也可以施以一定的懲罰,但要確保適度。
班級制度是約束學生行為的重要武器。為了讓學生意識到班級制度的重要性,自覺遵守班級制度,教師需要制訂清晰的班級制度,并認真執(zhí)行自己制訂的制度,還可以適度獎勵或者懲罰學生。
(三)組織德育活動,提升學生道德品質
德育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滿足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對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也具有積極的意義。為了提升德育效果,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良好的品質。
比如為了引導學生形成砥礪前行的品格,教師可以組織戶外障礙賽,讓學生嘗試穿過教師設置的層層障礙,感受堅持前行帶領的成就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可以組織接力賽或者跳繩比賽,讓學生懂得團結一心的重要性;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教師可以組織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地方參觀,并完成一些志愿服務;為了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組織環(huán)保活動,和學生到戶外植樹或是幫助清潔工打掃街道。
在多元化的德育實踐活動中,學生會更深刻地體會到良好行為的意義,會對教師的教導更加認同,也會自覺反思自己的行為,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以愛為根,構建德育網(wǎng)絡
為了延伸德育的觸角,一方面,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在與同伴互動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教師需要積極地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學生在家中同樣受到良好的影響,使德育效果更持久、更深入。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組成互助小組,在班級內(nèi)構建互助網(wǎng)絡。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學到同學的長處,感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也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獲得滿足感。此外,教師還需要積極地與家長溝通,分享科學的育兒知識,并鼓勵家長來校參與德育實踐活動,做到加強家校聯(lián)系,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在構建德育網(wǎng)絡時,教師需要重視同伴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也需要鼓勵家長開展家庭德育,使德育效果更持久。
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切實提升小學德育的效果,小學教師需要做到以情育人,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并積極優(yōu)化自己的德育策略,以更加科學的手段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陪伴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濤.由“內(nèi)”至“外”,讓德育知行合一[J].教育家,2020(47):63.
[2]劉遠洋.春雨潤“花”細無聲:小學德育實踐[J].清風,2020(24):11.
[3]崔娜娜,劉娜.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德育的思考[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