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悠久的歷史傳承的藝術表現形式,聲樂在歷史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體系,中西聲樂藝術也在繼承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呈現個性化差異的發(fā)展趨勢,中西聲樂藝術由于融合了音樂、動作、造型與語言等多元化的表現藝術形式特征,能夠突出表現聲樂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使得中西方的聲樂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競相碰撞,從整體的發(fā)展方面貢獻了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因此,本文對中西聲樂藝術的異同以《陽關三疊》與《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為例進行探究,以期推動中西方聲樂藝術的發(fā)展。
一、中西聲樂藝術的內涵
聲樂藝術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成為了科學的、樂音完美豐富的以人們的身體器官為載體的聽覺方面的音響藝術形式。樂器是由不同的零部件構成的完整發(fā)聲器,所以聲樂藝術與樂器具有相同的本質特征,人們的發(fā)聲也是凌駕于所有樂器之上的,通過人們的觀念意識與精神得以良好的控制好操作,這也是聲樂藝術非常重要的藝術特征。歌唱藝術是聲樂藝術與語言藝術有機結合的產物,歌唱藝術與樂器的表現形式不同,具有明確的具象性特征,隨著人類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人們之間的社會意識得到了強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不斷得到了深入的發(fā)展,因此系統(tǒng)、完善的語言符號得以發(fā)展形成,歌唱藝術也隨之而對語言性、語意性進行了發(fā)展。
二、以《陽關三疊》與《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為例,探究中西聲樂藝術之差異
(一)中西聲樂藝術的相同之處
中西方聲樂藝術從整體上看都是以科學的發(fā)聲方式為基礎,具體從中西方聲樂藝術的歌唱狀態(tài)分析,中西方的聲樂在發(fā)聲過程中歌唱者都要充分打開喉嚨,運用氣息、發(fā)聲和共鳴等相關演唱技巧最大限度地進行演唱表演,可以說中西方聲樂藝術在表演過程中的技術施展是建立在喉嚨充分舒展的前提基礎上的。其次,中西方聲樂藝術在歌唱氣息的運用方面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在中西方的聲樂藝術作品表演過程中強調合理控制氣息、協(xié)調氣息與應用氣息。所以美聲唱法的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氣息支點要處于小腹的位置,通過氣息輸送聲音以保持氣息的暢通。與美聲唱法相比,中國的民族唱法強調運用丹田運氣呼吸,并產生了提氣、穩(wěn)氣的說法,這與美聲唱法雖然在表達方式上不同,但是卻運用了相同的發(fā)聲辦法,具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外,中國的民族唱法中氣從腳起、腦后音等都與美聲唱法的強調氣息的巧妙運用具有相同的道理。中西方聲樂藝術在表演過程中的咬字發(fā)音上也具有相同的特增,咬字的相同之處主要以咬字規(guī)律為主要表現形式,中國的民族唱法中咬字通常要強調字頭咬的狠、字腹吐圓、字尾巧收,也有字正腔圓一說,所以中國的民族唱法對咬字非常重視。同樣地,在美聲唱法中對咬字的要求也具有非常高的標準,歌唱家要像日常說話的表達一樣進行聲樂表演,通常美聲唱法中要求歌唱家在表演時要母音咬準、適當延長,演唱進行中喉頭要打開但嘴不能張得過大,字要咬準清晰,更加追求似唱非唱的感覺,所以中西方聲樂藝術在表演過程中的唱法都強調要注重咬字[1]。
(二)中西聲樂藝術在文化觀念方面的差異
在西方,聲樂藝術是一門獨立的科學學科,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自然科學,其內容包括樂理知識、演唱技巧、音樂理論等。與我國聲樂藝術不同的是,從西方聲樂藝術發(fā)展歷程來看,其所呈現出的是一種人文精神與美學追求相結合的表現方式。此外,由于中西文化傳統(tǒng)差異性較大,二者在音樂觀念與審美情趣方面也存在著差異??傮w而言,西方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更多地體現出其人文性、科學性等方面的特點,中國聲樂藝術則更多地體現出其藝術性、審美性等特點[2]。
以《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為例,其歌詞選自歌德《浮士德》中:“我失去平靜,心事重重,再也找不回平靜。音樂的副歌在旋律上出現了三度、四度、減五度的進行轉到C大調,旋律的變奏反映了女主人公情緒的不斷加強并發(fā)展為焦躁不安?!都徿嚺缘默敻覃愄亍纷鳛槭娌刈顑?yōu)秀的聲樂作品之一,讓人能夠透過其優(yōu)美的旋律、獨特的鋼琴伴奏與能夠表達出人物內心細膩而真實的情感,深受人們的喜愛,舒伯特也通過這一聲樂作品表現了當時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對愛情的歌頌、歌頌自然、歌頌鄉(xiāng)村生活以及通過聲樂表現宗教故事、人物,并在作品中蘊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和宗教信仰,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聲樂藝術價值[3]。
(三)中西聲樂藝術在唱法分類方面的差異
我國傳統(tǒng)的聲樂藝術主要以人聲為主,通過演唱從而表現作品的內容。我國聲樂藝術的演唱方式比較單一,大多以個人或群體形式出現,即演唱者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不同的演唱方式,從而表達出作品的內涵。這種演唱方式適合于表現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和聲等方面。西方聲樂藝術主要以樂器為主,通過各種樂器的配合和伴奏來表現歌曲。西方聲樂藝術在人的聲部劃分上分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與女低音,而中國的聲樂藝術是以各族人民的習慣愛好對唱法的分類進行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中國的聲樂藝術受眾群體多喜歡高音演唱的表演形式,戲曲的高音表演形式尤為突出,此外中國聲樂藝術經過完善與發(fā)展又進一步分為民族唱法、民通唱法、民族新唱法與民通新唱法,所以中西方聲樂藝術根據對聲部分類的觀念意識存在思想差異導致其唱法分類的角度也產生了一定的差異[4]。
以《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為例具體分析西方聲樂的唱法,舒伯特將以詩為載體的變化分節(jié),對作品進行闡釋,并突破了傳統(tǒng)的分節(jié)形式對聲樂變化產生的束縛,使得聲樂能夠以多層次的形式呈現。《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所有的樂句和分節(jié)都追求與歌德原詩契合,每段從副歌開始讓音樂隨著女主人公的情緒變化而不斷加強,樂句的范圍也循序漸進地展開產生變奏,這樣的變奏方法強化了緊張情緒,也突破了分節(jié)形式的音樂不斷重復的單調性的弊端,能夠將女主人公因愛而生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向人們呈現。而王維的《陽關三疊》則將全曲劃分為三大段落,采用曲調的反復變化疊唱三遍的演唱方式,抒發(fā)了作者的不舍之情,并在后兩疊的變奏式發(fā)展表現情感的遞進,構建了憂傷、期待與惜別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對即將遠行的有人的不舍留戀之情,第三段通過節(jié)奏快速變化與激昂的旋律將作者的內心情感推向高潮,三疊尾聲以節(jié)奏逐漸舒緩的方式將情感進行收尾,讓回味無窮。
(四)中西聲樂藝術在伴奏方面的差異
《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為代表的西方聲樂藝術在作品中,將鋼琴的純粹伴奏變?yōu)橥怀鰪娬{作品主題思想的地位,整首歌的表演過程始終穿插著鋼琴模仿紡車踏板的聲音,通過鋼琴循環(huán)往復的音符給人以紡錘滾動的生動形象的情境,歌唱者通過節(jié)制的口吻表達了復雜、微妙的主人公情緒的變化,抑揚頓挫的聲樂線條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陽關三疊》將中國的古代七弦琴作為伴奏,通常表演者會以自彈自唱的方式,借助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琴表達具有深厚文化基礎、獨特韻律風格的韻味,秦歌的演唱具有鄉(xiāng)談折字詞曲和諧的特征,通過具有特色的方言與傳達字音特有的腔格、字調音勢,在表演過程中呈現一唱三嘆的表演效果,與《陽關三疊》所表達的情感完美匹配,另外,秦歌又以其曼聲長吟的詩歌的語言表達形式與有受到制約的節(jié)奏,在演唱過程中以句為基本的節(jié)奏單位,保持句意表達的完整性,通過演唱者的準確把握節(jié)奏將作品淋漓盡致呈現給聽眾,讓聽眾能夠從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的沖擊下對作品產生深層的理解和認識。因此,中西方聲樂藝術在伴奏方面都習慣用各個國家具有特色的樂器進行伴奏的方式,充分表達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情緒的完美還原,并通過人聲與民族樂器的完美結合,讓作品更具有民族性與藝術性。
(五)《陽關三疊》與《紡車旁的瑪格麗特》兩首歌曲的相似之處及藝術風格
《陽關三疊》是一首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中國古典詩詞,在藝術手法上,采用了重復、對比、反復等手法來表現出“送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感。這首民歌通過反復的旋律,抒發(fā)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是舒伯特的早期作品,不僅結構嚴謹、韻律感強、而且旋律優(yōu)美動聽,通過歌曲中運用到的復音技巧,使得這首作品具有了極強的藝術魅力。 此外,在《陽關三疊》中還運用了一些襯詞來襯托出作者對友人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兩首作品雖然有著許多相同之處。首先,它們都是以離別為主題的歌曲。其次,它們都是一首抒情歌曲。再者,它們有著較強的藝術表現力。 1、這兩首作品的歌詞均以離別為主題,進行旋律上的創(chuàng)作,說明了這兩首作品的主題內容和音樂形象是相互統(tǒng)一的。 2、兩首作品雖然都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但它們卻又有著各自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在《陽關三疊》中,它表現了古代詩人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之情,而在《紡車旁的瑪格麗特》中,它則表現了瑪格麗特和一位王子相愛的故事。而這兩種藝術表現手法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
總結
綜上所述,中西聲樂藝術由于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藝術等諸多因素,表現出了迥然不同的藝術韻味。從《陽關三疊》和《紡車旁的瑪格麗特》這兩首作品來看,它們主要在曲式結構及鋼琴伴奏、演唱方式等方面有著一定的異同,通過比較分析可對作品的演唱技巧進行優(yōu)化改進,進而不斷提高聲樂藝術表演者的藝術性與創(chuàng)新性,為聲樂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理論支持。
本文系2021年度黑龍江省省屬高等學?;究蒲袠I(yè)務費科研項目-青年項目《新時代地方高師院校聲樂藝術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與實踐》(1451MSYQN003)的研究成果。
注釋:
[1]郭建民:《中國聲樂藝術中歌唱家研究的理論價值與意義》,《音樂生活》2022年第11期,第111頁。
[2]李敏:《中國聲樂藝術理論建設叢書》,《歌唱藝術》2023年第1期,第52—55頁。
[3]鄭伯英:《現代美學視角下的聲樂藝術研究》,《戲劇之家》2023年第10期,第7—10頁。
[4]張晨陽:《樂譜選擇對聲樂藝術指導的重要性》,《隴東學院學報》2021年第6期,第352頁。
李心竹 牡丹江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