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玲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地繼承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由于古詩詞當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以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古詩詞來進行教學引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和探索,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初中語文培訓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才能夠在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動力。
一、精心選擇古詩詞作為導入
教學是一門藝術,尤其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講解詩詞,更要注重導入。作為語文教師,如果能在課前精心選擇優(yōu)秀古詩詞作為導入,會讓學生覺得非常有趣,也就不會感覺到學習枯燥乏味。一方面,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教師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古詩詞。如教學《詠柳》時,可以引用杜甫的《春夜喜雨》來導人新課:“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引出新課內(nèi)容。另一方面,結(jié)合單元導語進行賞析或總結(jié),如《望廬山瀑布》單元導語“廬山瀑布氣勢雄偉、造型優(yōu)美、景色壯觀”?!顿浲魝悺穯卧獙дZ“讀罷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后,我仿佛體會到了汪倫與李白的友情。”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目的和意義,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李白是一位有情有義、率真灑脫、志趣高雅、瀟灑豪放的偉大詩人。
二、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對古詩產(chǎn)生興趣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但同時也是比較難學懂并學好的。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意義,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例如《登鸛雀樓》這首詩,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并不會背古詩,也很難理解古詩中蘊含的情感意義。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深入解讀古詩,并使其在閱讀中體驗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價值。因此,在教授《登鸛雀樓》時,可結(jié)合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鸛雀樓和白帝城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對“白日依山盡”和“欲窮千里目”進行初步感知。再比如,可在課前播放相關古詩背景介紹或視頻資料給學生看,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杜甫心中那種憂國憂民、郁郁不得志的憤懣之情。
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改變了我們原來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也為教學工作提供了許多便利。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可以為傳統(tǒng)文化教學帶來很多新的啟發(fā)。例如在教《詠柳》這首詩時,我會在網(wǎng)絡上收集許多關于“柳”的相關資料(比如柳枝、柳梢等)融入課堂教學中,并在課堂上通過PPT展示與“柳”有關的圖片(如楊柳依依、碧玉垂絲、一樹嬌嬈)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柳”。除此之外,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還可以將《靜夜思》這首詩的相關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
三、通過閱讀積累古詩詞中的語言表達技巧和寫作方法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而古詩詞的學習對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古詩詞作品,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古代文化知識以及運用古典詩詞語言表達技巧,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與文化修養(yǎng)。例如,在學習《登鸛雀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古詩,對鸛雀樓的結(jié)構特點和建筑特色有一個大致了解,再結(jié)合古詩內(nèi)容分析作者在此詩中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以及詩人的情感體驗。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了解作者寫作手法以及運用古典詩詞表現(xiàn)作品內(nèi)容的方法:或者利用課外閱讀與課內(nèi)學習相結(jié)合的方式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例如,在學到《清平樂》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跡以及他所處時代背景及社會背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清平樂》是一首反映帝王家庭生活的詞。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對古詩中有關描寫“春風”“春草”“春雨”的詩句和詞匯分析來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一)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人物的獨特個性
在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理解作者的情感,再通過賞析詞句來理解詩人的獨特個性。學生通過對詞句的揣摩了解:“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弊髡叩巧消X雀樓,望著黃河滾滾不斷地奔向大海而不禁感慨萬千。此時,詩人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在登臨時更是有一種壯志難酬的傷感。教師可以讓學生賞析這首詩中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欲窮千里目”句中詩人所要表達的是什么情感,他希望看到黃河奔流不息,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那種焦急遺憾之情;還可以讓學生想象“欲窮千里目”中詩人在一片廣闊無比的平原上望見黃河滾滾向大海流去的那種雄偉壯闊的場景: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欲窮千里目”這句詩所表達的詩人在望著黃河奔騰不息的壯觀場面時發(fā)出的那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樂觀豪邁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賞析“更上一層樓”這一句中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的。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解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詩人情感內(nèi)涵與情感體驗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具感染力
中國古典詩詞語言藝術講究形象生動,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就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理解運用修辭手法技巧和寫作方法這一方面,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痹~中通過描寫茅屋旁邊的小溪和村里兒童的嬉鬧行為展現(xiàn)了一幅鄉(xiāng)間田園圖。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首詞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體驗。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查閱有關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方法的相關資料,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運用這些方法技巧。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理解詩句中能夠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還可以讓學生觀看電影或者視頻進行學習,分析并總結(jié)出一些常用的修辭手法及其特點;隨后,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寫這首詞時的情感,然后讓同學們在課下自主討論交流,進而幫助學生掌握運用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方法,以提升學生的詩詞賞析能力。
四、結(jié)束語
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不竭動力。古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人,作為教師應該了解古詩詞所蘊含的精神,在古詩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