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智垣
回想三年時光,有過迷茫和困惑,也有過懊惱與不甘。一切的情感在落幕時化為一個數(shù)字和一些畢生難忘的經驗與教訓。借此機會,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學習心得,希望能幫助大家少走點彎路,取得理想的成績。
首先,我想談談學習的效率。在很多同學眼里,我是那種天賦型選手,快樂學習,每天踩點到、踩點走,似乎沒有特別努力。其實,這都要歸功于學習效率。當我開始學習時,便全神貫注地投入要完成的任務之中,心無旁騖地思考鉆研。這樣,我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提高效率,勞逸結合同樣必不可少。整個高三,我在晚上十一點半睡覺,早晨六點半起床,加上中午一個小時左右的午休,保持八小時的睡眠時間,這足以讓我在高強度用腦的高三保持充沛的精力與敏捷的思維。下課時,也不必堅守在座位上刷題,走動走動,到窗邊眺望遠方,放空大腦,或許也能幫助你重振精神,調整狀態(tài),投入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在我看來,保持清醒的大腦最為重要。即使你犧牲睡眠與休息的時間刷了再多的題,考試的時候也不一定會考到一樣的題,還是要靠你的大腦“隨機應變”調動知識儲備來解決問題。
其次,我認為學習中的取舍也很重要。平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都有各式各樣的資料書,備考的時候在桌面上一線排開,這本翻一翻,那本翻一翻。真的沒有必要這樣!所謂的狀元筆記不如你自己的筆記。當你在翻閱那些解題寶典時,能進入你的記憶的屈指可數(shù),即使進了也不會運用,用了也不一定能用對。所以,與其浪費時間、金錢在別人的筆記上,不如用這精力把自己的筆記做好、做精、吃透,把所有的知識點和自己的思考總結都歸結在同一本筆記本上,復習時才能更有針對性,更加體系化,運用起來也更得心應手。如果要買資料書,最多買一兩本練習題,最好是歷年真題,認真完成,及時反思,做完之后做好錯題總結,在筆記本上相應位置補充知識漏洞及易錯點。這樣,一個從學到練、在練中學的良性循環(huán)就構建完成了,成績的進步水到渠成。
最后,我想分享應對精神危機的方略。在高中,特別是高三,我自己和周邊同學或多或少地都會經歷精神危機。面對父母、老師的期望,面對一次次努力后不太如意的分數(shù),面對堆積成山的待辦事項,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學習、努力甚至人生存在的意義。它如幽靈般縈繞我們心頭,能從根基上瓦解一個人的意志,而如何應對便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當抱定“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的信念,矢志不渝地前行。高中平時考試的成績與高考成績并無必然聯(lián)系。平時考得再好,高考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平時成績不理想,高考也有超常發(fā)揮的可能。整個高三下學期,大大小小二十幾場考試中,我只考過一次年級第一名,其他時候多數(shù)在第三名上下徘徊,還多次跌出前十,考出五百多分的成績,這是與我的預期不相稱的。但我學會了淡然面對,不糾結于分數(shù),而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挫敗感當然也存在,但我努力尋找平淡日子中的閃光點,記錄生活中的開心事,讓自己振奮起來,下了晚自習有時間就去跑步,盡量驅散負面情緒。我也不把自己逼得太緊,而是遵循自己固有的節(jié)奏,在保證休息時間的前提下利用好每分每秒,提高效率。徜徉在無邊無際的學海中的我無暇胡思亂想,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穩(wěn)扎穩(wěn)打,最終取得了滿意的成績。
高考是人生一次獨特的經歷和體驗。它們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磨煉與成長。要從無我的高度客觀冷靜地審視學習和生活中的缺憾與不足,及時彌補改進,使自己的學習節(jié)律臻于健全,拒絕隨波逐流的躁動不安與機械努力,不斷探索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不斷開辟人生新的可能。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迸發(fā)生命的內生潛力,豐富自我的維度,用一個更加充盈的自我為即將到來的生活鋪路,以理想的成績,翻開人生新的篇章。
(指導老師:肖懷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