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偉
1980 年,李吉林在教改過程中開創(chuàng)出促進兒童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情境教學,并最終構建了中國式兒童情境學習的范式。綜觀李吉林的一生,她不僅為兒童創(chuàng)設了學習情境,也為自己、為青年教師、為專家學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真可謂無處不情境。
1996 年12 月11 日,全國“情境教學—情境教育”學術研討會在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通師二附”)隆重召開,70 多位全國教育理論界的知名專家、學者以及300多名教師代表對“情境教學—情境教育”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的理論探討。會議持續(xù)了三天。李吉林給與會專家創(chuàng)設了一個獨特的學術情境——通師二附第五屆童話節(jié)“我們在童話世界里長大”,研討的相關內容就鑲嵌其中。整整三天,通師二附都洋溢在一片喜氣之中,孩子們歡慶自己的童話節(jié),或畫或唱或演或跳或編。五個學科的八位青年教師圍繞“童話節(jié)”主題,運用“童話元素”上了精彩的情境教育匯報課,并在基本功匯報演出中捧出了他們的論文選《情智集》。專家、學者深入沸騰的課堂,走進教師的沙龍,認真聽取李吉林的報告。從單科的教學活動到主題性的班會、隊會,再到青年教師的基本功展示,尤其是孩子們健康幸福地成長,在各項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智慧和全面的素質,青年教師在情境教育的探索研究中得到了獨特的鍛煉,迅速成才,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情境教育的“情境”中,專家們在看到一個個鮮活生動又相互作用的教育教學成果的同時,自己也被這歡樂向上的氣氛所感染,仿佛回到久別的童年,有專家感嘆道:“真想回到小學,做一回李吉林老師的學生!”[1]173還有什么比身臨其境更有說服力呢?會議開得相當深入、熱烈,來自教育哲學、教育原理、教學論、德育、教育實驗、學科教學論、心理學、文學理論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情境教育展開對話,就一個小學教師長期堅持的實驗研究進行全方位研討,分析“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豐富內涵,評估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的教育效應。大家一致認為: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情境教育”實驗與研究是成功的,是對中國教育的杰出貢獻,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情境教育在教育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情境中完成了對其發(fā)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討和推進,自此,情境教育開始得到更為系統(tǒng)的學理上的認識與研究。
2017 年,中國情境教育兒童學習范式國際研討會在南通召開,這是情境教育探索歷程中的第二次國際研討活動。李吉林為這次論壇設計了一個大型的情境——李吉林情境教育展覽館。展館按照“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情境學習”的發(fā)展史布展,全面呈現(xiàn)了李吉林教改各階段的重要成果。除了文字說明,李吉林還輔以大量的珍貴實物,包括當年的手稿、教案、讀書筆記、獎章、證書,油印的《補充讀本》,與劉佛年、杜殿坤等著名學者的通信,報道情境教育的《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光明日報》,以及刊發(fā)相關論文的《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原件等。中外教育專家語言不通,但通過一系列的文字、照片、實物、視頻,共同感受到了情境教育一路走來的艱辛和輝煌,更感受到了情境教育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1990 年3 月10 日,李吉林在通師二附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學校為基地的“青年教師培訓中心”,她親任導師,對青年教師展開了情境式的全面關懷,既有現(xiàn)場的學習,又有理論的研修,既嚴格要求專業(yè)成長,更注重價值提升和心靈濡染,她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將青年教師帶入了研究之旅、思想之旅、詩意之旅。
李吉林對年輕人既愛又嚴,除了即時針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備課指導,她規(guī)定每周二、周五為固定的集中學習時間,輔導青年教師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有時還和青年教師同課異構,親自示范,加強他們把握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李吉林組織教育理論讀書會,邀請高校的專家、學者來培訓中心講學、評課。同時,她很重視青年教師語言、書法、音樂、美術、舞蹈等基本功的訓練,要求他們成為“雜家”,甚至連寒暑假也不忘督促他們練好基本功,開學時,李吉林會認真審閱青年教師的作業(yè)并進行評選,至今還有教師記得當年的獎品是一只小奶鍋。
李吉林自己是實踐家,她深知只有在真實的探索和研究中才能獲得成長,她想方設法幫助青年教師拓寬鍛煉渠道,搭建展示舞臺,讓他們練羽試飛。李吉林建議學校各部門大膽任用年輕人,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走向成熟和成功,童話節(jié)、讀書周等主題性大單元活動就交給青年教師去辦,讓他們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融進情境課程的開發(fā)。對外觀摩教學尤其是面對師范實習生的示范課,留給青年教師小試牛刀。每次開課前,李吉林都會不厭其煩地跟他們討論,甚至一遍又一遍地給他們修改教案,聽他們試講,字斟句酌,對教學過程安排、教學手段運用,以及教學語言、身體態(tài)勢乃至著裝一一指點。李吉林還利用外出講學的機會把青年教師帶出去,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在更廣闊的空間豐滿羽翼。
無論是研究兒童教育還是培訓青年教師,李吉林從來不覺得苦,她并不是以苦為樂,她是真的樂在其中。究其原因,李吉林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高手,“高”在她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者沒有做情境的旁觀者,而是參與到情境中,甚至率先置身情境。研究兒童教育,她是長大的兒童;培訓青年教師,她則是年輕的長者。李吉林知道年輕人需要管束和引導,她更知道年輕人喜歡什么樣的管束和引導。李吉林常帶著青年教師遠足村郊,在青山綠水間開展讀書、研討活動。她還鼓勵青年教師自辦了一個學習刊物《珠媚林》,作為總結自己學習、工作和思考、探索的園地。李吉林以情激情,在即時的、優(yōu)選的情境中,青年教師進入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產生自我發(fā)展的內驅力,導師的靈感也一次又一次被激發(fā)。李吉林就這樣以她獨特的情境式培訓將青年教師和自己引入忘我的境界,成長著,歡樂著,享受著。
李吉林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著實為遠見之舉,它完成了情境教育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任務——薪火相傳,而在現(xiàn)實的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情境中建設跨世紀優(yōu)秀教師群體的舉措,更是一種教師培訓的典范。
當然,李吉林創(chuàng)設的最為精彩的情境,是為兒童構筑的人與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的融真、美、情、思于一體的學習情境。
《南通市教育志》大事記中記載:1981 年4月16 日,通師二附教師李吉林在市科委大樓為全省各地教師上觀摩課,近500 人參加聽課。李吉林這次執(zhí)教的是小學語文第七冊教材《月光曲》。之前,她運用情境教學開設過大量低年級的公開課,像《小小的船》《螢火蟲》等,開設《月光曲》這樣高年級的公開課是情境教學實驗以來的第一次。為了幫助兒童正確理解課文,李吉林課前做了大量的功課。她查找和閱讀有關貝多芬的傳記材料,先后看了傅雷等大家寫的貝多芬傳記五部。課文《月光曲》講述的是貝多芬在小茅屋里即興創(chuàng)作時展開聯(lián)想的三幅畫面:畫面一,“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畫面二,“月亮穿過輕紗似的微云”;畫面三,“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熟悉情境教育的當下教師一定能想到“圖畫再現(xiàn)情境”。用什么樣的圖畫呢?這才是關鍵。李吉林認為,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給兒童留有想象的余地,三個畫面,李吉林均用粉筆畫幾筆呈現(xiàn)在黑板上,一條線代表大海,一個圓圈就是一個月亮,然后加一個倒影,表示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這樣的簡筆畫類似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白描寫意手法,寥寥幾筆卻能準確地傳神達意,并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對于課文中描寫的“大海起了風浪”,很多人認為表現(xiàn)了貝多芬的反抗精神,而李吉林反復鉆研教材得出自己的結論,課文中萊茵河畔寧靜的月夜,大海上的明月,窮兄妹聽了樂曲之后的恬靜而陶醉,這些都表明貝多芬想用自己的音樂將窮苦的盲姑娘帶入一個自由、寧靜、光明世界的美好愿望。要讓兒童感受到這份美好,采用整首《月光奏鳴曲》來創(chuàng)設情境是不合適的。為了選取合適的音樂,她跑去南通劇院向一位指揮請教。最后,李吉林在課堂上選用的是《月光奏鳴曲》的起始句[2]。在音樂中,李吉林結合簡筆畫,用輕柔的語調進行描繪:“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都始終有月光照耀著。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寬闊、自由的天地呀!皮鞋匠所聯(lián)想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學生在音樂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述下看著黑板上的畫面展開想象,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甚至與課文中的人物產生了共情,忍不住關切地問:“盲姑娘的眼睛我們怎么給她治好呢?”最后,李吉林結合讀寫例話的單項練習,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想象貝多芬回到小客店追記《月光奏鳴曲》的情景,當堂完成一篇短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描述非常精彩。李吉林再次成功借助藝術的力量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了他們對于美的感知。
四十年后,有人對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實物演示”“圖畫再現(xiàn)”“音樂渲染”等具體操作模式上,以為情境教育就是掛幅圖、播段音樂,讓學生表演一番?!对鹿馇愤@節(jié)課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情境教學絕不是一幅畫、一段音樂那么簡單。在李吉林看來,教學不是機械地教教材,它涉及很多因素,如學生的需求、教材的內容、教師的素養(yǎng)、教學的手段和程序、學習的情境等,要想獲得最佳效果,各因素要和諧共生、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甚至相互轉化,這便是情境的優(yōu)化。這個“優(yōu)化”無法自動化,需要教師“手動”完成,合理地組合各種教學因素,認真地選取和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生態(tài),站在“客觀教學環(huán)境及兒童本身的自我運動,成為促進兒童發(fā)展的重要因素”[3]“主客觀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諧,使整個情境,成為一個多向折射的心理場”[4]的理論基石之上去實施情境教學,如此,圖畫和音樂等手段才會真正使兒童的知識、能力及心理品質協(xié)同發(fā)展。這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唯有投入熱情和智慧,長期堅持才能完成。李吉林幾十年如一日,在兒童學習成長的不同領域精心構思,創(chuàng)設了“趣、美、智”的教學情境、“潔、美、智”的校園情境、“樂、美、智”的活動情境及“凈、美、智”的家庭情境等,由此構成一個廣闊的、目標一致的整體優(yōu)化情境,從而使課內與課外相聯(lián),教學與活動同步,學校與自然、社會相通,學生的身、心、腦得到和諧發(fā)展。
2019 年,李吉林生病住院,她不知道哪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但她知道無情境不人生,活著就是情境。李吉林住進了南通市中醫(yī)院,站在病房的窗口就能看到工作至今的通師二附和生動活潑的兒童,那是李吉林一輩子都離不開的情境。2020 年,由著名雕塑家錢紹武父子合作完成的李吉林塑像在通師二附一片綠蔭中落成,每一個晨曦,通師二附的師生都會從塑像前經(jīng)過,開啟美好的一天,那是這所百年老校最深情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