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穎
課程思政是指學校教育的每一個學科都要與思想政治理念融合,通過構(gòu)建“三全育人”環(huán)境,讓學科知識與思政教育同步進行,真正挖掘各類隱性德育資源,使學生能夠得到智力和體力的雙重提升。針對當下小學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反思和總結(jié),通過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了解課程思政的必然要求,真正肩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
一、課程思政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必要性
從本質(zhì)上講,課程思政理念與小學語文學科教育目標有高度吻合之處。首先,在課程思政理念中,教師需要涵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這些都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完成,既能夠順利達成語文教學目標,又能夠豐富語文教學資源。其次,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相關資料,可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實現(xiàn)深度學習。這一過程也是課程思政理念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外在表現(xiàn)。再次,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如自然景觀、名人逸事、文化傳統(tǒng)等,都是滲透課程思政理念的關鍵渠道。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各類資源,將其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啟迪學生心靈,健全學生人格,讓學生在良好的思政教育環(huán)境中受到熏陶,不僅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還可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最后,課程思政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能夠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先進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各種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改變了學校教育,將課程思政與語文教學融合,可讓教師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原則,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將課程思政理念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課程思政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善于挖掘教材,提高學生德育水平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具有深刻的教育價值。小學語文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資源,豐富課程思政滲透路徑,提高學生德育水平。針對當下一些語文教師仍舊采用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方法的現(xiàn)象,學校管理者應重視引導其轉(zhuǎn)變教育理念,促使其重視學生德育。教師只有在課堂上時刻注意為學生滲透課文所傳遞的優(yōu)秀思想,才能使學生受到正面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關于桂林山水美景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接著,教師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如何借助語言描繪桂林山水的美,進一步強化學生熱愛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進行分析,說一說這些語句好在哪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增強愛國之情和民族自信心。
(二)以歷史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展現(xiàn)。愛國情懷是推動國家富強的不竭動力,每個中華兒女都要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感。國家通過頒布各種政策,將愛國主義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解讀這些政策,提升政治敏感度,讓小學語文課堂成為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主陣地。
在為學生講解革命歷史題材的內(nèi)容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整合其中的德育元素,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例如,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查找毛岸英的資料,說一說還有哪些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為祖國統(tǒng)一或抗戰(zhàn)勝利獻出了鮮血和生命。又如,學習《七律·長征》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重點講解長征過程的艱難,讓學生了解長征過程中所形成的優(yōu)秀革命精神。學生會意識到當下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每個人都要繼續(xù)努力,讓祖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三)注重研讀文章,滲透課程思政
1.細節(jié)描寫融合思政教育
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課文時,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可以從找出課文的中心句、思考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入手,讓學生按照文章的寫作結(jié)構(gòu),體會其中滲透的思政元素。教師應重視從細節(jié)入手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從環(huán)境、人物、事件中感受思政教育無處不在,進一步提升道德品質(zhì)。例如,在講解《草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重點閱讀描寫藍天、小丘、綠地、羊群的段落,使學生發(fā)揮想象,在腦海中勾勒出美麗草原的畫面,進而了解祖國風光無限之美,從而生出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寫作手法融合思政教育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也應重視融合思政教育,讓學生既掌握寫作技巧,又對文章中的思想進行深刻解讀。例如,《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反復、排比等手法,使學生了解到少年是中國發(fā)展道路上初升的“紅日”。學生就能夠深刻意識到自身肩負的重任和使命,從而樹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斷奮斗的偉大志向。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激昂的情感,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通過朗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思想素質(zhì)
教師可從教材中篩選出適合朗讀的作品,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教師應重視滲透思政教育,讓學生在朗讀、思考中吸收思政內(nèi)容。在朗讀前,教師應做好引導,讓學生先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使用的各種寫作手法,了解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這樣,思政教育的滲透才會更加有效。例如,在講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時,教師可先帶著學生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了解人們不忘記毛主席為老百姓挖井的感恩之情,接著組織學生進行朗讀,借助朗讀實現(xiàn)學生內(nèi)心情感的升華。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語文課堂變成學生接受思想洗禮的陣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在課堂上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和思政學習任務,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