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隨著《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的印發(fā),浙江省的義務教育將進入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高質量實施教育教學工作的新階段。為深入解讀《實施辦法》,本刊編輯部(以下簡稱“編輯部”)采訪了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任何東濤。以下是訪談內容:
編輯部:何主任,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浙江省教育廳印發(fā)《實施辦法》,這是浙江省在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程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請您談談《實施辦法》出臺的背景及其對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
何東濤:去年,教育部修訂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并頒布了16 個課程標準。按照教育部相關部署要求,我省于今年7 月中旬正式印發(fā)《實施辦法》,并確定今年秋季開始實施《課程方案》。
首先,《實施辦法》的出臺是對國家義務教育新課程實施整體布局的系統(tǒng)回應。義務教育的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guī)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黨的要求和國家意志在義務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xiàn)?!墩n程方案》明確提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省級課程實施辦法,對全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進行統(tǒng)籌設置。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勢必要對我省深入實施《課程方案》以及全面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等工作進行系統(tǒng)謀劃。《實施辦法》就是這一系列工作的集中體現(xiàn)。
其次,《實施辦法》應成為浙江各地各校推進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的行動指南?!墩n程方案》及各科課程標準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的義務教育進入了素養(yǎng)導向時代,特別是在開展“雙減”工作的背景下,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義務教育的需求,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通過《實施辦法》的出臺與推進等工作,引導各級義務教育行政部門深刻認識實施義務教育新課程的重要意義,深刻理解義務教育新課程背后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和評價導向,切實落實義務教育新課程的實施責任,推動我省義務教育學校高質量發(fā)展,全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真正把學生成長、教師發(fā)展、民族前途和國家未來統(tǒng)一起來。
再次,《實施辦法》的出臺是在繼承浙江省一直以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基礎上的深化發(fā)展。浙江的義務教育總體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尤其是近20 年來,全省緊緊圍繞教育現(xiàn)代化先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不斷提升著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衡水平。我們期望通過《實施辦法》的扎實落地,達成兩項改革目標:一是構建凸顯素養(yǎng)導向、滿足個性發(fā)展需求、具有浙江特色的義務教育課程實施體系,進一步推動育人方式變革;二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工作,進一步增強學校辦學活力,培育形成一批義務教育課程實施典型區(qū)域和典型學校。
編輯部:作為課程改革的先行省份,浙江省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中一直致力于探索自身的特色發(fā)展。結合本次《實施辦法》,請您談談浙江省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何東濤: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中,浙江省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問題導向的科學布局。在啟動《實施辦法》的研制任務之初,我們就在省教育廳的指導下,組建了由省內高校研究人員,省、市、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教研人員,一線校長、骨干教師代表參與的研制團隊,開展了大量的文獻分析、實地調研等前期準備工作。這樣做就是要繼承我省課程改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基層學校當下及未來發(fā)展的困惑與問題。學校在課程改革進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我們就要想辦法為學校解決問題提供政策支持。經過多次研討、調研和征求意見,《實施辦法》將新課程實施的重點聚焦到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課程設置、教學改革、評價改革、管理保障等重點問題上。陳峰副廳長在省教育廳組織的《實施辦法》通識培訓中指出,我省的實施辦法結合我省實際,對課程實施的總體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評價方式、隊伍建設、專業(yè)支持、經費保障等都作了系統(tǒng)設計和科學安排,并在國家規(guī)定的范圍內對課時作了優(yōu)化,不僅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還提出了“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評價教”等方面的具體指導意見。
第二,堅持發(fā)展導向的育人方式變革。2015 年,我省啟動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積極探索實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的義務教育,強調基于學科本質實施學科德育、重視綜合實踐活動、探索學科內和跨學科項目化學習、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等工作與《課程方案》要求高度吻合。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強調教學改革要基于課程標準要求深刻理解課程育人價值,如何從學科內整合、跨學科統(tǒng)籌兩個角度落實綜合學習,如何深化選課走班、生涯規(guī)劃、作業(yè)改革等工作,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從而確保了省級文件與國家方案的科學對接、有序銜接,為轉變育人方式提供了有效路徑。
第三,構建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實施體系。我省是基礎教育改革先行省份,2015 年推行的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注重落實個性化教育思想,努力在義務教育階段將“尋找適合教育的學生”轉變?yōu)椤皩ふ疫m合學生的教育”,強調學校課程體系的統(tǒng)籌安排、頂層設計,系統(tǒng)回應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多樣化成才需求。因此,《實施辦法》重點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統(tǒng)籌規(guī)劃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的實施,二是如何為學校課程改革保留空間。前者突出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強調三類課程的規(guī)范實施,保障了國家要求的嚴格執(zhí)行;后者著重將學科課時、學段銜接、校本課程、課后服務等教學安排的主體責任交給學校,為學校作為課程實施主體保證了自主空間。
第四,強化教研力量的專業(yè)支持。從全國教育改革的歷程來看,在每一次課程改革中,教研部門都發(fā)揮著在宏觀的課程理念與微觀的教學實踐之間起到中觀的專業(yè)轉化作用。作為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教研系統(tǒng),更要發(fā)揮專業(yè)支持確保《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的精準落地。針對這一情況,《實施辦法》注重強化教研力量的專業(yè)支持:一方面將加強教科研專業(yè)支持作為“加強工作保障”的重要內容提出,要求各級教研部門秉承“研究、服務、指導”的工作職能在新課程實施全過程中積極作為;另一方面,要求強化統(tǒng)籌實施,集聚我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優(yōu)勢研究力量,確保國家課程方案的扎實落地。
編輯部:《實施辦法》明確了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優(yōu)化課程建設”“推進教學改革”“深化評價改革”“加強工作保障”四大任務及十五項要點,這些是否反映了浙江省在課程改革中的先行探索經驗?
何東濤:《實施辦法》明確的四大任務各有聚焦、各有側重,十五項要點每一項都源自我省多年課程改革的階段性成果和經驗反思。
如《實施辦法》提出,校本課程的開設開發(fā)工作要“繼承浙江省拓展性課程建設的先進理念和辦法,在原有課程改革成果基礎上,健全課程開發(fā)、審議、選課、實施、評價制度,加強校本課程精品化建設,以多種課程形態(tài)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近年來,浙江省秉承多年課程改革經驗,堅持“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注重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特長與興趣,找到學習的興奮點與成長的方向。省教育廳教研室一方面嚴格落實2015 年《浙江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意見》的要求,通過創(chuàng)新教育機制優(yōu)化課程結構,落實拓展性課程開設要求;另一方面,指導全省中小學校聚焦課程規(guī)劃頂層設計,科學構建課程體系,規(guī)范課程開發(fā)流程,促進學校高品質內涵發(fā)展。因此,在2021 年全國第一屆校本課程案例遴選活動中,我省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在全國298 項入選案例中,我省占有70 席。
再如評價改革,《實施辦法》提出要“更新評價觀念”“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方法”“改進考試評價”,這三項工作的要點是對我省評價改革工作的整體要求,從理念提升到方法改進再到達成效果,一脈相承。近幾年,我省作為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區(qū),在推進教育評價綜合改革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專題研究《優(yōu)化教育生態(tài):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浙江實踐》榮獲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新近出臺的《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指導意見》及各學科評價指南也是改進教育評價工作的典型代表。
此外,今年8 月17 日舉行的《實施辦法》通識培訓活動,現(xiàn)場展示了我省課程改革的眾多先行探索成果,如:初中語文的“素養(yǎng)立意‘學—教—評’一體化研究”;小學數(shù)學的“‘現(xiàn)場改課’教研范式改進研究”;嘉興市南湖區(qū)的“縣域深化教學改革研究”;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的“支持學生多樣發(fā)展的學習方式變革”;杭州市勝利實驗學校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內部機制完善研究”。我們相信,這些先行探索將有助于我省義務教育新課程實施的縱深推進與優(yōu)化。
編輯部:《實施辦法》提出,要“充分發(fā)揮教研、科研部門的指導作用”,您認為教研部門在推進新課程實施中該如何發(fā)揮作用?
何東濤:近日,省教育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出“作為基礎教育教研部門,要錨定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目標,立足新時代、緊扣新課程、探索新教法、落實新評價,積極深化教學改革,落實五育并舉,及時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專業(yè)指導和支撐”。對此,我們將重點關注以下工作:
第一,開展課程實施專項調研,摸準基層實踐中的問題。“強化教研的專業(yè)支撐”首先要找準實際問題。省教育廳教研室將組織省教研員以多種形式組織開展線下、線上專題調研,充分了解基層學校的困惑與問題。同時,組織由省內高校研究人員,省、市、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教研人員,一線校長、骨干教師代表參與聚焦一線學校關注的問題展開分析研討。
第二,用好四級教研隊伍,合力助推問題解決。浙江的省、市、縣、校四級教研工作體系建設有著良好的基礎,省教育廳教研室要進一步加強對全省教研工作的統(tǒng)籌領導和組織協(xié)調,通過關鍵問題解決等品牌研訓活動,不斷提升我省教研工作對課程改革的支撐力。市、縣級教研機構要把《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學科教材的研究作為主責主業(yè),深入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改革的內涵實質、基本要義,深入研究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學科特點和要求。學校要以校本教研為載體,引領教師提升課程意識,準確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新要求,不斷提升執(zhí)教能力和施教水平。
第三,完善機制體制建設,直面課改難題攻堅。在《實施辦法》的基礎上,省教育廳教研室將在省教育廳指導下,進一步研制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設置指導意見等配套文件。充分利用好我省教研系統(tǒng)中多位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的專業(yè)資源,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省級基礎教育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等多方力量,以典型學校培育等為載體開展專題研究,著力實現(xiàn)在課程育人、課程設置、學段銜接、學科實踐、跨學科主題學習、學業(yè)質量標準使用等課改重點難點問題上的研究突破。
第四,提升學校教學管理能力,培育典型推廣經驗。學校是課程建設的主體。省教育廳教研室將在前期文件解讀、專項培訓的基礎上,采取“通識+學科”的方式組織培訓,提高學校對其課程體系的構建能力,引導學校基于辦學特色提升課程、教學管理水平,引導廣大教師積極探索育人方式變革的行動路徑。在不斷發(fā)現(xiàn)典型、培育典型的基礎上,加強宣傳推廣,引導全省義務教育學校積極探索課改的浙江做法。
無疑,長期以來,我省各級教研機構在推進課程實施、教學改革、教材建設、考試評價、師資發(fā)展等課程改革中心工作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進入新時期,對照《課程方案》要求科學規(guī)劃、落實課程實施省級辦法,是對落實黨的二十大“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求的積極響應,也是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在下一階段工作中,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準確把握《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的內涵要義,高質量實施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工作,為推動全省義務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重要的專業(yè)支撐。
刊物簡介
《教學月刊·中學版》(旬刊)是公開出版,面向中學教師和相關教育教學研究人員的學術期刊,多次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為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基礎教育教學類重要轉載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收錄期刊,中國教育裝備行業(yè)協(xié)會和中國期刊協(xié)會聯(lián)合推薦的“中小學圖書館館配期刊”。
中旬刊“教學管理”以基礎教育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中學校長、班主任及相關教育教學研究人員為讀者對象,設置“特別關注”“名家訪談”“專題聚焦”“前沿觀察”“教育治理”“課改前沿”“校長視點”“教研創(chuàng)新”“教師發(fā)展”“德育之窗”等主要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