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聯(lián)想和想象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從所見所聞中生發(fā)出來,幫助人們擴展取材的領(lǐng)域,獲得無限豐富的寫作材料,開辟出廣闊無垠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造出無窮無盡的新形象。因此,寫文章,不管是立意構(gòu)思、謀篇布局,還是寫人敘事、塑造形象,都不能沒有聯(lián)想和想象。特別是文藝創(chuàng)作,更應(yīng)富于想象力。
精彩片段
一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θ藷o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nóng)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shè)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
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釀造著未來……
(摘自楊朔《荔枝蜜》)
片段簡析
這是散文家楊朔《荔枝蜜》的結(jié)尾部分。這段文字先是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和比擬的手法,贊美了蜜蜂無私奉獻、自我犧牲的精神;接著又運用相似聯(lián)想的手法,由物及人,由蜜蜂的勤勞無私聯(lián)想到農(nóng)民的無私奉獻,自然而熨帖;最后作者又運用想象的手法,“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表達了自己希望向蜜蜂學(xué)習(xí)、為人類釀造美好未來的強烈愿望。
二
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里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我出生在鄉(xiāng)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nóng)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淌的是農(nóng)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nóng)民最高的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于農(nóng)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yù)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xiàn)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xiàn)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xiàn)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摘自季羨林《聽雨》)
片段簡析
這是著名學(xué)者季羨林先生晚年創(chuàng)作的散文《聽雨》中的片段。作者先寫清晨聽雨的“興高采烈”,再通過聯(lián)想交代興高采烈的原因。其原因有二:一是作為農(nóng)家孩子的“喜雨”情結(jié),風(fēng)調(diào)雨順為糧食豐收奠定基礎(chǔ),自然令人欣喜;二是由頭頂上的雨聲聯(lián)想到了千里沃野麥苗正盡情吮吸雨滴,長勢喜人,心頭備感溫馨。這段聯(lián)想,穿越時空,別有韻味。
三
在許多樂器的身體中,找得到一棵樹的魂魄。只是不同的樂器,往往滲透著樹在不同生命時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種特質(zhì),彰顯出各異的面目。
二胡是一株大樹緊緊抓握著泥土的根部。二胡奏出的聲音,悲愴也好,蒼勁也罷,哪怕偶爾歡娛一闋,都會帶著泥土的顏色與氣息。那歡娛也透著蒼涼。二胡的弓只一起,戛然一聲,便讓人的心不由自主往內(nèi)收緊,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氣場渾然包裹、束縛。卻又仿佛隨時會脹裂開來,一腔情緒迸瀉而出,澎湃成汪洋。
笛子是一尾游動在樹腔中的氣,有時躥上梢頭,只輕靈地一點;有時蕩氣回腸,從樹根直貫云霄。
琵琶如莖,精血充沛,剛健有力,是累世風(fēng)雨也彈撥不斷的結(jié)實與鏗鏘。纖指急弦,狂風(fēng)暴雨,仍穩(wěn)佇如故,不輸金石。
箏是一片春天新發(fā)的葉子。是葉子恰好滾動的露珠,露珠上閃爍的光芒;是葉子在溫潤春日里時常承接的一場密雨,雨線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
簫是深秋落霜的樹,遍體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劍光的寒,滿身清肅之氣。簫,離一株樹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獨弦的馬頭琴,是一株躺下來說話的樹。一株緘默了千年的參天大樹就藏在馬頭琴里對我們開口說話。那音色、那節(jié)奏、那氣息斂放的方式,那喑啞、低回、連綿、蒼茫、悠長的顫音,那歷歷在目、無邊無際的滄海桑田,那潮起潮落、風(fēng)起草涌的苦難與欣喜,那生命無處不在的脆弱與堅強、隱忍與抗爭……除了緘口,聆聽,我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由陶土、獸骨制成的塤,也許不曾摻雜一絲木質(zhì),但絕對找得到樹的一縷精魂。塤是從遠古吹來的一陣風(fēng),腳不停步,吹過無數(shù)棵樹的葉子、花朵和果實,撼動樹的枝、粗樸的軀干和隱藏在泥土中的根,挾帶走漫漫黃沙、樹的精魂和時間的碎礫,從遠古呼嘯而至。
塤一路走來的歷程太漫長了,風(fēng)中匯聚起太多聲音,以至——如七彩光譜會合成透明的光線——我們只聽見純凈單調(diào)、起起伏伏、無休無止的嗚鳴。在這原樸無華的聲音里,我們情不自禁靜斂心息,就像目盲的人那樣伸出心靈的雙手,摸索著試圖將碎礫縫合,將殘缺還原,讓精魂回到每一棵樹的身體之中,將每一粒黃沙歸還給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是我們知道,永遠回不去的,是和塤一道呼嘯而來的時間。
塤,聽著就像一場大夢了。淚不知何時,已浸熱雙眼。
(摘自王蕓《在樹的年輪中生長的樂器》)
片段簡析
這是散文家王蕓《在樹的年輪中生長的樂器》的部分章節(jié)。音樂是一種聽覺形象,很難以文字的形式體現(xiàn),所以作者便將各種樂器的音響效果與這些樂器的母體——樹聯(lián)系在一起,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把聽覺形象轉(zhuǎn)換成了一種視覺形象,在大膽的聯(lián)想與想象中,將每一種樂音都轉(zhuǎn)換成了觸手可及的具體畫面,讓讀者更容易領(lǐng)悟各種樂器的特色及精髓。
四
夜里。我無論如何睡不著,走了出來,又不知要走到何處,就呆呆地坐在了樹樁上。樹樁筐篩般大,磨盤樣圓,在月下泛著白光,可憐它沒有被刨了根去。那樁四周的皮層里,又抽出了一圈兒細細的小小的嫩枝,極端地長上來,高的已經(jīng)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兒從屋里出來,搖搖擺擺的,終伏在我的腿上,看著我的眼,說:
“爸爸,樹沒有了?!?/p>
“沒有了?!?/p>
“爸爸也想槐樹嗎?”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憐了。我的小兒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這槐樹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樂并沒有盡然,就霎時消失了。
“爸爸,”小兒突然說,“我好像又聽到那樹葉在響,是水一樣的聲音呢?!?/p>
唉,這孩子,為什么要偏偏這樣說呢?是水一樣的聲音,這我是聽過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兒呢?
“爸爸,水還在呢!”小兒驚叫起來,“你瞧,這樹樁不是一口泉嗎?”我轉(zhuǎn)過身來,向那樹樁看去,一下子使我驚異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質(zhì),分明就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兒一圈兒的年輪,不正是泉水綻出的漣漪嗎?我的小兒,多么可愛的小兒,他竟發(fā)現(xiàn)了泉。我要感謝他,他真有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的哥倫布一樣的偉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動起來了,緊緊抱住了我的小兒,想這大千世界,竟有這么多出奇,原來一棵樹便是一條豎起的河,雷電可以擊折河身,卻毀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動,永不枯竭,那縱橫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該是那一條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地看著那樹樁皮層里抽上來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葉綻了開來,綠得鮮鮮的,深深的:這綠的結(jié)晶,生命的精靈,莫非就是從泉里濺起的一道道水柱?那鋸齒一般的葉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濺起時的泡沫嗎?哦,一個泡沫里都有了一個小小的月亮,燦燦地,在這夜里搖曳開光輝了。
“爸爸,這嫩枝兒能長大嗎?”
“能的?!蔽铱隙ǖ卣f。
“我說完了,我們就再沒有言語,靜止地坐在樹樁的泉邊,諦聽著在空中濺起的生命的水聲。
(摘自賈平凹《泉》)
片段簡析
一棵曾惠澤父子兩代人的老槐樹被雷電摧折,在父子心中留下的傷痛不亞于一位親朋的夭折。但是,在傷殘的樹樁上,又萌生出鮮綠的枝條——這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在幼小的兒子的心中,樹樁是不竭的生命之泉,枝條是旺盛的生命之水,生命永遠不會被摧毀!文章借助幼兒豐富而形象的聯(lián)想與想象,揭示了生命的頑強不屈,表達了對生命的禮贊。
格言警句
1.想象力是發(fā)明、發(fā)現(xiàn)及其他創(chuàng)造活動的源泉。
——亞里士多德
2.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愛因斯坦
3.缺乏智慧的幻想才得以產(chǎn)生怪物,與智慧結(jié)合的幻想是藝術(shù)之母和奇跡之源。
——戈雅
4.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學(xué)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驟。
——查爾斯
5.想象力是人類能力的試金石,人類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奧斯本
6.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輕浮的想象決不能產(chǎn)生有價值的作品。
——黑格爾
7.大藝術(shù)家就是那些將個人的想象力強加給全人類的人們。
——莫泊桑
8.想象就是深度。沒有一種精神機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對象,這是偉大的潛水者??茖W(xué)到了最后階段,便遇上了想象。
——雨果
9.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東西——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
——馬克斯韋爾·莫爾茲
10.想象是創(chuàng)造力,亦即綜合的原理,它的對象是宇宙萬物與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象。
——雪萊
《學(xué)習(xí)方法報》單元新寫作七年級2023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