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杰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英語要“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近年來,不少英語教師開始關注中華文化教學,注重引導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為提升中華文化教學的效果,筆者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卷入式學習。卷入式學習側(cè)重從學生的情感、學習需求和學習素養(yǎng)等角度,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下文,筆者談談如何在中國故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卷入式學習。
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教學中,激活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明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必要性,即明白為何要講、向誰講,對教學能起到積極作用。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需要考慮向誰講。為了讓教學更具針對性和真實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學校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境或模擬情境,讓學生在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時帶著積極情緒,從而更有參與感。
如筆者在執(zhí)教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中華成語故事英語繪本》中的《對癥下藥》時,便借助我校的國外友好學校這一資源,通過呈現(xiàn)友好學校兩名學生的視頻(視頻中的學生想了解中國的經(jīng)典故事),讓學生了解對方學生的學習需求,創(chuàng)設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境。這樣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講述熱情,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的學習中去。
中國故事中會有極富中國特色的物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物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體驗投入到學習中。如筆者在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Tales of China系列的The Fire in the Village這一故事時,選擇了故事中的相關物品作為表演道具(玩具刀、劍、弓箭、翅膀、皇帝頭飾、仙女披風)。在進入故事學習之前,筆者呈現(xiàn)道具,教授故事中的新單詞knife、sword、bow、arrow,這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筆者追 問“Why do I bring so many things here today?”,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最終學生通過猜測得到答案“Because we’re going to learn a Chinese story and try to act it out.”,并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在引導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合作討論、合作表演等小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課堂學習中調(diào)節(jié)狀態(tài),激發(fā)參與熱情。為了更好地向國際友人講述中國故事,筆者啟發(fā)學生分析文本和插圖信息,把握故事中的角色特征,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為故事中的角色設計臺詞、表情和動作,最后借助道具進行表演。
例如,在執(zhí)教The Fire in the Village這一故事時,筆者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創(chuàng)編三位村民抓神鳥的場景,學生創(chuàng)編臺詞,并借助各式道具進行表演,在豐富自身體驗的同時,也為其他學生帶來了愉快的體驗。
在中國故事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能將個體充分卷入學習過程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搭建認真思考、主動探究的平臺,提供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機會。
1.自主提問,培養(yǎng)思考習慣
思考是學習的起點。在中國故事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即便是學生已經(jīng)熟知的中國故事,也要制造懸念,激發(fā)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北師大版《英語》六上Unit 2Good or Bad(故事《塞翁失馬》)時,筆者沒有直接將故事的題目和內(nèi)容和盤托出,而是通過呈現(xiàn)圖片的方式,制造懸念。筆者出示圖片(見圖1),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學生同桌討論后確定相關問題,如“Who were they?Where were they?What did they talk about?Why did the horse run away?Why did the two men look worried?What was the old man in red thinking?”。這樣的做法在激活學生思維的同時也能激起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習慣。
(圖1)
2.自主猜測,滲透學習策略
英語學習不僅要學英語知識和技能,更要掌握相關學習策略。根據(jù)上下文猜測新單詞、新詞組的意思就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
如在Unit 2Good or Bad的教學中,筆者通過自主閱讀全文并圈出新詞組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聯(lián)系上下文自主猜測新詞組的意思。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結(jié)合已有知識可以順利推測出文中的“fell off the horse,broke his leg,a war,join the army”等新詞組的意思。新知識的學習應該讓學生有自己去閱讀、思考和嘗試猜測的過程,從而達到自主建構意義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習慣會逐漸養(yǎng)成。
課堂是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重要場所之一,同伴的合作學習是學生開展人際交流和發(fā)展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且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卷入式學習方式。
1.同桌合作,完成圖文匹配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不長,因此,教師要結(jié)合所教內(nèi)容,開展不同的學習活動,變換學習方式,從而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中國故事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增進學生間的交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學Unit 2Good or Bad和《對癥下藥》這兩個故事時,筆者通過合作閱讀和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將故事的圖文進行匹配。同桌只有一份印有六幅圖的學習單和一份印有故事內(nèi)容的六張小紙條,學生需要同時觀察圖片和閱讀小紙條,然后商討相應的紙條應該匹配哪一張圖,達成共識后再將文字紙條貼在相應的圖片下方,完成整個故事的閱讀。
2.小組合作,完成片段表演
在中國故事的教學中,表演是一種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學習方式,也是能夠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有效途徑。學生的合作表演可以出現(xiàn)在故事學習的前、中、后三個不同的階段。
如在教學《對癥下藥》這一故事時,筆者借助“產(chǎn)出導向法”開展教學?!爱a(chǎn)出導向法”的教學分為三個步驟,即驅(qū)動—促成—評價。筆者在驅(qū)動環(huán)節(jié),也就是在進入故事的文本學習之前,讓學生自主合作,將華佗給兩位病人看病的場景表演出來,這個片段是學生能夠自主表演的,因為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病癥類的詞匯和相關的問答句。在呈現(xiàn)相關道具后,學生躍躍欲試,創(chuàng)編的臺詞如下。
Li Yan and Ni Xun:Good morning,doctor.
Hua Tuo:Good morning.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Li Yan:I have a headache and a fever.
Ni Xun:I have a headache and a fever,too.
Hua Tuo:Don’t worry.Let me check.Open your mouth.Show me your left hand.
After the examination.
Hua Tuo:Li Yan,you should take this medicine.And Ni Xun,you should take this medicine.
Li Yan:Oh,doctor,we have the same illness,why do you give us different medicines?
Hua Tuo:Because you have different problems.
以上學生創(chuàng)編的臺詞基本展現(xiàn)了對癥下藥故事的梗概,在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合作的樂趣,并為下一步更細致地學習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邏輯思維是理性的、有條理的、有根據(jù)的思維,個體可以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對事物進行比較、分析和概括。在中國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文本閱讀后概括段落大意的方式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如在教學中國故事The Fire in the Village時,筆者和學生共同閱讀繪本圖片和文字,完成故事開頭部分的學習。之后,筆者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自主通讀整個故事,形成對故事的整體理解,并通過合作討論梳理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線。這樣的任務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歸納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有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
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比較語篇中的人物、行為、事物或觀點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并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從不同角度辯證地看待事物,學會換位思考。中國故事內(nèi)涵豐富,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卷入學生的自主思考,卷入小組交流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
如在教學Unit 2Good or Bad時,筆者在故事教學之初便讓學生舉例說出他們認為的Good things 和Bad things。在學完整個故事之后,學生已經(jīng)能夠領悟到,所謂的“好”與“壞”可能只是相對的,“好”“壞”之間是可以進行轉(zhuǎn)化的。為了檢測學生的辯證思維,筆者順勢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開頭學生自己舉的例子上,并鼓勵學生用辯證思維將“Good things”和“Bad things”進行轉(zhuǎn)換,學生非常輕松地進行了Good和Bad之間的轉(zhuǎn)化:
You mother will buy a new one for you.I lost my favourite pen.
I play football with my friends.My foot hurts.
在故事學習之后,學生能夠?qū)⑺^的“好事”和“壞事”進行自如切換,可見他們已經(jīng)體會到了中國古人的智慧,讀懂了這個故事的內(nèi)涵,初步形成了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能力。
新課標關于思維品質(zhì)中的批判與創(chuàng)新二級指標指出:“具有問題意識,能初步進行獨立思考,能就作者的觀點或意圖發(fā)表看法,說明理由,交流感受?!痹谥袊适碌慕虒W中,筆者參照新課標,在故事的讀后環(huán)節(jié)與學生一同探討學習感受。如在The Fire in the Village的讀后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設置了開放性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圍繞問題“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Who impresses you most in the story?”,談談學習感受。
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有學生認為這個故事編得不太好,因為三個抓鳥的村民最后并沒有得到懲罰,并且公主不該幫助他們;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編寫更加凸顯了公主的善良。評價故事人物、情節(jié)或者挖掘故事寓意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在評價中發(fā)展批判性思維,筆者則抓住這個育人契機,引導學生理解這則中國故事中的中國式處世哲學——寬以待人,以德報怨。
總之,卷入式學習立足學生立場,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特點出發(fā),讓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參與到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習習慣,滲透學習策略,激發(fā)深度思維,在日積月累的學習活動中能有效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