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旭 峰
(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下,我國教師教育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實施了以“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以下簡稱“國培計劃”)為代表的多種教師培訓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22年4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fā)《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下簡稱“強師計劃”)[1],為培養(yǎng)造就高素質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指明了方向。2023年7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國家優(yōu)秀中小學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發(fā)布,要求實施“國家優(yōu)秀中小學教師培養(yǎng)計劃”(以下簡稱“國優(yōu)計劃”),并進一步強調“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2]。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政策推動下,教師教育要更精準地把握教師需求,加快教師培訓轉型步伐,切實提高教師培訓成效。通過中國知網(CNKI)檢索相關文獻,做可視化分析,總結梳理我國教師培訓需求近20年的研究成果,對進一步促進教師培訓的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次研究通過中國知網(CNKI)檢索相關文獻,對近20年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并形成知識圖譜,其中包括發(fā)文量年度分布圖、作者及所在機構分布圖等,以此來呈現(xiàn)相關研究熱點主題,分析、探討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的未來走向。
本次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作為文獻檢索平臺進行文獻檢索,同時為了提高檢索數據的準確性與針對性,選擇新版知網“高級檢索”。通過“教師培訓需求”的主題搜索,獲得相關期刊文獻754篇,學位論文187篇,其中:學位論文包括3篇博士論文與184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涉及“教師培訓需求”“教師培訓”“培訓需求”“培訓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等方面;學科覆蓋中等教育(31篇)、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20篇)、學前教育(6篇)、職業(yè)教育(6篇)、高等教育(5篇)、初等教育(3篇)、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3篇)、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2篇)、兒科學(1篇);期刊來源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期刊發(fā)文時間跨度為2002年11月15日至2022年11月15日。為了進一步確保本次研究數據的有效性,通過人工篩選的方式剔除了在內容上與本次研究主題相關度低的相關文獻,得到有效文獻共計70篇。此外,以“教師培訓需求”作為主題進行搜索獲得相關博士論文3篇、碩士學位論文27篇,以“教師培訓”作為主題進行搜索獲得相關博士論文11篇。
學術期刊的發(fā)文量與數據庫收錄學位論文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的客觀現(xiàn)狀。筆者借助中國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篩選2002年以來相關的期刊文獻、學位論文,并分別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梳理可知期刊發(fā)文量年度分布及發(fā)展趨勢(圖1)、碩士學位論文數量年度分布及發(fā)展趨勢(圖2)、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年度分布及發(fā)展趨勢(圖3)。此外,以“教師培訓需求”作為主題搜索到3篇相關博士論文,其發(fā)文時間分別在2011年、2016年、2021年。從圖1、圖2、圖3可知,2002年至2021年20年間,我國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即2002—2009年的初步探索階段、2010—2019年的全面實踐階段以及2020年至今的深化轉型階段。總體來看,不同階段研究側重的方面以及不同類型文獻的關注重點都各有不同。
圖1 期刊發(fā)文量年度分布及發(fā)展趨勢
圖2 碩士學位論文數量年度分布及發(fā)展趨勢
圖3 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年度分布及發(fā)展趨勢
1.初步探索階段(2002—2009年)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經過長期的調整,基本完成學歷補償培訓工作。1999年9月,《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7號)的公布,標志著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步入了制度化、規(guī)范化軌道,正式納入國家繼續(xù)教育體系[3]。隨著2002年《教育部關于“十五”期間教師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意見》的發(fā)布以及2003年“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lián)盟計劃”的啟動,“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制度”,組織實施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的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緊迫任務和工作要求。工作要求的變化使得教師培訓工作的理論研究開始將目光下移,從完全關注社會需求逐步轉向同時關注社會需求與教師個體的需求,但整體來看這種視角是一種初步轉換的視角。從研究成果來看,2002年至2009年期間,關于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量平穩(wěn)波動,但數量較少,總發(fā)文量為12篇。
由文獻“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可發(fā)現(xiàn),期刊論文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師培訓”“教師培訓模式”及“培訓需求分析”等方面。碩士學位論文以初步分析農村教師培訓的實踐問題為主,博士論文沒有專門關于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僅有站在元教育視角審視教師培訓的相關研究,以及針對教師培訓教材、培訓模式的相關研究。結合研究主題發(fā)現(xiàn),學者們關于教師培訓需求的探討主要涉及高校教師培訓需求和中小學教師培訓需求。
4.豬痢疾。由腸道內豬密螺旋體與腸道內厭氧菌相互作用而發(fā)病。多發(fā)生于7~12周齡的仔豬。發(fā)病初期體溫達40℃~41℃,排黃色或灰色軟便,不久減食,后期糞便呈水樣,?;煊醒骸⒄骋杭梆つ?,使糞便呈油脂樣或膠胨狀。病豬食欲減退,迅速消瘦,因脫水衰竭而死。
從總體上看,這一階段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教師培訓政策的出臺及相關的政策研究為教師培訓工作步入下一階段作準備,突出表現(xiàn)為教育部啟動實施“2008年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進一步促進了我國教師教育均衡發(fā)展和公平發(fā)展,促使教師培訓需求的相關研究更加務實。
2.全面實施階段(2010—2019年)
2010年,我國發(fā)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發(fā)展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皣嘤媱潯钡牡谝粋€十年也在此期間走向全面實施,我國教師在職教育跨入“協(xié)同發(fā)展”階段。根據“五年一輪”教師全員培訓的要求,各級各類教師培訓相繼開展,相關研究逐步細化、深入。教師培訓需求的相關研究更加注重實踐性,論文數量逐步增加,并在2015年即第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基本結束時達到最高水平。而在第二輪教師全員培訓期間,發(fā)文量開始逐年下滑,但仍保持著一定的數量。在此期間,相關的期刊論文數量達59篇,碩士學位論文達25篇,相關博士論文達到10篇之多。
由文獻“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可發(fā)現(xiàn),各類文獻研究涉及主題豐富,研究范圍包括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其中以中小學具體學科教師需求研究數量居多;其中期刊類文獻研究類型以個案性的需求分析的實證研究為主,同時包括相當數量的理論探索,例如培訓需求相關內涵、模式的分析以及模型建構等。值得注意的是,比較深入的具體需求分析與研究大多集中于碩士學位論文,在博士論文中出現(xiàn)了少量以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為基礎進行模式建構與實踐的研究,其他大部分則仍以整體視角看待教師培訓居多,需求研究作為主研究中的部分內容呈現(xiàn)。進入本階段末期,在不同類型的文獻中也逐步出現(xiàn)關于教師培訓需求分析在理論、現(xiàn)實等多方面的變革性思考。
3.深化轉型階段(2020年至今)
自“國培計劃”第二輪全員培訓完成以來,學術界對教師教育的探索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fā)《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師〔2018〕2號)和《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教師〔2018〕13號)等政策文件指導下,我國教師教育從2020年開始進入深化轉型階段?!皬妿熡媱潯钡膶嵤┖汀皣鴥?yōu)計劃”的啟動,標志著我國教師教育正式進入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教師培訓將邁入一個深化轉型的新發(fā)展階段,將更加注重教師培訓的專業(yè)化、標準化、精準化、人本化價值取向,而教師培訓需求的相關研究也將隨之轉型并不斷深化。
從期刊發(fā)文量的統(tǒng)計與比較來看,整體而言,我國關于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的發(fā)文量相對較少。相關統(tǒng)計顯示:北京師范大學發(fā)文6篇,山西師范大學、嶺南師范學院分別發(fā)文3篇,華中師范大學2篇,其余機構發(fā)文均為1~2篇,如表1所示。
表1 期刊發(fā)文量統(tǒng)計
通過分析期刊發(fā)文情況可知,朱旭東、閆志利、蔡迎旗﹑趙德成等研究者的總發(fā)文量(包括教師培訓需求的相關研究論文)位居前列。其中:北京師范大學朱旭東發(fā)表論文287篇,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閆志利發(fā)表論文252篇,華中師范大學蔡迎旗發(fā)表論文175篇,具體情況如圖4所示。這些作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其理論與實踐價值較為突出。在研究者的合作中,朱旭東、宋萑組成的合作團隊以及趙德成、梁永正、朱玉玲組成的合作團隊,是具有較強代表性的作者群。從合作關系來看,大多數合作停留于同一機構內部學者之間的合作,相比之下,跨單位的研究合作并不多見。
圖4 期刊作者發(fā)文量與所在機構分布
通過分析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可知,師范類大學為其論文的主要來源機構,其中東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位居前列,西北師范大學、河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緊隨其后。學科專業(yè)覆蓋教育經濟與管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原理、教育技術學、成人教育學、學前教育學、體育教育訓練學、職業(yè)技術教育學、高等教育學以及理論經濟學等。
有關教師需求研究的期刊論文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其中多數論文注重開發(fā)研究與應用研究,少量論文涉及政策研究與學科教育教學。
綜上可知,師范大學為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的主陣地,其中北京師范大學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多,其影響力相對較大。學科專業(yè)涉及教育學各專業(yè),還涉及經濟學相關專業(yè)。除經濟學以外,從其他學科的視角展開的相關研究還比較缺乏,且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研究并不多見。各研究機構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與合作,研究機構分布不集中,呈現(xiàn)出多點分散聚集的情況。這些情況導致教師培訓需求研究學術共同體難以形成,繼而影響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甚至教師教育研究的深入推進與協(xié)調發(fā)展。
關于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通常伴隨著這樣幾個基本問題:一是教師的培訓需求的內涵是什么;二是教師培訓需求的分析方法有哪些;三是如何確定教師培訓需求;四是教師培訓需求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教師培訓需求研究只是教育活動研究的一部分,其中的相關探討不能夠脫離教師培訓活動和教師發(fā)展等內容。通過梳理各類相關文獻主題出現(xiàn)頻率以及關鍵詞詞云,了解到我國教師培訓需求研究的整體概況,即: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為大背景,以中小學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國培計劃”實施、各級各類教師培訓為主要途徑,注重通過理論分析與實際調查闡明教師培訓需求的理論內涵、動力因素,基于政策文件對教師培訓需求進行宏觀思考,厘清教師培訓需求的基本類型,探索教師培訓需求分析的方式方法,建構教師培訓需求的評價模型,促進教師培訓活動及實踐效果的提升。2002年以來,我國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主題可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
1.教師培訓需求的內涵特征
內涵研究是科學研究的元研究。對教師培訓需求內涵的研究是開展教師培訓活動的前提,也是基礎。對教師培訓需求內涵的準確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學術共同體對教師培訓的理論認識與培訓活動的實踐導向。眾多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出發(fā),分別作出了關于教師培訓需求的不同詮釋。趙德成、梁永正認為,對于培訓需求的正確認識必須擺脫兩種誤解,即將培訓需求簡單等同于培訓愿望和“將培訓需求等同于績效差距”,并認為只有通過取長補短,將培訓愿望與績效差距整合起來,既要關注教師的主觀愿望,又要重視分析績效差距及其原因,才能更為準確、有效地識別培訓需求[4]。宋萑、朱旭東對教師培訓需求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和總結,認為教師培訓需求層面包括“社會層面、組織層面、崗位層面、教師個體層面”,教師培訓需求在時間維度上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并指出“教師培訓需求可以界定為教師工作的理想狀態(tài)和實際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且這一差距需要通過培訓才能最有效地解決,由此所產生的培訓需求”[5]。王曉云等認為教師培訓需求可分為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6]。孫自強、周金山從“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教師培訓需求來源于教師個體的歷史和當下狀態(tài),體現(xiàn)著教師自主發(fā)展的意向與追求,是“教師個體‘內生’的”,不是通過外在的普遍化標準來規(guī)定的[7]。
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傾向于通過主觀感受和客觀差距等多方面的分析來概括教師培訓需求。例如有研究者認為教師培訓需求應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即在職教師當前在知識、技能等方面所處的水平與理想要求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是主觀愿望的表達,即教師為滿足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在專業(yè)、學術、人格等方面產生的學習、培訓需求[8]。
2.教師培訓需求的分析方法
李德偉和李燕萍指出,培訓需求分析是指在規(guī)劃與設計培訓方案之前,由有關人員采取各種方法和技術,對各種組織及其成員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鑒別與分析,以確定是否需要培訓及培訓內容的一種活動[9-10]。因此,教師培訓需求分析可以理解為是在規(guī)劃與設計培訓之前確定是否需要培訓、誰需要培訓及需要什么培訓的一種活動,是基于多方因素對教師培訓需求及培訓活動性質進行定位的關鍵,對整個活動的設計規(guī)劃與有效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梳理已有文獻發(fā)現(xiàn),長久以來,我國教師培訓在實踐中運用的教師培訓需求分析方法主要有兩種,即“OTP分析”與“績效分析”。所謂“OTP分析”,指的是一種從組織、任務和人員3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系統(tǒng)、客觀、準確地識別培訓需求的方法[11]?!翱冃Х治觥笔且环N通過分析現(xiàn)實表現(xiàn)與目標之間的差距來確定需求的方法[12]。在教育實踐中,教育研究者不斷探索教師培訓需求分析方法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之路。例如:余新認為“學校組織發(fā)展是我們進行教師培訓需求分析的重要基點”[13];張海珠基于“教師專業(yè)標準”對教師培訓需求分析模式進行了探討[14];唐金彬提出要立足基層、從需求出發(fā)探索滿足需求的項目式研修培養(yǎng)模式[15]。
3.教師培訓需求的內容要素
教師培訓需求的內容具有多種特征,包括時代特征、群體特征、地域特征等。這些特征同時可以概括為教師培訓需求本身的時效性和相對性。因此,對具體的培訓內容的研究與確定,往往需要以特定的背景為基礎。從已有研究來看,培訓需求內容的獲取主要以各級各類學校學科教師的培訓需求為研究對象,范圍可大可小,研究主要采用調查法。例如宋萑、劉偉、劉麗莎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運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全國百所中小學實施調查以分析教師在線教學現(xiàn)狀與培訓需求的研究[16]。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其中碩士學位論文尤其是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居多,文獻法、調查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例如耿孟孟(東北師范大學)通過訪談和觀察的方式對農村小學多學科教師培訓需求進行的研究[8],相比同類主題的調查分析更加深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教師的主觀感受和需求。從具體需求內容來看,在具體的學員需求研究中主要調查維度包括教師培訓的內容需求、方式需求、師資需求、時間需求、地點需求、評價需求等。需求調查維度大致相同,但大部分調查對需求信息產生的背景、內外在原因等并沒有深入的探討,僅停留在表層對教師基本信息的了解,少有深層原因分析。
4.教師培訓需求的相關因素
2002年以來,除了以上3類研究主題,有關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還探討了需求的確定依據、評價要素與影響因素等。例如,馮光偉基于對《教師專業(yè)標準》的解讀,從宏觀視角提出“面向全體、以人為本、能力為重、資源共享、終身學習、體現(xiàn)專業(yè)”等6個方面的教師培訓需求確立依據[17];宋萑和朱旭東通過討論教師培訓需求的評價要素,對需求評價模型進行的建構[5];韓素蘭和王全樂,專門對教師培訓需求如何轉化為培訓課程進行了探討[18]。肖慶業(yè)以福建省6個縣18所農村學校435名教師的調研數據為基礎,運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教師個人背景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培訓因素及地區(qū)因素等5個方面因素對農村教師培訓需求意愿的影響[19];徐恩芹和程桂芳從理論視角提出要理性審視教師需求[20]。
在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中,研究主題除了有關教師培訓需求的調查分析,還包括基于教師培訓需求的培訓模式建構、培訓質量評估指標與工具、教師培訓課程價值取向以及教師培訓對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的影響等方面。研究者大多基于相關理論探討教師培訓需求問題,其理論基礎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主要包括終身學習理論、成人學習理論、教師專業(yè)化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理論、現(xiàn)代培訓理論、培訓需求分析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情境學習理論、馬扎諾認知行為模式、杜威實用主義哲學、行動學習理論、學習遷移理論、生產函數理論、公共產品理論,等等。
綜上所述,對現(xiàn)有研究從主題進行分析、梳理可發(fā)現(xiàn),“教師培訓內涵特征研究”“教師培訓需求分析方法研究”“教師培訓內容要素研究”“教師培訓需求相關因素研究”在邏輯上屬于遞進關系。其中,“教師培訓需求相關因素研究”以教師培訓需求的內涵、方法、內容為基礎,以實踐為核心,主要涉及政策解讀、培訓課程設計與實施、培訓質量評價等方面。因此,教師培訓需求研究在未來發(fā)展中應遵循這一遞進的學術邏輯,即通透明晰的學術話語—精準具體的研究對象—科學適合的研究方式—真實有效的現(xiàn)實互動(如圖5所示),從而促進理論與實踐協(xié)調發(fā)展,不斷提升教師培訓質量。
圖5 教師培訓需求研究邏輯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師培訓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為了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黨和政府對教師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強師計劃”“國優(yōu)計劃”等系列政策的指引下,“轉型”將成為包括教師培訓在內的整個教師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總體而言,我國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尚存在缺乏深度與前瞻性思考等問題。因此,相關研究迫切需要積極思考未來教師教育發(fā)展的走向?!耙匀藶楸尽薄靶枨髢?yōu)先”“堅持服務”將成為此次轉型的重要理念[21]。教師培訓需求的研究也應在不斷適應教師教育的發(fā)展與變化中堅持正確的研究路向,轉換研究視角,不斷深化研究內容。
規(guī)范的學術話語是學術研究良性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在當前的學術研究中,關于教師培訓需求、教師需求等概念的研究并不透徹、深入。大多數研究者對此類概念的分析并不清晰,而是雜糅甚至混淆的。他們往往基于管理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培訓”“需求分析”“個體需求”等概念,對“教師培訓需求”內涵進行詮釋,并沒有揭示其本質特征,少有以教育學學科本身為起點進行的詮釋。這種學科視角的缺乏往往導致教育領域學術話語被其他學科話語所擠占、替代,進而無法為教育實踐提供具有內生動力的學術支持。因此,以教師培訓需求話語為例,教師教育研究者應注重以視角的轉換促進學術話語體系不斷完善。以教育實踐為出發(fā)點,通過對教育實踐的思辨與分析去探索由教育實踐土壤生長出來的思想觀點,進而對相關學科概念進行系統(tǒng)性融合。簡而言之,教師培訓需求話語體系的建構不應該是按照由“培訓”到“需求”再到“教師”的思路,而應該是從實踐出發(fā),“以教師為本”,遵循由“教師”到“需求”再到“培訓”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路徑。
教師個體,是教師培訓需求的主要來源,盡管對參與教師培訓的學員進行分層以確認需求并不是一個新話題,但因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觀感受不同,其產生的培訓需求也不同。對培訓對象和培訓需求的關注反映出我國教師培訓工作開始走向精準化發(fā)展道路[22]。對培訓學員進行科學分層的目的是推動教師培訓工作精細化。對需求進行精細劃分,一方面能夠為開展教師培訓活動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使教師培訓活動更具有針對性,能夠精準匹配到明確且適合的個體。因此,對研究對象的分層研究活動是教師培訓與參訓個體之間有效聯(lián)結的橋梁?!皬妿熡媱潯泵鞔_指出要“深化精準培訓改革”,強調要“優(yōu)化培訓內容、打造高水平課程資源,建立完善自主選學機制和精準幫扶機制”[1]。對教師培訓需求進行科學分層,是深化精準培訓改革的必要前提。對研究對象進行科學分層,既要基于已有需求研究進行深入挖掘,更要綜合多學科視角進行全面診斷,并加以分析。
教師培訓需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對教師需求內容的獲取及其變化的分析,需要突破固有的研究方法。從已有研究來看,在傳統(tǒng)研究中占有主導地位的客觀調查方法盡管對大量信息的收集有著絕對的優(yōu)勢,但其信息深度不足的問題也愈發(fā)凸顯。因此,在未來的教師培訓需求研究中,信息的獲取需要不斷改進方法,根據不同的培訓任務與培訓活動,明確“主觀調查”與“客觀調查”在活動中的不同作用,注重采取豐富多樣、適切的方法,以獲取更具深度的教師需求信息,并作為研究的主要分析源。例如,對教師培訓需求的調查不應該拘泥于問卷的形式,以單純的數量統(tǒng)計作為活動設計的依據,而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嘗試以質性研究的方式,以較長的調研周期,追求一定的信息深度。此外,教師培訓需求分析方式方法的選擇,同樣需要注意學科間的主次配合得當,使研究者的認知真正能夠到達由表及里,進而揭示教育活動的本質,為教師培訓研究與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科學研究來源于現(xiàn)實并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服務。教師培訓需求的相關研究應充分體現(xiàn)學術研究與現(xiàn)實培訓之間的密切互動,注重教師培訓需求,通過分析研究加以引導,進而在不斷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促進教師水平與教育質量的提升。研究教師需求應注重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注重教師本身的主觀感受所產生的個體培訓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為適應社會發(fā)展而產生的教師培訓客觀需求。個體的主觀感受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要求。對教師培訓需求的引導,應基于教師角色的社會性,即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要求。例如,面對“強師計劃”“國優(yōu)計劃”所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教師培訓需求的相關研究應通過進一步研究教師培訓需求與政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加以正確引導。不可否認的是教師個體培訓需求與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要求之間產生相互影響的必然性。因此,關于需求引導的研究,同樣要注意維系國家政策引導下的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對教師需求的滿足,應體現(xiàn)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兼顧、多元和諧的狀態(tài)。在教師教育的新發(fā)展階段,教師培訓需求的相關研究要加強“人本”“服務”[21]意識,深度融合“主體間性”、終身學習、情境學習等現(xiàn)代理念,從教師培訓需求出發(fā),探尋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之道,不斷促進教師個體與社會群體的共同成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