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軍
石林,是河南歷史文化名鎮(zhèn),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發(fā)達,有唐寺,宋廟,民清古建筑,古色古香。石林會議賦予石林這塊古老的土地深刻獨特的人文底韻,解放軍的精神成為當地人民傳頌不息的話題。在這里發(fā)生過許多激人奮進的革命故事,經歷了紅色革命的時代變遷,承載著先輩們紅色革命的夢想。而石林小學正是建立在石林軍事會議舊址上的學校,后雖搬遷了新校址,紅色傳承從未間斷。學校始終以傳承先烈遺志、弘揚劉鄧大軍精神為依托,努力植根紅色文化沃土,創(chuàng)建現代化文明校園。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考證和實踐,把石林紅色文化和學科育人相融合。
“石林會議”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發(fā)源地,是中國革命歷程的重要轉折點,彌補了中國歷史文獻中的空白。為把石林的紅色精神發(fā)揚光大,用這些革命精神指引孩子們茁壯成長,我們以劉鄧大軍在石林的故事為主要內容,整理編寫了校本教材《紅色石林 魅力家鄉(xiāng)》,并納入到學校課程建設中,在時間上保證每周最少一節(jié)課。為保證和提升教學質量,學校出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制定《紅色石林 魅力家鄉(xiāng)》的整本書教學計劃,編寫優(yōu)秀教案集,課后撰寫教學反思,組織校本課程的課例研討,圍繞這本教材舉行課程教學設計比賽以及公開課比賽等。
二、石林紅色精神融入學科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我們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重視德育,從中滲透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
1.紅色精神進課堂。晨誦、午讀時間,孩子們人手一本《紅色石林 魅力家鄉(xiāng)》,端坐在課桌前,聲情并茂地閱讀紅色故事,朗朗書聲回蕩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主題班會中,故事育人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頂帳篷”讓孩子們懂得不打擾別人學習;“將軍槐”讓班干部明白如何做一名好的班干部......語文課本中,每一冊都有弘揚紅色精神的文章,我們在學習這些文章時,融入本地的紅色文化,讓孩子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音樂課本中,紅歌數不勝數,《少年先鋒隊隊歌》《共產兒童團歌》《歌唱祖國》等,激發(fā)學生的激情和進步意識,樹立信仰和勇氣。道德與法治、美術、體育等學科教材中也都有蘊涵紅色精神的內容,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把石林的紅色文化有目的、有意識地融入到教學中,浸潤學生的心靈。
2.研學實踐是校本課程培養(yǎng)、塑造品格的關鍵。我們將課外實踐活動和育人行動緊密結合起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塑造學生的靈魂。在重大節(jié)日時,我們以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清明節(jié),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到東馬村烈士陵園祭奠先烈,走進“劉鄧大軍紀念館”和“石林會議”舊址研學旅行,讓孩子們在圖片,文字,影片中感受劉鄧大軍的偉大精神。黨的生日,全校舉行“童心向黨”朗誦比賽?!鞍艘弧苯ㄜ姽?jié),開展石林紅歌比賽。建隊節(jié)是少先隊員自己的節(jié)日,這一天,我們隆重舉行新隊員入隊儀式禮,讓少先隊員們感受紅領巾是多么神圣,戴紅領巾的隊員多么自豪。
愛國主義教育是紅色文化的核心。教學生學會愛、感受愛、奉獻愛是學校紅色實踐的基石。讓學生主動發(fā)展,自覺規(guī)劃自身的發(fā)展,成為自身發(fā)展的主人,是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從“講——寫——畫”著手,把紅色精神內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讓學生成為自己發(fā)展的主人。
1.我口述我言——故事大王擂臺賽
開展紅色故事擂臺賽,可以提高學生的紅色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xiāng)的紅色文化,更加深入地認識紅色文化,從而更好地學習紅色文化,提高學生的紅色文化素養(yǎng)。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開展紅色故事擂臺賽。比賽前,讓學生走進石林的大街小巷,從標牌、櫥窗、或者《紅色石林 魅力家鄉(xiāng)》這本教材中搜集自己喜歡的劉鄧大軍的故事。班級內先選拔出能代表班級水平的隊員,然后參與學?!凹t色故事大王”擂臺賽。經過層層角逐,最后決出“金獎、銀獎、銅獎、優(yōu)秀獎”?!凹t色故事大王”擂臺賽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通過講紅色故事,感受到民族精神,激起了學生的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懷。
2.我手寫我心——小作家明星賽
清明節(jié)時,學校會帶領學生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在紅色演播廳觀看紅色電影,聽紅色故事等。每次活動后,都要求學生寫出感受,各班以班報的形式在班級里進行展覽,優(yōu)化班級文化。學校也會開展“小作家明星賽”,挑選出各班中優(yōu)秀作品進行表彰,并在學校櫥窗里展示,讓感恩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學生。
3.我手做我想——小藝術家圖畫展
學校每年舉辦“劉鄧精神代代傳”宣傳畫活動,讓學生發(fā)揮奇思妙想,用自己的小手制作各種紅色小制作。剪紙小紅軍,廢紙盒制作石林紅色建筑,泥捏石林一角等等。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了解了石林的紅色文化底蘊。
石林紅色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力量,是革命前輩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流血犧牲的見證。弘揚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讓石林的子孫后代牢記這種精神,是我們的責任。作為老師,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傳統、開拓創(chuàng)新。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從每一節(jié)課、每一次活動做起,把這種紅色精神融于自己的育人實踐中,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傳統的精神內涵和教育魅力,體會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不怕困難、愛黨愛國等精神品質,受到紅色文化的感染與熏陶,進一步影響其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
本文系鶴壁市教育科研課題《石林紅色文化資源與學科育人功能融合的研究》(2023-JKLX-08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