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
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要適應網絡環(huán)境,將網絡信息技術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化教育的優(yōu)勢,彌補傳統(tǒng)教育課程對小學語文的局限性,讓小學語文教學能夠更加適合現(xiàn)代化教育的發(fā)展需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更深層次的幫助,從而促進小學生素養(yǎng)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會對一些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往往很難會集中注意力,一般情況下,外部的一些聲音、事物等就會讓他們轉移注意力,這完全符合小學生階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也會導致小學語文教學一直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減少外部環(huán)境對學生注意力的影響,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避免在課堂上面發(fā)生交頭接耳等情況,從而保障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網絡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更加有助于老師塑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專注的教學環(huán)境。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生成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料,為學生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大多數(shù)老師都是借助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料,對于學生而言比較枯燥單一,所以會嚴重影響教育質量。而網絡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則可以形成對學生多項的感官刺激,利用豐富多彩的視頻動畫和生動形象的聲音讓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保持在課堂上面的專注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景物描寫課文的時候,有些學生并沒有去看過桂林山水,所以無法理解文章中所描寫的桂林山水的美,老師就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在網絡上搜集與桂林山水相關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學生在網絡信息技術的輔助下,也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全面地感受文學之美。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手段往往都比較單一,大多數(shù)老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這種教學手段與我國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有所出入,無法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面的主體地位,而網絡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則可以豐富老師的教學手段,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在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下,語文教學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老師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線上教學,甚至可以利用翻轉課堂和微課等進行教學視頻的錄制,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老師在課堂上面所傳授的知識,學生并不能全部都消化吸引,而且有的學生由于學習能力比較差,所以根本無法跟上老師的上課節(jié)奏,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面不斷落后,最終會完全喪失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心理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網絡環(huán)境下的翻轉課堂以及微課等,則可以將老師的講述內容真實的記錄下來,然后利用網絡傳輸給學生,學生利用這些網絡視頻可以重復觀看自己無法消化的知識內容,彌補在課堂上面的學習不足,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基礎上,老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重難點的講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在觀看視頻的時候,也不會產生一定的學習壓力,對于視頻內容可以隨時進行暫停,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老師還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微信群等,和學生進行線上溝通和交流,隨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之間也可以在群里進行互動和交流,同時交流群里面也可以進行資料的上傳和下載,方便解決學生的學習需求。
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而網絡環(huán)境背景下,則更加尊重學生的人格,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了學生,老師更多扮演的是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身份,老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能力獲得提升。比如,利用網絡環(huán)境為微課教學提供支撐,構建自主課堂,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預習,在課后進行自主復習,這樣更加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在對課文《花的勇氣》進行教學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利用微課引導學生提前對課文進行預習,讓學生能夠熟讀課文,并且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等,還可以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利用網絡環(huán)境查閱相關資料,學生結合老師提供的微課內容自主進行學習,這樣的預習過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總之,網絡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不管是對于學生還是對于老師而言,都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對于老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與時俱進,隨時學習新鮮事物,才能培養(yǎng)更多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鄆城縣利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