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四川省瀘州高級中學校,四川 瀘州 646000)
利用課堂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先決條件是利用課堂提升思維,提高思維的活躍性與有效性,培養(yǎng)多種思維能力.思維起始于問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起點.有效提問是思維課堂的活動主軸,教師認真準備和設計提問環(huán)節(jié)方能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有效思考.
教師在課堂提問時,首先想到 “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做到心中有目標,提問才有指向.
課堂紀律嘈雜時,教師提出回憶性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提醒馬上要隨機邀請一位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停頓等待十多秒.這十多秒停頓能夠使教室立刻保持鴉雀無聲,學生進入思考狀態(tài),此問能快速整頓課堂秩序并且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
例如:上節(jié)課講的開普勒三定律的內容分別是怎么表述的?大家思考一下,我們一會請個同學來回憶一下呢.在課堂之初,提出這個問題,能夠起到整頓紀律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大概十多分鐘.超過這個時間段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開始渙散,思維處于低活躍程度.教師此時提出問題,可使學生注意力再次集中,思維再次處于活躍狀態(tài).
思維的本質是對話,通過課堂有效提問,學生在參與解決問題活動時,使學生不是被動學習,課堂不再是“獨白”式的教學,將師生關系轉變?yōu)椤皩υ挕毙完P系,能夠讓學生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在提問和解答問題中探索、爭論、對話、沉思、反問等一系列過程中,碰撞出的思維火花就是學生的課堂收獲.
通過提問可以顯化學生隱性解題思維,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偶爾會給出“意外”的精彩.通過提問、反問、追問等形式促進學生學習情感、學習能力等在課堂的有機生成.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稍縱即逝,教師及時捕捉住學生思維中稍縱即逝的精彩.教師借機剖析深化,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活動.
例如在解決計算題中,學生述說解題思路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解純字母的題時候使用了量綱這種方式檢測最終的答案,教師很少使用,通過對話交流,給學生述說的機會才能發(fā)現(xiàn)這種思維活動中的精彩.
研究表明,教學目標設置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范圍內,對學生的提高最有效.通過提問可以檢測課堂設置的教學目標是否恰當,以便調整自己的教學難度.教師可通過提問來檢測和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當堂調整教學方式,該重復加強的地方加強,對于學生沒有理解的難點,可利用其它例子多角度多方向闡述問題.
教師提問常見的問題及誤區(qū)有以下幾種:教師或者課堂中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提問不重視,一堂課之中沒有有效的提問,只注重自己的講解;有時候由于教學進度比較趕,教學內容多,教師覺得時間很緊張,很少提問,即使提了問題也沒給予學生足夠思考時間;以前聽過一些極端提問的課,統(tǒng)計一下,一節(jié)課老師提出一百多個問題,但是絕大部分為“是不是”“對不對”等無效問題;也有教師不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沒有考慮問題本身的價值,使得提出的問題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影響學生的思維活動[1].
教師在教學中變換設問角度,從不同角度提問,能降低無效提問的頻率,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融入高階思維活動.
回顧性提問即利用提問引導學生回憶并鞏固已學知識,加深學生的知識儲存.例如:什么叫完全失重?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開普勒三定律的內容是什么?機械能守恒的條件是什么?動量守恒定律的條件是什么?這一類的問題主要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處于遺忘狀態(tài)的臨界點時,通過提問,調動學生思維中的記憶儲存,強化記憶.
辨析性提問即通過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易混易錯概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超重和失重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功的正負和功率的正負有什么區(qū)別?動量定理和動能定理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這個問題可以從哪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通過辨析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問題,理順知識點中的細微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
運用性提問即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建模的能力.例如:自行車在行進過程中,車輪受到的摩擦力是什么方向的呢?對于自行車騎著和推著的時候前后輪摩擦力有什么區(qū)別?你親身體驗過失重或超重嗎,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會失重或超重呢?汽車陷在泥土里面了,給你一根繩,恰好旁邊有一棵大樹,你有沒有辦法拉動汽車呢?通過運用性的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能力,在真實情景中學會應用所學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思維.
邏輯分析提問即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邏輯分析和判斷,類比或比較等思維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能力,辨析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例如:舉例說明摩擦力做正功還是做負功?舉例說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做功是否大小相等?通過邏輯分析的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評價性提問即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比較評價,培養(yǎng)學生辨析的思維能力.利用常見的錯誤前概念,共有的錯誤概念為素材,進行剖析,深入思維認知誤區(qū),找到解決辦法.例如:這種解法誤區(qū)在哪里?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你對他人的解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見或者補充?你這個解釋中你受到什么啟發(fā)?
課堂提問在操作過程中,為提高效率,促使學生思考,需在操作時注意操作技巧.
停頓時間太少,學生思考容易停留在淺層次.有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在教師提問后, 留給學生多一些的思考時間,學生回答的內容將增加300%~400%.停頓也不是越長越好,停頓時間太長會浪費教學時間,學生也會出現(xiàn)疲沓現(xiàn)象.停頓時間取決于以下因素的限制:學生學習水平;問題難易程度;教師預設目標.教師根據(jù)具體目標,設置科學的停頓時間,給予學生有效的思維活動時間的同時又能提高教學效率.
難度太大的問題,學生很難直接就思考出結果,卡殼時間太長,也會降低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學生思考問題關鍵節(jié)點,給出必要的“提示”,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教師應通過課堂觀察,等待學生到了即將“開悟”的臨界點再進行點撥啟發(fā).
例如,在運動學的速度時間圖像的習題中,遇到了如圖1所示運動關系圖形.
圖1 運動關系圖
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背后的問題或閃光點.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不批評,多進行鼓勵,鼓勵思維的閃光之處,這樣才會有更多學生愿意參與思考,教師做到當學生在失敗的沮喪中幫助找到希望,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會大幅度提高.如果學生回答正確了,給予正面評價,同時也發(fā)現(xiàn)可以優(yōu)化或者更簡潔的方法之處,學生得到肯定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靈感思維.
應答階段,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再局限于幾個同學,能讓更多的同學參與思維活動.變化抽取學生起來回答問題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緊張中又有一絲松弛,例如通過提問讓學生上講臺畫圖、表演一下真實情境的動作、參與實驗演示、動手實踐等多種角度變換.
反對“滿堂灌”,完全忽視提問,一口氣講到底,從上課講到下課,完全不給學生停下來思考的機會.也不贊成“滿堂問”,這樣學生大腦長時間處于疲勞狀態(tài),一直處于低層次思維的階段,學生思維沒有得到發(fā)展,導致教學重點泛化,難以深化學生的認識.應注意把握提問的節(jié)奏,精心設計后在重點和難點等關鍵點提問.一節(jié)課的提問,一般以2~4個問題為核心,關鍵點突破便可.
磨刀不誤砍柴工,雖然從表面來看:提問→等待→回答→評價.表面上浪費了課堂的時間.但是這樣學生聽課效率更高,學生思維更深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朱熹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表明學生擁有疑問的時候,有點感覺了,但是具體說不清楚是什么狀態(tài)的時候,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引起大腦的認知沖突,將錯誤的前概念呈現(xiàn)出來,這個時候再啟發(fā),教師通過課堂的有效提問,能夠促使學生思維發(fā)展,也就是引導學生到達“憤”和“悱”的狀態(tài),引起學生前概念的認知沖突,然后給予恰當點撥和引導,促使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