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當前高中階段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存在學生文言文閱讀困難、知識點記憶不牢、教師材料選擇困難等問題。充分利用好學生熟悉的初中古詩文這一寶庫是解決上述困難的一大有效措施。初中古詩文不僅有助于強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會對學生家國情懷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中國古代史上溯中華文明源頭,下接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承載著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獨特使命。因此,中國古代史一直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和新教材的廣泛使用,探索新教法也是時代呼喚的重大命題。如何在“雙新”背景下教好中國古代史,是我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必須回答的問題。
1 高中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當前高中中國古代史日常教學中主要存在三大問題。
首先,首當其沖的就是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薄弱。《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中國古代歷史典籍都由文言文寫成。文言文閱讀是學習中國古代史的基本功。但文言文閱讀能力仍是當代中學生的一大弱項。例如,我們學校招收的已經(jīng)是本地區(qū)中考名列前茅的學苗,前百名占十人以上,但仍然存在相當大的文言文閱讀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語句看不懂和閱讀速度慢。再加上考場心態(tài)緊張,遇到兩行以上文言文材料就心里發(fā)慌、不知所措,甚至原本能讀懂的內(nèi)容也讀不懂了。保守估計,即使在尖子生中,這種現(xiàn)象的比例也在三分之二以上。隨著高中語文課學習的深入,高二以后,這種局面逐步扭轉(zhuǎn),但部分學生直到高三,文言文閱讀能力仍提高緩慢。
其次,學生知識記憶不牢。高中歷史需要記憶的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時空;二是概念。換言之,在什么時間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些事又有怎樣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相比,中國古代史年代久遠,地名、官名變化巨大和世界史相比,人物、事件等概念眾多且分布更為分散。學生記憶中國古代史的知識點無疑難度更高。學生時空觀念薄弱,時間、地點和事件都對應不上,更別提對事件、人物等概念的理解了。高中生閱歷淺顯,除了薄薄的初中課本,歷史知識往往來自歷史小說和古裝影視劇。而元朝以前的歷史連影視劇都不多見,學生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和現(xiàn)場感,無法產(chǎn)生足夠的共情和想象,對知識的領悟和內(nèi)化自然緩慢得多。知識點屢記屢忘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
最后,教師材料篩選困難。這個問題與前兩個問題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篩選能有效彌補前兩大問題中學生的不足,前兩大問題又直接制約著教師的發(fā)揮。直接引用正史《百官志》的原文,固然經(jīng)典權威,但忽視了學生有限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文閱讀水平。引用學者的論著,卻又像下定義、重復結(jié)論一樣,失去歷史學的味道,使學生感到枯燥。那么,教師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才能既說明問題、講清知識,又淺顯易懂、便于學生快速理解和記憶,甚至吸引學生興趣呢?這就是我們下一步要探討的問題。
2 中學古詩文的優(yōu)勢
面對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第一個問題,文言文閱讀障礙,有的老師在上課的幻燈片中增加展示文言文的材料,或者集中做有文言文材料的試題,希望通過反復練習的方法磨煉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直至熟練。但這更多體現(xiàn)的是語文課的訓練方法。就歷史學科而言,展示什么樣的文言文材料是有講究的。一方面,在閱讀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單純增加文言文數(shù)量反而會引起學生疲倦。另一方面,試題良莠不齊,單純依靠試題中的文言文材料訓練學生,學生提升較慢。面對學生知識記憶方面的困難,有的老師喜歡把知識轉(zhuǎn)化為圖表形式,讓學生對知識一目了然。然而呈現(xiàn)形式的改良本質(zhì)上是一種記憶術,仍是在提高死記硬背的效率上下功夫。在此之前學生還是要過領悟理解的一關。
針對上文提到的三重困境,我們認為初中古詩文是一把鑰匙,更是一座得天獨厚的資源寶庫。初中古詩文是高中生在初中剛剛學過、中考剛剛考過的知識,學生甚至可以流利地背下來。經(jīng)歷無數(shù)次背誦、訓練和大考的洗禮,初中古詩文也是高中生印象最深刻、理解最透徹的文言文。高中生的文言文閱讀障礙是初中以來文言文閱讀量和閱讀時間不足的必然結(jié)果。除了擴大閱讀量,不停地重復溫習初中學過的篇章也是一大法寶。十年前我們?nèi)ブ形南蹬月牴糯鷿h語課,老師明確指出,學好古文須逐字逐句出聲閱讀,熟讀成誦。那么以我們高中生的知識儲備,能做到熟讀成誦的就是初中文言文。
除了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本身,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教師對史料的篩選、運用,也可以從初中文言文中獲得助益。歷史學科的學習有兩個核心要點:邏輯和細節(jié)。邏輯撐起歷史的骨架,細節(jié)豐富歷史的血肉。教科書篇幅有限,能提供給我們的主要是主干知識的邏輯梳理,學生學起來難免枯燥。這就需要歷史老師補充細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因此,教師多講歷史故事是一個較好的選擇。而就中國古代史而言,文言文更能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要求我們既能用文言文營造歷史感,又能講好文言文背后的歷史故事。初中古詩文都是經(jīng)典名篇,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和大量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在古詩文中,歷史知識、名詞概念不是說教式地灌輸給學生,而是以最自然的方式流露出來。學生背下來了、理解篇章意思了,這些概念名詞也就懂得了,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初中古詩文恰恰是學生之前已經(jīng)熟悉的內(nèi)容,那么如今在高中歷史老師的帶領下再熟悉一遍,無需過多解釋,學生就能心領神會。這樣一來,歷史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如何用好中學古詩文
那么我們在使用初中古詩文的時候,具體應該如何操作呢?下面舉例說明。
我們講解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漢朝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一課的時候,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丞相職權一定是一個值得一講的問題。漢武帝為什么要設立中朝,設立中朝之后的丞相制度是如何演變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引用初中語文課文、諸葛亮《出師表》中的“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兩句。為什么諸葛亮特意囑咐后主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因為秦漢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中和府中本就不是一體的。宮是皇宮,府是丞相府。丞相府才是日常政務運行的樞紐和中心,丞相統(tǒng)領百官,處理政務,再向?qū)m中的皇帝負責。在理想狀態(tài)下,皇帝任命賢相,然后垂拱而治。雖然皇帝可以干預、法外用權,但秦漢丞相的權力之大、獨立性之高是可以想象的。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所謂大丞相更是非復人臣之位。這對于漢武帝這樣雄才大略、任心而行的專制君主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一定要在“宮中”再設一個自己親信組成的中朝,形成另一個權力中心。外朝“府中”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侵奪。蜀漢自居正統(tǒng),制度承東漢之后。如果“宮中”和“府中”發(fā)生沖突,做不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那將動搖諸葛亮北伐的后方。
《出師表》在初中是要求全文背誦的。老師這么一講,同學們聽到自己最熟悉的篇章,都會跟著念叨起來。當流利地背誦出《出師表》的時候,他們心中會有一種成就感,上課時習慣性有困意的學生都會精神為之一振。他們對“宮中”的中朝、“府中”的外朝的理解必會得到頓悟式的加深,漢代宰相制度更會轉(zhuǎn)化為長時記憶儲存起來,印象極為深刻。此外,秦漢魏晉時期這種皇帝和內(nèi)朝深居宮中,外朝宰相在宰相府中主持政務的分工模式,還打破了長期以來學生頭腦中的皇權面向百官,直接治理朝政的思維定式,制造認知沖突,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代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時老師可以追問,那么皇帝什么時候從幕后走向前臺,從間接管理到直面百官的呢?學生短暫思考后,老師講解。那就要到隋唐時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尚書省日益膨脹,已經(jīng)成為新的外朝,中書省、門下省則是內(nèi)朝。到了隋唐時期,一方面,隋煬帝、唐太宗等雄主輩出,他們不滿足于內(nèi)朝的決策權,希望把整個內(nèi)外朝都納入到皇權直接控制之下;另一方面,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日益復雜,需要處理的政務大量增加,內(nèi)外朝分離模式的決策效率、行政效率已經(jīng)難以滿足新統(tǒng)治形勢的需要。于是三省六部制建立起來,把原本親近皇帝、處于“宮中”的中書省、門下省拉了出來,和作為“府中”的尚書省一起成為正式的外朝宰相機構(gòu)。而這樣一來皇帝也必須從幕后走向前臺、直面百官才能處理朝政。大概到這一時期,才有了我們印象中的皇帝坐金鑾殿每日上朝的情景。這樣一來,從學生最熟悉的《出師表》出發(fā),步步推理,秦漢三公九卿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之間的重大變化和邏輯關系一目了然。而且通過分析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與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關系,學生還能進一步理解經(jīng)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唯物史觀也由此有機地融入到教學當中。
同理,我們還可舉《論語十二章》的例子。我們講到《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時,總要講到程朱理學和儒學思辨化哲學化的問題。此處向來晦澀。這時老師即可隨口領同學們朗誦初中學過的《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學生也會跟著吟誦起來。趁著學生的興奮勁兒,老師不失時機地提問:孔子《論語》里的論述邏輯有什么特點?提示同學們,按照正常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孔子具備什么又缺少什么?于是學生恍然大悟,以孔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學只講怎么做,不講為什么,本質(zhì)上只是一種道德說教,而非完整的哲學體系。老師接著設問,那么什么時候儒學才形成完整的哲學體系呢?那就要到宋朝了。接下來老師可以順理成章地講解,宋代理學家吸收魏晉南北朝隋唐以來的佛、道思想,探求世界的根本原則,從而抽象出萬物的本原——“理”的概念;為了探求“理”,又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論,最終構(gòu)建起嚴密的理學體系。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對程朱理學更容易理解和記憶,而且對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也有了整體性的認識。
教授儒學復興、程朱理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舉周敦頤《愛蓮說》的例子論證宋代理學家對道德的強調(diào);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印證理學對塑造中國人意志品質(zhì)和民族氣節(jié)的影響;還可以舉楊萬里“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等哲理詩,讓學生體會理學對宋人思辨精神的影響等等。而在重溫這些初中學過的千古名篇的時候,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喜愛周敦頤所說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感慨孔子和文天祥強調(diào)的士君子的精神氣節(jié),佩服楊萬里詩中的豐富哲理。從而對學生形成正直的道德品格、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文化自信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高中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古詩文的時候,尤其要重視選自民歌和史籍的古詩文。民歌能比較忠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史籍尤其是正史則準確權威,還能兼及史學史的知識。例如北朝民歌《木蘭詩》,可用于講解北朝的婦女地位、社會風氣以及城市里的坊市制,也可用于說明北朝隋唐的府兵制和官制。選自《左傳》的《曹劌論戰(zhàn)》可用于講授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形態(tài)、宗法貴族的衰落以及士階層的崛起,順帶可介紹以《左傳》為代表的編年體史書的相關知識。選自《戰(zhàn)國策》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可用于講解戰(zhàn)國的變法運動和法家思想。選自《史記》的《陳涉世家》不僅可用于講授秦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秦漢之際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的轉(zhuǎn)變,還可間接展現(xiàn)秦代的雇傭勞動、秦漢的賦役制度、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基層治理以及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民間信仰,順帶可介紹以《史記》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的相關知識。
總的來說,我們講授中國古代史時,要結(jié)合講授的具體問題精心選擇學生學過的初中古詩文,借此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如果能找到有故事情節(jié)的初中古詩文,繪聲繪色地加以描繪,那就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課堂上引用初中古詩文的時候,最好不要把文本投在幻燈片上,而要由老師自己背下來,講到恰當之處即興而發(fā)、信手拈來。這樣才能增強歷史課的歷史感,更能讓高中生嘆服,最終達到學生愛學歷史、期待歷史課、主動學歷史的良好效果。至于幻燈片,我們可以放置圖片,如古詩文作者肖像或相關時代背景的影視劇照。色彩豐富的圖片與老師生動的吟誦、講解相結(jié)合,同時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立體感知,也有助于加深記憶。
4 小結(jié)
中國古代史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用好學生熟悉的初中古詩文課文則是教師教好中國古代史的一大突破口。中華自古文史一家。除了知識理解上的益處,在家國情懷和價值觀培養(yǎng)上,初中古詩文也有其用武之地。中國傳統(tǒng)的文史之學講究寓教化于敘事之中,也講究文以載道。我們把《陳涉世家》里勞動人民的故事講好,把《出師表》這樣膾炙人口的名篇用好,學生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