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燕秋
究竟怎么做才算真正的愛國?別著急,孔子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p>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十分注重在家風建設中培養(yǎng)家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南宋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渴望國家統(tǒng)一,關心領土安全,寫下“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的壯語,以及“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豪情。他的愛國精神也浸潤入家風,在《示兒》一詩中殷殷叮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苯逃优獝蹏?,至死方休。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家書不僅是愛國將士寄思念、報平安的最好方式,也是愛國家風傳承的扁舟。共產黨員吉鴻昌在《致妻書》中第一句就是“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抗日英雄蔡炳炎奔赴抗日前線前也寫信給妻子:“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最后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家書就是家風的縮影,在英烈的家書中,字里行間皆是愛國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用像革命先烈那樣,在戰(zhàn)火硝煙中冒著血雨腥風,在馬背、戰(zhàn)壕、囚牢里書寫家書,向家人表露愛國之志。但愛國主義教育依然是家庭教育、家風涵養(yǎng)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家安全需要高度重視的當下,愛國家風更需大力弘揚。祖國是哺育我們的母親,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園。沒有國,何以有家?可以說,不管社會如何變換,時代如何更迭,愛國都應該是永遠值得弘揚、傳承的家風。
那我們又該如何承擔起愛國主義教育的責任,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家風的重要內容代代相傳呢?
說起愛國主義教育,《論語》也是一本好教材。在愛國主義的各個層面,孔子都為我們作出了表率。
愛國首先是對國家有感情—孔子不堪忍受季氏八佾舞于庭
孔子對國家的感情極深。得知季氏在庭院中舉行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時,他尖銳地評論道:“這可以容忍,還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孔子為什么這樣評論呢?因為當時禮崩樂壞,違犯禮制、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時發(fā)生。作為一介布衣,如果他對邦國沒有感情,就不至于如此情緒激昂了。
每當國歌響起,五星紅旗升起,我們內心都會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深情,這就是愛國之情的自然流露。在境外看到抹黑祖國的言行,很多同胞都會挺身而出,對于不愛國的行徑公然怒斥,這種情懷和孔子不忍季氏八佾舞于庭如出一轍。我們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生命和榮譽一樣捍衛(wèi)國家利益,關鍵時候予以回擊,絕不允許任何人惡意中傷。
愛國要付諸行動—孔子為國家強大不遺余力,奔忙一生
愛國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還要付諸行動。
孔子時時刻刻渴望國富民強,為此不遺余力,貢獻全部的聰明才智。他提出過很多先進的政治理念,比如“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篇》);“政者正也”(《論語·顏淵篇》);“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篇》)等。他特別看重“仁政”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這為后世構建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社會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孔子也做過官。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56歲,輔助卿大夫季桓子處理國政。在他治國理政的3個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史記·孔子世家》)意思是,販賣豬、羊的商人不敢漫天要價;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撿走;各地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顧,好像回到家中一樣。
反觀自身,平凡如你我,無論從事什么工作,無論得意還是失意,對于國家建設都不能袖手旁觀,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多作貢獻。
愛國就是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子在陳,曰:“歸與!歸與!”
孔子做官的時間并不長,由于執(zhí)政理念得不到充分施展,在官場受挫,于是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v使浪跡四海,一旦聽到祖國的召喚,孔子就會在瞬間“破防”。
《論語·公冶長篇》5·22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p>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那里的學生志向高大而行為粗疏,文采斐然可觀,但不知道怎樣規(guī)制指導自己。”
為什么要這么翻譯呢?我們重點說一下“裁”字。根據《說文解字》:“裁,制衣也?!敝埔录床弥埔路?,后引申為裁斷、裁判、裁制諸義。布要裁剪才能成衣,為人所用,人要教育規(guī)制才能成才,所以我們翻譯為“規(guī)制指導”。
孔子說這番話的時候,周游列國已有6年。這期間,他發(fā)現(xiàn)每個國家都存在悖禮而導致的亂局,政治不十分清明。再想到國內的弟子們,他十分放心不下,覺得回去大有可為。一想到這些,他便歸心似箭。
愛國意味著渴望國家統(tǒng)一—“四海之內皆兄弟”
孔子是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擁躉,甚至可以說,儒家思想的產生就源于他看不慣國家分裂的局面。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統(tǒng)治日益衰微,各諸侯國勢力增大,政治“一統(tǒng)”格局逐步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和“陪臣執(zhí)國命”所替代。亂局之下,孔子渴望恢復合乎禮樂制度的政治秩序?;趯@種政治理念的向往和追求,他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念。這一理念集中體現(xiàn)在《禮記·禮運》篇中對“大同”社會的描繪,也體現(xiàn)在《論語·顏淵篇》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向往。
《論語·顏淵篇》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唬骸吧搪勚樱核郎忻?,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聽之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認真謹慎地做事,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雖然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觀念是子夏說出來的,但卻是“商(子夏的名)聞之矣”,即聽別人講的。聽誰講的呢?最有可能就是聽他的老師孔子講的。
為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而喝彩—“近者說,遠者來”
愛國的另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自豪于國家的國際影響力。近年來,每當國際局勢急劇動蕩,華人華僑的安全受到威脅時,我們國家都會在第一時間包機撤僑。每當此時,我們都會感慨于國家的強大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
在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上,孔子也有獨到的見解。
《論語·子路篇》13.16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p>
“說”同“悅”,是內心的喜悅、高興。葉公即楚國貴族沈諸梁。這段話的意思是,葉公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近處的人快樂滿意,使遠處的人來親附?!彪m然這樣的問答是針對古時諸侯紛爭的時代背景而言,但在今天依然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比如我們要加強境外招商引資,靠什么呢?以良好的服務和社會環(huán)境讓老百姓高興和滿意,提升幸福感;讓外國友人樂意前來投資和發(fā)展,共享時代新機遇。通過合作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可以說,孔子是愛國主義的先驅。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愛國主義傳統(tǒng)仍不失為促進祖國振興、團結、統(tǒng)一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家風建設的重要源泉。因而,我們學習孔子,學習《論語》,也莫忘挖掘濡染其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