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王偉
摘 要:本文通過對痕跡物證作用的闡述,敘述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通過對事故車輛進行痕跡檢驗、鑒定,利用事故車輛痕跡物證為交通事故的處理和交通違法犯罪提供更為準確、科學的客觀依據(jù)。
關鍵詞:交通事故 痕跡物證 作用
經交通部門的調查資料顯示,隨著我國汽車數(shù)量的日益增加,交通事故也在日益增加,交通事故的類型逐步呈現(xiàn)多樣化、復雜化,這就給辦案部門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痕跡物證作為客觀依據(jù)對查清事故事實,認定事故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
1 交通事故痕跡物證的概念及特點
首先物證是指以其自身屬性、特征或存在狀況能夠反映案件事實的客觀實在。交通事故痕跡物證屬于物證的范疇,交通事故痕跡物證是指具有相關資質人員依法收集、獲取的能夠證明交通事故真實情況的物品、物質和痕跡。其具有一般物證的客觀性、特定性、間接性的特點。
2 痕跡物證在交通事故處理中的作用
2.1 確定案件類型
在交通事故中,一旦發(fā)生因翻車、摔倒(摩托車、電動車)等交通事故時,往往需要確定其肇事車輛是否由于因被其它車輛碰撞后才導致事故的發(fā)生。遇到此類案件時,辦案單位一般除調查訪問外,有時還需要求技術鑒定部門通過對車輛事故痕跡及痕跡物證進行檢驗,增加相關證據(jù)、還原事故真相,從而更好的處理事故。
20XX年XX月XX日XX時XX分左右,夏某駕駛小型普通客車沿XX路由北向南行駛至XX街道南500米附近,碰撞到機非隔離護欄,造成夏某死亡,車輛及護欄和綠化等受損的道路交通事故。
小型轎車發(fā)動機艙蓋上表面前側偏右位置離地高度約84cm~90cm處向后拱起,表面見白色物質附著,受力方向由前向后,前保險杠內襯前側左部離地高度約69cm~79cm處見圓形壓印,并見白色物質附著,根據(jù)痕跡形成機理,結合事故路段編號為“XX”白色圓柱形路燈桿見減層刮擦痕跡,兩者在痕跡空間位置關系、加層物顏色特征及形成機理上相吻合。
小型轎車前保險杠內襯前側右部離地高度約36cm~53cm處見刮擦痕跡,表面見枝葉附著,結合事故發(fā)生后,小型轎車頭西南尾東北騎跨西半幅路面綠化隔離帶上,兩者在痕跡位置、附著物及形成機理上相吻合。
事故發(fā)生道路為南北走向,事故發(fā)生于西半幅路面上,該半幅路面由三條機動車道和一條非機動車道組成,中間設置有機非隔離護欄。事故發(fā)生后,小型普通客車頭西南尾東北騎跨西半幅路面綠化隔離帶上,編號為“XX”白色圓柱形路燈桿見減層刮擦痕跡,機非隔離護欄破損,事故路面留有散落物。小型普通客車前部的痕跡符合與事故路段西半幅路面機非隔離護欄、綠化隔離帶及編號為“XX”白色圓柱形路燈桿發(fā)生碰撞形成的痕跡特征,可排除與其他車輛接觸的可能性。盡管事故發(fā)生時無目擊證人,但根據(jù)車輛痕跡及痕跡物證分析,結合事故現(xiàn)場,得出該事故是單方肇事的結論。
2.2 查找并確定嫌疑肇事車輛
在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中,肇事車輛以一定速度行駛。以沖力的形式作用于其他車輛或人體(衣物)表面, 使被撞車輛或人體(衣物)與肇事車輛之間產生力之問的相互作用,故在被撞車輛或人體(衣物)相應部位與肇事車輛相應部位應遺留下對應痕跡或遺留有輪胎痕跡、散落物等痕跡物證??赏ㄟ^對被撞車輛或人體(衣 物)遺留的痕跡物證進行的檢驗鑒定,查找并確定嫌疑肇事車輛。
案例一:20XX年XX月XX日XX時XX分許,在XX路段處,行人王某被一輛轎車碰撞,造成交通事故。事故發(fā)生后,肇事車輛逃逸,經對現(xiàn)場進行勘驗,在事故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一塊表面為黑色的塑料碎片,通過對碎片的外觀、形態(tài)進行觀察判斷現(xiàn)場的碎片是轎車后視鏡殼體的分離物,根據(jù)上述痕跡物證反映的線索及對周邊群眾的走訪,事后查獲一輛嫌疑車輛(小型轎車),利用現(xiàn)場提取的一塊塑料碎片與嫌疑車輛進行整體分離痕跡比對,委托方提供的事故現(xiàn)場散落物與小型轎車右側外后視鏡外殼處的斷口部位在材質、及顏色上一致,兩者斷裂面凹凸結構相互對應且能夠緊密配合,分離線自然吻合,拼接結合處的外圍、邊緣及周圍關系相符,拼接配合后可以形成整體,最終確定該車輛就是肇事車輛。
2.3 推斷、還原事故發(fā)生過程
交通事故事發(fā)突然,目擊者往往很難具體準確地描述發(fā)生時各個交通參與者的活動狀態(tài),許多事故甚至連肇事者本人也說不清事發(fā)過程。這就要求盡可能多地擁有第一手現(xiàn)場資料,車體痕跡、人體痕跡、事發(fā)路段視頻監(jiān)控錄像等,判斷肇事前后車輛的行駛路線、行駛速度、占用路面多少、接觸點在路面的投影、接觸部位、有無及時采取避險措施以及當時各交通參與者的運動狀態(tài),并由此來驗證言詞證據(jù)的客觀真實性,對案件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就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在進行痕跡物證勘驗收集時,應具備一絲不茍的精神和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
案例:20XX年XX月XX日XX時許,馬某駕駛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沿XX路由南向北行駛至XX路段時,疑似與行人朱某發(fā)生交通事故。事發(fā)后,行人朱某受傷經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該事故是事后報案,無事故現(xiàn)場,路面無痕跡和散落物,此時駕駛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與行人朱某是否發(fā)生接觸這一客觀事實對做出事故認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依據(jù)。經對車體痕跡進行全面檢驗、鑒定,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右側與車廂右側擋板后部之間用鉸鏈連接,車廂后擋板后側焊接固定一塊藍底白字的鋼板,其表面見銹蝕,車廂后擋板寬度約為250cm,后擋板下邊緣距地高度約128cm,后擋板后側表面見銹蝕,其下部見泥灰附著,未見明顯異常痕跡;車廂后擋板左側與車廂左側擋板后部在距地高度約213cm處、135cm處分別設置鎖扣,其中距地高度約213cm處的鎖扣中,鎖銷已變形卡死,無法移動,該鎖扣不起鎖止作用;在距地高度約135cm處的鎖扣是用帶鉤頭的卡片卡住車廂后擋板上的圓柱銷起鎖止作用,鉤頭及圓柱銷處有細鐵絲纏繞。帶鉤頭卡片的一端與車廂左側擋板用圓柱銷構成鉸鏈連接,帶鉤頭的一端處于自由狀態(tài),鉤頭卡在車廂后擋板的圓柱銷上,靠卡片的重力鎖止,鉤頭深度約為5cm,被鉤頭卡住的圓柱銷直徑約2.5cm;當車輛后部上下波動時,在慣性力作用下,帶鉤頭卡片的鉤頭一端可上下跳動,跳動過程中可以導致鉤頭從卡住的車廂后擋板上圓柱銷上脫離而使車廂后擋板打開。
結合事故現(xiàn)場路段,該路段為S形彎道,由南向北經過XX橋,該橋面長約1900cm,橋面路面凹凸不平,橋面北端連接水泥路面形成一彎道,彎道北端路面東側連接朱某家門口水泥地坪。事故發(fā)生后,朱某倒地位置位于她家門口水泥地坪,距離道路東側邊沿約為180cm,距離XX橋北端為3160cm(經證人指認);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由南向北行駛經過XX橋橋面時,由于橋面破損、高洼不平,必將導致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后部上下顛簸,在顛簸過程中,車廂后擋板左側下部鎖扣的卡片帶鉤頭的一端會上下跳動而導致脫鉤,在慣性力作用下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打開。
結合事故路段北端距離朱某倒地位置約1660cm處便民服務點處的監(jiān)控裝置拍攝的視頻,皖LA2401號重型自卸貨車由南向北經過此處監(jiān)控點時,車廂后擋板處于打開狀態(tài)。
通過以上檢驗和分析: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由南向北經過XX橋橋面時,由于顛簸導致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打開。
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寬約250cm,當該車車廂后擋板完全打開時,連同車體總寬近500cm。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由南向北行駛時在寬約500cm的水泥路面上,在不占據(jù)對向車道時,最大情況下,該車車廂后擋板能夠掃過道路外距離道路東側邊沿約250cm的區(qū)域。結合事故發(fā)生后,朱光華倒地位置位于道路外且距離道路東側邊沿為180cm,所以事故發(fā)生時,由南向北行駛的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完全可以掃過朱某所在位置區(qū)域。
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下邊緣距地高度約128cm,所以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由南向北行駛過程中,其打開后的車廂后擋板完全可以碰到站立的人。由于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后側表面銹蝕且剛度很大,當與人體發(fā)生碰撞時,由于受力垂直于車廂后擋板表面,碰撞后在車廂后擋板表面很難出現(xiàn)明顯痕跡,再加上風吹雨淋,很易導致痕跡的滅失。所以,雖然在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后側表面未見明顯異常痕跡,但并不能排除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車廂后擋板后側表面與人體發(fā)生過碰撞。結合《某司法鑒定中心法醫(yī)學尸體檢驗鑒定書》:朱某因交通事故致腦疝形成,雙側額葉及右側顳葉腦挫傷,蛛網膜下腔出血,雙側側腦室積血,雙側顳枕頂部硬膜下血腫,枕骨骨折,左側顳枕頂部硬膜下血腫。朱某的傷痕特征符合頭部與堅硬平面狀客體碰撞形成,所以朱某頭部的傷痕符合與由南向北行駛的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打開后的車廂后擋板碰撞、摔跌形成。
綜上分析:皖LXXXXX號重型自卸貨車由南向北行駛過程中,其打開后的車廂后擋板與行人朱某發(fā)生過接觸。
在本案中,在視頻盲區(qū)無法看到事發(fā)經過,無直接目擊證人且事后報案的情況下,對于肇事者逃逸或矢口否認的道路交通事故,通過所涉人員的人身損傷、車輛痕跡和法醫(yī)生物證據(jù)的全面檢驗,從事故發(fā)生時,人、車之間的碰撞形態(tài)、成傷方向,可以分析人員的致傷方式和致傷物。最終確定涉及的車輛和人員。為案件調查、起訴、審判和定罪提供必要的關鍵證據(jù)。
3 如何更好的利用痕跡物證
首先,培養(yǎng)一批痕跡勘查、物證鑒定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在工作中優(yōu)化組合,細致分工。以形成強大的戰(zhàn)斗力。對現(xiàn)場勘查要及時細致,做好對現(xiàn)場的保護和勘查工作。用客觀全面的態(tài)度去收集事故現(xiàn)場的一切證據(jù),做到不片面、不遺漏。其次,加強崗位培訓,強化證據(jù)意識,提高業(yè)務水平。注意痕跡物證與其他證據(jù)的關聯(lián)性。利用痕跡物證反映的客觀事實,與現(xiàn)場勘驗情況及言詞證據(jù)科學、客觀的串聯(lián)起來,充分發(fā)揮其證據(jù)效力,使各種證據(jù)相互印證,從而形成完整的證據(jù)鏈。最終為事故處理、認定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jù)。
綜上所述:痕跡物證在交通事故的處理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祖國日益發(fā)展的今天,單純的調查取證已不能滿足相關部門對事故真相的認定,必須通過更全面的技術手段來確保真實無誤的還原事故真相,為辦案機關偵破疑難案件起到一定的作用,從而有效的幫助公安偵查機關解決道路交通事故中的疑難案件,為社會穩(wěn)定和百姓安居樂業(yè)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GA/T 41-2019,道路交通事故現(xiàn)場痕跡物證勘查[S].2019.
[2]GA/T 50-2019,道路交通事故現(xiàn)場現(xiàn)場勘查照相[S].2019.
[3]GA/T 1087-2013,道路交通事故痕跡鑒定[S].2019.
[4]SF/T 0072-2020,道路交通事故痕跡物證鑒定通用規(guī)范[S].2020.
[5]朱鵬.整體分離痕跡鑒定在道路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中的應用[J].法制博覽 .2018.12 月(上).
[6]李麗莉.《道路交通事故車體痕跡鑒定》.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