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雨
(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珠海 510300)
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并對勞動教育進行了科學部署,認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明確指出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為各類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思路。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歷史中用鮮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愛國、民主、團結、平等、友善、奮進、頑強的集中體現(xiàn),是非常值得當代大學生深思和學習的。在高校開展紅色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品質,這是當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有效途徑。
紅色教育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是運用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素養(yǎng);另一方面是教師運用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紅色教育開展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使其樹立理想信念,增強意志品質[1]。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了如“軍民團結、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不怕艱難險惡”的長征精神、“改變作風、提高素質”的延安精神等,還有革命遺址、博物館、英雄故居等,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都可以作為紅色教育的資源。
勞動教育是為增強學生勞動技能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使其熱愛勞動,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在教育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日常生活勞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磨煉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意義重大。
紅色教育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貫穿了黨的百年歷史,其中形成眾多精神財富,如“井岡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融入高校勞動教育中,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yǎng),讓當代大學生懂得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深入了解紅色精神,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引導大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2]。同時,在教育過程中,也可以增強大學生對黨的認同感,使其自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不斷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
勞動教育過程中,利用豐富的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的形成,引導學生養(yǎng)成好的習慣。同時,學生接受勞動教育能夠從中獲得理論學習難以獲得的體驗,比如:勤勞勇敢、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等精神,這些都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內涵,值得每一名學生學習,也是每一名學生應該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我們知道,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的良好品質關乎國家的發(fā)展與進步。
中國共產(chǎn)黨艱苦奮斗、自我奉獻的精神品質是值得每一名大學生學習的,所以將紅色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意義重大,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體會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真正意義所在。在經(jīng)濟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大學生們都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吃住行非常便利,但是這些都是依靠先輩們的奮斗和鮮血換來的。大學生們正在享受著先輩們換來的成果,理應不斷努力,要經(jīng)得起風雨的洗禮,追求更好的生活,更要具備頑強的拼搏精神,敢于承擔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以紅色精神作為案例,如“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等,能夠磨煉學生的意志,幫助學生鍛煉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艱苦奮斗的品質。
首先,高校應該加強紅色教育理論傳授,從高校發(fā)展歷史入手,很多高校都是經(jīng)歷了幾十年甚至百年歷史,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得越來越好,正是在強大的紅色文化與精神激勵下,作為高校學生理應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將其中的精神和文化傳承下去。同時,中華民族的崛起經(jīng)歷了重重困難,我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又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作為當代大學生必須明確,要主動去學習歷史,感悟先輩們的自強不息、無私奉獻、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質,作為紅色精神的傳承者,讓紅色文化得以傳承下去[3]。同時,應充分了解學校的發(fā)展史,傳承對學校有貢獻的優(yōu)秀人士精神,始終銘記學校的紅色文化,在實際教學期間將教育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以多種形式開展勞動教育,通過定期組織實踐活動,打造全新的、符合大學生特點的勞動教育模式,在學校與勞動生活中要發(fā)揚并傳承紅色文化。
比如:湘潭大學結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制訂了《湘潭大學新時代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積極構建勞動教育“五融五式”的模式,從課堂教學、思政教育、校園文化、實習實訓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五方面滲透勞動教育,將紅色文化、勞動教育理論以及實踐有效地結合。同時,高校在引領校園文化的同時,將紅色文化融入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建黨百年歷史,學校設置“建黨百年”的主題,由大學生集思廣益創(chuàng)作短視頻,并在過程中選取100 余個地點,進行“在線紅色打卡”,還組織了“網(wǎng)上重走長征路”的活動。學校還成立了黨史基層宣講團,組織學生到各街道、社區(qū)進行黨史宣講,深受廣大群眾好評,使黨史學習教育深入人心。通過結合紅色歷史,將紅色文化知識融入理論中,以實踐活動的方式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紅色精神的重要性,使學生鍛煉出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精神。另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融合,開展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孝老敬親、愛心助學、感恩支教等,在校園中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得我國優(yōu)秀文化得到弘揚并傳承。
高校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將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勞動教育中,比如:在學校的宣傳欄、校園網(wǎng)站等增加革命事跡,還可以組織紅色文化演講比賽,到博物館、革命遺跡、英雄故居等參觀并寫下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英雄先輩們,師生共同努力打造具有濃厚紅色氛圍的校園,讓學生對紅色教育有深入了解,使紅色文化和精神延續(xù)并得到弘揚。
比如: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為了使紅色基因更好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激勵當代大學生感知勞動,專門組織了“一堂行走的紅色文化和勞動體驗主題教育課”,來到洛川會議舊址,讓師生感受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同時也從展覽館內陳列著功能各異的農(nóng)具、非遺剪紙、真實模擬的場景再現(xiàn)等,見證人民辛苦奮斗和勞動致富的歷史。同時,師生進入洛川蘋果試驗示范站,幫助農(nóng)戶采摘蘋果,進入到田間地頭,邊學習邊勞動,不僅品嘗新鮮美味的蘋果,而且幸福感和專業(yè)自豪感也得到了提升,積極利用實踐活動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勞動、感知勞動。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勞動教育,對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具有積極作用,學校可采取紅色文化理論知識和勞動教育知識考核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進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有助于增強勞動教育效果。首先要加強理論考核,了解學生對紅色教育和勞動教育的認知程度,檢驗學生理論的掌握情況,然后再進行實踐和學習態(tài)度的考核。
比如學校可對學生勞動能力進行考核,給予學生在紅色基地開展學習和進駐企業(yè)鍛煉的機會,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及其勞動能力進行評價,考查學生勞動效果與質量[4]。同時,學校在傳授勞動教育理論知識期間,應結合國家對新時代學習勞動教育理論的要求,積極開展各類紅色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勞動教育中弘揚紅色文化,使學校內的勞動教育效果變得越來越好。學習態(tài)度也很重要,紅色文化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是為了磨煉學生意志,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和甘于奉獻的道德品質,客觀的評價和反饋可以為教師改進勞動教育方式提供參考,也能反映出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再如學校也可組織學生進行實訓課,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活動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通過提供多樣化方式,如構建對學生勞動教育考核機制的方式來培養(yǎng)人才。
創(chuàng)新教育途徑,促進勞動教育與紅色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高校紅色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水平。因此,高校須不斷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的模式,加快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步伐。具體來講,高校需要以開展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活動的方式,提升學生參與勞動教育與紅色教育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豐富校園紅色文化與勞動文化的內涵,實現(xiàn)將紅色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的育人目標。
比如在開展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高校可以井岡山紅色文化體驗模式為基礎,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以講述井岡山歷史與組織開展紅色活動的方式,提高思政課程的教育性與體驗性。如組織開展追隨紅軍長征步伐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切身體會革命者的艱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井岡山精神,堅定自身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信念。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學習紅色理念的同時參與勞動教育,通過參與勞動實踐活動、重走長征路的方式,鞏固自身對勞動理念的認知。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將井岡山紅色理念教育模式作為教育案例,并將其與實地勘察、游覽紅色文化區(qū)域、探望抗戰(zhàn)英雄等方式結合起來。優(yōu)化其他紅色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并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紅色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實踐活動,深入體會紅色文化的魅力。
高校紅色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是有效的育人方式,應該加強學生對紅色文化與勞動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勞動教育中弘揚紅色文化并建立學生勞動教育考核機制,加強考核,調整教育方式,通過科學的勞動教育模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和勞動素養(yǎng),使學生自覺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和精神,不斷奮斗,并努力成為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