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玉雙
【摘 要】成長型思維觀念認為,學生的智力具有可塑造、可增長和可調(diào)控的特性。基于這種理念,成長型思維課堂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范式,即預學—研學—互學—展學—延學—評學,力求用發(fā)展的眼光,因材施教,將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可視化、靈活化、豐富化,讓思維在課堂中生長。
【關鍵詞】思維可視化 思維生長 高效 趣味
一、成長型思維課堂教學范式
成長型思維教學范式由“預學—研學—互學—展學—延學—評學”六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相互串聯(lián),相輔相成,由淺入深、由扶到放,在充分關注學生的基礎上深入解讀課堂,并且以“思維提升”為核心,關注學生思維、審美、創(chuàng)造等各方面潛能的塑造和生長,讓學生在課堂上涌動主動求知的活力。
二、教學相長,多元策略——成長型思維課堂教學范式策略解讀
(一)成長型思維“預學案”,精準聚焦“預學”
1.教師依托“預學案”,精準定位
教師課前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的重難點設計每一節(jié)新授課的成長型思維預學案,預學案的呈現(xiàn)形式有文本、視聽結(jié)合的微課內(nèi)容,完成方式有看的、聽的、做的。
2.學生借力“預學案”,有法可依
學生課前借助“預學案”充分進行高效的前置性學習。在“預學案”中會以趣味知識題、表格題、連線題等形式多樣的方式提示學生進行課文內(nèi)容的多維梳理和有機整合,并會以“學習小貼士”的形式提示學生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預習,為學生的自學提供腳手架,提高自學的效率和品質(zhì)。
(二)成長型思維“趣味密碼”,精細解讀“研學”
成長型思維教學范式中的研學部分是課堂由淺入深、由扶到放的關鍵一步,因此在課堂的研學階段,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進一步融入課堂。具體操作形式如下:
第一,教師為研究某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圍繞知識點進行閱讀。
第二,學生閱讀書中某個章節(jié)或某篇文章時,按照成長型思維密碼系統(tǒng)的編碼在書中空白處標注記號。
第三,成長型思維密碼系統(tǒng):
* ——表示我已經(jīng)明白了;
?——表示此處我有疑問;
!——表示這兒很有趣;
△——表示我要牢牢記住。
第四,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編碼在全班交流、展示。
1.教師借助“趣味密碼”,精細指導
在具體學習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地深入文本,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完成對文本內(nèi)容的解構(gòu)與建構(gòu),并且在整個過程中用“欣賞、發(fā)展”的形式評價學生,幫助學生戰(zhàn)勝對文本理解的畏難情緒,激發(fā)學生主動走進文本的學習能動性。
2.學生交流“趣味密碼”,助推“小宇宙”能力進階
成長型思維教學范式中的研學部分是學生真正踏入課堂的第一個階段。在此階段,如何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又如何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高效研讀文本,是教師在每節(jié)課伊始都會思考的問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借助成長型思維密碼系統(tǒng)進行有選擇、有思考、有目的的批注后,在課堂上解決學習中的“主線問題”時,小組成員可以共同出謀劃策,用這種活動的形式攻克教學重點和難點,點燃學生的思維“小宇宙”。具體操作如下:
(1)教師按照“同組異質(zhì),異組同質(zhì)”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等將學生合理分組。學生針對教師或同伴提出的某一個待解決的問題進行研討。
(2)學生在小組中交流答案,大家合作完成該問題的思維導圖。
(3)根據(jù)完成的思維導圖進行匯報練習,每人練說一次,組員推選說得最好的一人參加班級匯報。
(4)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進行點燃“小宇宙”的匯報。
(5)教師組織全班學生總結(jié)提煉答案,并進行最終展示。
(三)成長型思維“互動課堂”,精妙落實“互學”
1.教師巧借“知識傳真機”,精妙引導
語文知識學習最終的落腳點是實踐,說話、寫話也是語文知識的全面體現(xiàn)。在課堂上,教師開展“知識傳真機”的活動,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講解課堂上的內(nèi)容,學生在練習向他人講解問題時,不但鞏固了知識,還提升了能力。具體操作如下:
(1)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并對各小組進行編號。
(2)教師讓大家解決一個問題,回答一些問題,討論一個問題或事件,或者完成一個學習項目。
(3)將完成的問題、事件或?qū)W習項目的答案進行梳理總結(jié)。
(4)教師指定小組按編號順序開展“知識傳真機”活動。一號學生說給二號學生聽,三號學生說給四號學生聽,以此類推,也可以改變順序進行鞏固。
(5)教師最后可以組織全班學生檢測——“傳真”是否成功,在抽樣檢測的過程中,對每一個小組的“傳真”結(jié)果進行評定。
2.生生互動,“小先生來授課”精彩演繹
成長型思維理念中“生生互學”的觀點是致力于讓學生和學生對話。組際交流時,教師走近學生,掌握學生真實學情,了解學生差異,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靈活開展互學。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種梳理方式,讓學生上臺展示,并采用“成長型思維課堂教學策略——小先生授課”的形式互測互評。具體操作如下:
(1)指導學生將文本的某一處內(nèi)容或者某一個知識點分成幾個小部分進行簡要的分析。
(2)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并能向他人解釋清楚某一個知識點。
(3)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將知識點寫清楚,并以“知識卡”的形式呈現(xiàn)給其他學生。
(4)當所有學生完成“知識卡”后,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并用圈畫的方式將錯誤信息刪去。
(5)各小組推選一名“小先生”在班級為大家講授知識點,最后全體學生以“人人都是小先生”的形式教授同桌。
(四)成長型思維“挑戰(zhàn)激勵”,精彩凸顯“展學”
在成長型思維課堂中的“展學”是建立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之上的,成長型思維課堂重視小組合作,并且遵循“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分組方式。
1.教師“挑戰(zhàn)激勵”,精心設計作業(yè)
在提倡減負增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想辦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具體操作如下:
(1)教師針對教學內(nèi)容事先精心設計好練習(可以是補充習題中的題目,可以是課外收集的題目,低年級也可以是識字或?qū)懽郑?/p>
(2)學生當堂完成課堂練習。
(3)教師關注學生作業(yè),展示作業(yè)。
真實的課堂中,在學生交流時,教師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回答,并且鼓勵每個小組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其思維都有所生長。
2.學生多元展示,學用遷移
(1)思維置換,我是“文中人”。
在閱讀文本初始階段,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讀者意識”,讓學生明確為什么寫、寫什么、寫給誰看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并且?guī)е@種意識貫穿整個習作的過程,在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思維置換”。
此教學策略聚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角色置換,深入課文演繹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體會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具體操作如下:
①指導學習小組對文章故事或者片段進行角色演繹。
②指導學生把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表演出來。如果表演得不如意,可以在簡單分析后再表演。
③引導學生針對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方面進行提問。如: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動作?
(2)思維架構(gòu),我是“演說家”。
言語的表達往往能真實反饋學生的思維。通過“演說”,能夠提高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以及信息處理的能力。具體操作如下:
①復述:推選組員向全班展示小組討論結(jié)果。
②評價:其他小組成員對展示小組的觀點進行判斷和評價。
③補充:記錄員對論證后有價值的觀點進行記錄。
④融合:小組內(nèi)對有價值的觀點進行融合。
⑤復述:小組成員對新的討論結(jié)果進行復述。
(3)思維可視,我是“板演家”。
“思維導圖”使學生的思維可視化,所學知識結(jié)構(gòu)化,既是一種展示的形式,也是一種梳理、記憶知識的方法。
具體操作:小組成員合作繪制思維導圖,并在“每日一得”布告欄上進行展示。
(五)成長型思維“錘煉延伸”,精練拓展“延學”
延學環(huán)節(jié)是成長型思維課堂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在延學部分中,教師指導學生完善整節(jié)課的學習導圖,并通過呈現(xiàn)拓展性學習資料、精心設計的挑戰(zhàn)性問題等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延學提升。
1.教師指導“課后反思”,構(gòu)建思維立體性
教師在使用這種教學策略時,需要在授課的過程中設置幾個固定的停頓點,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教師剛剛講過的內(nèi)容做一個回顧,并對此做出反應。具體操作如下:
(1)一節(jié)課中確定幾個合理的、適合學生進行反思的停頓點,停頓點以10分鐘左右為原則。
(2)開始上課之前,教師要告訴學生在本節(jié)中有幾個停頓點,學生需要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反思并寫出一個簡短的回答。
(3)在規(guī)定的停頓點停頓時,給學生提供一個句子的開頭并給予其充足的時間去寫出一個簡短的回答,之后繼續(xù)講課。
(4)學生可以寫下課中的反思,并在停頓點與大家分享課堂反思。
(5)課堂結(jié)束后,將學生的課堂反思收集起來并進行分析。這些反思可能會暴露出學生的疑點或難點,為第二天的授課提供指導。
2.學生主動探索,錘煉思維延伸性
(1)舉一反三,思維拓展。
通過練習的形式對課堂學習內(nèi)容“舉一反三”,體現(xiàn)了學習方法的遷移。背誦積累與課文相關的詞句,使課外的學習更具針對性。
具體操作:完成“延學單”中的練習、閱讀與積累任務。
(2)鉆堅研微,思維探索。
知識的習得是一個自我探索與內(nèi)化的過程。每個學生的興趣都是不同的,通過自主閱讀與探索,學生能夠?qū)λ鶎W知識獲得更加獨特、深入、全面的了解。
具體操作: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書籍,查閱相關資料。
(3)知行合一,思維應用。
用活動的形式加強課內(nèi)外知識之間的連接,加深對課內(nèi)外知識的記憶,以及增強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具體操作:參與主題活動,例如“課本劇”“故事創(chuàng)作大賽”“讀書交流會”“智慧大賣場”“導圖繪制大賽”“辯論會”等。
(六)成長型思維“多維評價”,精確融合“評學”
成長型思維課堂致力于讓學生在課堂中敢于挑戰(zhàn)、樂于挑戰(zhàn)、在挑戰(zhàn)中成長。因此,成長型思維課堂十分重視評價,致力于運用多元評價方式,用積極的語言來引導學生,使得學生對自己漸漸充滿信心。成長型思維課堂更為注重在評價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成長型思維課堂評價語突破了評價由“教師—學生”的單向互動評價,提倡并鼓勵“學生—學生”的雙向互動評價。
總之,成長型思維課堂評價語立足學生,運用精妙的評價語帶給學生啟迪,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多層次、多形式、多維度地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和思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