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問會啟發(fā)學生對一些問題“多想一想”,以及思考可以沿著怎樣的路徑進行。很多時候,學生的回答可能并不在教師預設的范圍之內,教師若能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順勢追問,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會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氛圍更真實,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更理想的課堂狀態(tài),應該是學生自己主動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然后激起更多學生的追問和探究興趣,共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更多。
關鍵詞:初中語文;追問;文本解讀
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問答是常態(tài)。但是,有一種“常態(tài)”令人不安,那就是: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常常點一點頭,說一句 “很好”,就不做他言了?!昂芎谩薄迷谀睦??這個“很好”的回答中,是不是還有能夠激起學生思考的更多有價值的東西?我總覺得,師生不能只是滿足于“完成了”問答,特別是教師,還需要多想一想。如果能借助追問,引導學生往前走一走,可能一節(jié)課就被盤活了;更重要的是,追問會啟發(fā)學生對一些問題“多想一想”,以及思考可以沿著怎樣的路徑進行。課堂上適時的追問就像一道光芒,能驅散沉悶,映射出無數精彩的風景。
學習杜甫的《春望》,我引導學生從標題入手,討論了幾個問題:“從標題看,這首詩主要在寫什么?”“說起‘春天’這個季節(jié),你們會想到怎樣的景象?” 之后,我追問道:“我很想知道,你們了解的長安城,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長安城,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對于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因為他們有的讀過相關書籍,有的看過電影或電視劇,或多或少都能說出一些自己的“長安印象”。能夠讓學生調動已有經驗的討論,往往會很熱烈。有人說,從小說《長安十二時辰》里得知,那時候的長安城里有好多人,不但有中國人,還有外國人。有人說,看過電影《妖貓傳》后發(fā)現,長安城里有美麗的建筑、寬闊的街道、鱗次櫛比的店鋪、各國的商品,還有很多慶祝節(jié)日的活動,比如花車游行。還有人說,很多外國人在這里做生意或定居,甚至做官,跟中國人成為很好的朋友。李白的一首詩《哭晁衡》就是詩人以為自己的日本朋友阿倍仲麻呂沉船而死,在悲痛之中所寫。里面有兩句詩很美也很令人傷心:“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p>
我繼續(xù)問:“現在再來看,在杜甫的筆下,安史之亂之后的春天,長安又變成了什么樣子?”
學生的表情不再那么興奮,甚至有些凝重。我看得出,他們已經自覺地將戰(zhàn)前與戰(zhàn)后的長安進行比較,而這種比較,讓后者更加觸目驚心。他們說,“國破山河在”這句話,讓人想到“山河破碎風飄絮”,即使山河還在,也是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他們說,“城春草木深”這句話,讓人想到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偌大的長安城里十室九空,只剩亂草樹木瘋長。
我趁機又追問了一句:“草木瘋長,狐兔亂竄,人去哪兒了?”
學生的臉色更加嚴肅。他們有的說,可能很多人都被亂軍殺死了;還有的說,幸運的人是逃走了吧。我繼續(xù)問:“逃出城,就安全了嗎?”他們想了一會兒,搖頭不語。我知道,對于那些戰(zhàn)亂中普通人的慘狀的想象,他們不忍多說。
我又問:如果在“烽火連三月”這一句后面再補一句話,你們會補什么?是“涌現出一大批戰(zhàn)斗英雄”嗎?最后,得到贊同最多的答案是這樣的:“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顛沛流離?!?/p>
在這節(jié)課上,一系列的追問,促使學生調動起自己的生活以及閱讀經驗,既還原了戰(zhàn)前長安城的繁華美麗,也還原了詩人所“望”之處十室九空、滿眼荒涼的慘狀。兩相比較,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了詩人身處其中的沉痛,更對戰(zhàn)爭的殘酷感同身受——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戰(zhàn)爭就意味著“城春草木深”,意味著“家書抵萬金”,意味著“白頭搔更短”,也許,還意味著“妻子像禽獸,行止依林阻”。我相信,從語言文字入手,抽絲剝繭地層層追問,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關注到人類處境這樣的大問題,對于學生建立“普通人”的視角,培養(yǎng)家國情懷,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很多時候,學生的回答可能并不在教師預設的范圍之內,教師若能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順勢追問,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會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氛圍更真實,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一次讀陸游的詩《游山西村》,我讓學生先看旁邊的配圖,問他們看到了什么。一個學生說:“我看到了很多樹?!蔽覇枺骸笆鞘裁礃幼拥臉洌俊币粋€學生說:“落光了葉子的樹。”另一個學生說:“我也看到了樹,是還沒有長出新葉的樹?!眱蓚€學生的說法聽上去差不多,其他學生也并未在意。但是,我發(fā)現,他們強調的側重點不同。于是,我便繼續(xù)問,這兩種說法哪種更貼合詩意。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他們再次仔細閱讀詩歌以及注釋,并進行了討論,認為“沒有長出新葉的樹”的說法更好些,因為這首詩中有一句“簫鼓追隨春社近”。對于“春社”,文下注釋里說,這是立春之后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儀式。由此推斷,“春天還沒有長出新葉的樹”的說法更合理。上述問答,可以說是一種情境。如果我沒有抓住兩個學生表達的細微差別繼續(xù)追問,可能就不會有學生再次細讀文本和注釋。而關于“春社”的理解,他們也只是滿足于機械記憶。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語言的敏感性,就是在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中,在這樣真實的情境中,點點滴滴地培養(yǎng)出來的。
在課堂上,聰明的教師可能經常在想:學生此時在想什么?他們馬上要做些什么?我該做些什么?教師能否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作出及時和適當的反應,決定了這節(jié)課上師生對話能否深入下去,對作品進行更深一層的解讀。
教學《迢迢牽牛星》,我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大意”。從學生的表述中,我發(fā)現一個意外的現象,對于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很多學生幾乎都是這樣說的:
那遙遠的牽牛星,那皎潔明亮的織女星。
然而,原文是“皎皎河漢女”,而不是“皎皎織女星”。我知道,一些學生只是關注了原文而沒有注意文下注釋。經我提醒,學生發(fā)現,文下注釋中對“河漢”解釋為“銀河”。我說:“那么,問題就來了。結合注釋,如果按照字面理解,這句話就該解釋成‘那皎潔的銀河女啊’才對?!睂W生都笑了,大概是覺得我的說法聽上去太荒謬了。我追問:“那么,我們該拿這個‘河漢’怎么辦呢?”
這個問題讓他們很有興趣。有的說,可以這樣表達:在銀河邊的織女星。我問:“意思是織女離河近,牛郎離河遠?”他們想了一下,搖頭。也有的說:“如果說‘牽牛星和織女星之間隔著一條銀河’怎么樣?”大家紛紛表示同意。之后,我又問:“牛郎星和織女星隔著一條銀河,這是事實,如果詩人只是敘述這個事實,感覺就像在寫科研報告,就不是作詩了。假如需要加一句話‘這兩顆星讓我想到……’你們怎么接?”學生說:“想到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立刻有學生補充:“想到牛郎織女那悲傷的愛情故事?!边€有學生直接替詩人發(fā)感慨:“因為他們的故事,我也想到自己思念的人,見不到她,好悲傷啊?!?/p>
這節(jié)課到最后,有學生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這首詩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寫的。學生開始爭論,有人覺得這是男性的視角,因為詩里寫的織女柔美勤勞,對自己的愛人那么思念,那么深情,是理想的妻子或者女朋友。有人說這首詩是女性的視角,因為詩歌將女性的心理寫得很細膩,如果不是女性,很難體會。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讓我很意外,但是,直覺告訴我,這很有意思。我建議他們找一點證據,寫一寫自己的觀點,下周上課來一場辯論,看誰能說得有理有據。后面的一節(jié)課,我真的調整了教學計劃,將復習課變成了辯論課。盡管最終誰也無法說服誰,但是,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的表達熱情值得珍視。
也許,更理想的課堂狀態(tài),應該是學生自己主動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然后激起更多學生的追問和探究興趣,共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更多。這就好比是師生一起鋪設臺階,互相引領著一步一步往上走,然后,共同欣賞美麗的風景。對此,我經常滿懷期待。
(殷會荻,上海市民辦立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