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萍
基于思辨表達的時評寫作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還能提高學生母語表達的質感。當前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提出的讓學生“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習作者評說國內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1],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理性思考,恰當判斷,以提高思維深度和邏輯合理性。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讀寫能力不佳,體現(xiàn)在評論淺表化、思維碎片化、表達情緒化三個方面。基于此,本文圍繞時評寫作任務設計理念、教學實施和實踐反思等展開討論。
依據(jù)課標理念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是時評寫作任務設計的根本。時評寫作所需的思維能力是對事物做出深刻反思與評論,并以口語或書面“表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二者共同構成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據(jù)此,該任務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寫作問題本質上是思維問題,時評寫作學習任務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提升思維品質,發(fā)展思辨能力。思維品質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對高中生尤為重要。沒有良好的思維習慣,就不可能有好的語言表達。教師如果忽視了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只是在文章技法上條分縷析,就有可能培養(yǎng)出一批在文章遣詞造句上盡顯雕蟲小技而缺乏價值思考的人。思維品質以思辨為基準,主要包括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其中“深刻性”強調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敏捷性”重在發(fā)現(xiàn)聚焦新近熱點問題,“靈活性”著力于多角度思考事實原因與對策,“批判性”是指學生通過質疑對事件進行批判性思考,“獨創(chuàng)性”則在于鼓勵學生在評論時獨立思考,求同存異,另辟蹊徑。
理性表達主要體現(xiàn)為有邏輯、有條理地表達觀點,其中包括在認知技能、認知標準規(guī)定下的有針對性地表達,并要求在表達中體現(xiàn)出風度和禮貌。時評寫作學習任務設計要在關注任務活動的思維含量的同時,指向理性表達,注重培養(yǎng)學生能夠“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的能力?!袄怼笔钦_之理、公正之理,“據(jù)”是真實之據(jù)、可信之據(jù)。理性的評論首先要能意識到“理性”的局限:當觀點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被表達,則更容易出現(xiàn)邏輯的漏洞。真正的理性表達具有“情感特質”,只有審慎判斷,合情合理表達,具備說理風度,評論在邏輯上才會更有包容力和說服力。
學生主體的學習參與程度決定了學習質量高低。時評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我們賦予時評學習任務以一定的真實性時,不應只注重創(chuàng)設課堂氛圍層面的教學情境,也應重點設計具有參與認知和在場意識的任務情境。我們只有讓學生置身于“時事評論”寫作場景,以“參與者”的身份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純粹的任務完成者,才能激發(fā)其“在場意識”,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激發(fā)出強烈的表達欲望。因此,時評學習任務活動的設計應貼近生活,選擇契合學生生活的主題,利用各種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把習慣的訓練題目和形式的課堂情境轉化為積極的語文寫作實踐活動,在思維上把學生調整到最具表達欲的寫作狀態(tài)。
基于思辨表達的時評寫作重在促進學生思維方法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因此,任務教學實施也應圍繞這兩部分展開,強調學習情境和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和學習方法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層次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能力,以及將碎片化的表達整合、歸納,寫作具有邏輯的評論文的能力。
還原特定情境,即把學生置于“時事評論”寫作給定的場景,且整個評論的過程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主體“我”的主觀參與和背景經驗的加入,并從中提取寫作元素。如何還原特定的情境?基本的做法就是更換學習背景或活動形式、增加交際對象、聯(lián)系當下的生活熱點和學生生活,比如,拋出有價值的話題,組織同學利用圖書館報刊資源和新媒體資源自主查閱和發(fā)現(xiàn)事實與問題,并辨別網上既有的評論,發(fā)現(xiàn)輿論焦點,進而找到自己的話題方位。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利用公眾號平臺的“跟帖”活動形式,在正式寫作前組織學生開展自由新聞微評。當然,特定情境的還原不一定要依靠形形色色的任務驅動,準確而有效的課堂問題設置也能讓學生帶入自身的經驗,產生對問題的真實想法,再將想法落實到寫作表達中。以趙淵博老師的時評寫作教學為例,當學生說“使用暴力的時機是有人破壞公共秩序的時候”,老師在此處反問學生:“如果你在學校吐痰,并且出言不遜,我是否可以沖上去就一腳?”[2]這個簡單的提問其實就已經創(chuàng)設下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由于涉及學生切身利益,接近學生的認知范圍,所以學生有話可說,也更能對新聞展開針對性的評論。
議論性文章的結構和說理思路是在論證過程中形成的,而論證過程又是為思想觀點服務的,只有從因事陳辭出發(fā),才能走上陳辭相稱的坦途。[3]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加直觀且清晰地梳理論證過程,使得論證思路更加嚴密,思辨表達更加有序。評論構思要遵守“觀點形成”的規(guī)律,我們如何利用思維導圖驅動學生更好地在多維度的思考中評論說理?下面以一則時評類寫作材料展開說明。
2023 年2 月,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開發(fā)的一款聊天機器人ChatGPT 橫空出世,它會聊天,回答各種問題,還能寫作業(yè)、寫小說、寫論文、寫代碼等等。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疑惑,既然機器什么都會,我們還需要學習嗎?有人說,需要調整我們學習的內容,轉變學習的方式。也有人說,形勢逼人,我們應該更努力地學習,以保證人類安全,維護自身的尊嚴……
繪制思維導圖的第一步是區(qū)分材料中的事實與看法,圍繞“人工智能和學習”提煉核心觀點;其次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礎上由結論向上追溯理由,追溯的過程即是運用邏輯細化論證的過程。我們結合“圖爾敏論證模型”(見圖1)可以幫助梳理學生的評論思維邏輯,從而讓評論說理更具說服力。
圖1 圖爾敏論證模型
例如,“人工智能的迅速發(fā)展需要人類持續(xù)性地學習”的主張論證支持理由為:科技的突飛猛進并不是停止學習的理由,人類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需要人類的指導,AI 對接技術員等新職業(yè)的誕生需要更有深度的學習等。接著,我們在理由確定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事實依據(jù),考慮“限定”條件及“除非”因素(對已知反例的考慮進行補充性說明)——在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的時代,簡單的知識學習可由機器取代。人工智能的先鋒革命已然到達,直面時代課題,運用思維導圖展開可視化的分析,可以讓評論思維更加嚴密而深刻。
評論表達的實用文體,需要簡單和清晰的語言。當然,如果能在簡單和清晰的語言之外,讓語言變得更加生動而直觀、精彩而有趣,那就更好了。作家斯蒂芬·金在《寫作這回事》中曾說:“寫作真正最糟糕的做法之一就是粉飾詞匯?!盵4]明明可以用簡單、清楚的語言表達觀點,為追求所謂的文筆,許多同學的議論表達化簡為繁,在沒有深厚文學素養(yǎng)的情況下刻意去體現(xiàn)高級感,這使得其表達的內容會顯得支離破碎或空洞無物。然而,作為寫作完成者的學生很少能夠意識到該問題。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說”的形式閱讀自己的文章,將自己的觀點和旁人去對話、交流,讓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在,并在表達的過程中完善評論語言的合理性和邏輯性。
“說理是攤開的手掌,而不是攥緊的拳頭”,“時評演說”正是通過“開口說”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參與事實研討,優(yōu)化時評寫作,學會有層次、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在觀點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兼容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語言表達,培養(yǎng)說理的風度。例如,某學生在“人工智能和學習”的時評演說文稿中有這樣一句語言表達:“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蒼穹中華浮舟滄海,選擇合為時而作”。該句欲用古詩詞增添文采,但因為化用不當而無法表達清楚,不如改換成“依時而行,直面科技迅猛發(fā)展帶來的危機和挑戰(zhàn)”。值得注意的是,演講評論的語言表達和文本寫作的書面表達的要求有所出入,后者對語言的錘煉要更加嚴謹。
時評寫作正處于從“多讀、多寫”的暗中摸索走向多維活動設計的探索與明晰的關鍵期,是提高高中生思辨表達素養(yǎng)的重要教學活動。為提高時評寫作學習任務的效用,教師在時評寫作學習任務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尤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新聞是學生感知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新聞時評出現(xiàn)在電視、廣播、雜志等各種載體上,學生觸手可及、觸目可及。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具備閱讀新聞、評判新聞、反思新聞的自我意識。在學生的時評習作中,不乏引用他人評論觀點或者新聞事實的情況,但其對真假新聞事實判斷不清、盲目聽從網友評論、情緒化的偏見表達等情況層見疊出。時評依時事而評,時評判斷需要有真實的新聞報道作為基礎。評論判斷的首要步驟是對新聞事實真假進行判斷,其次是對網上信息展開批判性的思考,借助他者評論拓寬自己的思維視域,最后在綜合信息觀點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價值思考。評論中尖銳的力量并不來自絕對否定或肯定的無理批評,而是腳踏實地以事實為依據(jù),識別新聞中的立場,看到新聞和附加評論中隱含的文化、偏見、觀念,從而區(qū)分價值和事實,形成的獨立價值思考與判斷。致力于任務學習落實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可以讓處于網絡世界的個體適應信息化、科技化、媒介化的社會,在海量的信息中識別出正面的、有用的觀點。教師可以充分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利用同一事件的新聞報道和微評,引導學生全面而公正地論斷是非問題,激活理性思維。
評論從說理角度看是一種“公共說理”,而說理是一種理性思維的表現(xiàn)。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之所以存在思維導圖繪制困難,評論思路交叉、重復等現(xiàn)象,是因為學生論說思維不足。時評寫作是以說理為主的文體,遵循思辨表達的規(guī)律,因此需要在任務活動中,從思維視角訓練學生的時評寫作能力,創(chuàng)設多種訓練思維的支架。時評寫作的常用思維主要有橫向思維、縱向思維、逆向思維、因果思維等。[5]橫向思維重在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縱向思維則是通過線性思維展開層層深入的剝絲抽繭,抓住事件的核心問題,此種思維支架可以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逆向思維從其反面或對立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思維支架為“逆向提問—事實理由—結論觀點”;因果思維可以從溯因(“結果—原因”)和究果(“原因—結果”)兩個角度去訓練分析新聞的能力。以逆向思維訓練支架為例,關于“人工智能和學習”的話題可以形成如下的思考過程。
逆向提問: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難道人類“不學習”真的不可以嗎?
事實理由:①知識芯片植入大腦,人類不需要對某種知識死記硬背。②芯片幫助記憶,人類可以把全部時間用在思考和創(chuàng)造上。③符合科技發(fā)展的初衷:追求美好生活,實現(xiàn)價值創(chuàng)造。
結論觀點: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下,人類的部分簡單機械的學習可以終止。
以上過程即是借助思維支架,組織學生在問題研討中找到評論的角度,然后進行寫作。新聞本身是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展現(xiàn),多維評論角度可以探索出新穎的觀點和深刻的表達,而這遠比問題答案本身更為重要。
新課程改革注重“教—學—評”的一體化,“評價即教學,評價即學習”[6]?!斑^程性”評價區(qū)別于“結果性”評價,強調對寫作者的寫作過程進行評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內容量大和課程時間緊張等原因,教師往往注重寫作的結果性評價,且常常不盡人意。如何將過程性評價嵌入議論文寫作教學中?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建構時評寫作的評價標準,“評價目標”即“學習目標”,形成評價量化表。量化表的設計應依據(jù)具體學習任務目標的確立,時評寫作的學習目標取向應重點落在評論內容的思辨立意和評論形式的言語表達層面(見表1)。
表1 時評寫作評價表
另一方面,組織學生互評,以評促改。每一位學生既是嚴謹?shù)臅r事評論家,又是敏銳的評論傾聽者。學習結果的價值判斷需要量化評價,而評價的結果也對整個學習過程具有重要的回流作用。在量化評價的基礎上,教師仍舊需要對定量分析的結果進行整體的分析評定,以有效避免定量評價中以純粹數(shù)字作為評價依據(jù)的機械化局限,實現(xiàn)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有機融合。
在社交媒介和大眾傳播語境中,善于清晰地表達觀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評論寫作是現(xiàn)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實踐證明,時評寫作教學的任務設計和實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可以有效激發(fā)其對時代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深度思考。盡管道阻且長,但只要我們能在任務落實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調整策略,改進任務設計,定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