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
摘要:從朱自清與父親的沖突的角度來解讀《背影》中蘊含的父子親情,多認為這對父子間存在一種特殊的情感,且似已成定論。但這種父子親情在本質(zhì)上其實是“尋?!钡?,并非一種獨特境遇下的極端表現(xiàn)。從背影形態(tài)的描摹、兒子眼神的探尋、重視父愛的關(guān)鍵和《背影》一文的時代震蕩四個角度,回到《背影》的文本本身,從關(guān)系共性和時代共性兩個維度,可知“背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國時期尋求民主自由的子與“父為子綱”模式下專權(quán)的父親之間的沖突,反映出的情感是人類“尋常”父子間的隔膜之愛。
關(guān)鍵詞:《背影》 朱自清 父子情 民國時期 文本細讀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不僅語言優(yōu)美,字里行間蘊含的復(fù)雜情感更值得反復(fù)琢磨。依據(jù)朱自清的真實經(jīng)歷,很多人都將此文表達的情感界定為一種不尋常的父子之情。但是當我們仔細體味文章情思,卻又覺得這些場景似曾相識,由此而泛起的心中漣漪,也并非初見。這種愛雖存有隔膜,但這種隔膜恰是很多父子間的尋常狀態(tài),其沖突的個中原委,更折射出民國時期父子關(guān)系在新舊思想融合碰撞過程中的常態(tài)。
一、品味細節(jié),揣摩尋常的背影
文章的題目本身是一種不尋常的存在。當我們說起對一個人的印象時,往往會浮現(xiàn)出這個人的面龐。但為什么朱自清心中最清晰的父親影像是背影呢?這正是我們閱讀這篇散文開頭時容易產(chǎn)生的最大疑惑。想要解決這個疑惑,首先就要來看看這個背影是怎樣的: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以傧蛲饪磿r,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從父親穿著馬褂棉袍,衣衫整齊,卻艱難攀爬月臺,我們能看到一個難堪的背影;從年輕時意氣風發(fā),被兒子仰望,到老時卻步履蹣跚,我們能看到一個頹唐的背影;從讓兒子站在原地不動,堅持自己去買橘子,我們能看到一個慈愛的背影。在這背影描摹的最后,作者又突然改變了畫面的色調(diào),他用橘子的“朱紅色”,點亮了父親背影的“灰黑色”,同時也點亮了讀者的內(nèi)心。而在整個攀爬月臺買橘子的情節(jié)中,父親越是感覺不到自己的笨拙和難堪,就越能讓我們體會到父親的真摯,這便是朱自清在情感描繪上的詩意。
讀到這里,不禁讓人潸然淚下。這不就是我們逐漸老去的父母的背影嗎?他們年輕時也都是意氣風發(fā),高大威武。當他們老去,與這個時代逐漸脫節(jié),在諸多事情上都顯現(xiàn)出了笨拙和難堪??伤麄円琅f在用自己的方式愛著我們。我們看著這樣的背影,就恰如朱自清所描繪的那樣,有“灰黑”也有“朱紅”,有痛心,也有溫暖。
二、驀然回首,探求兒子的眼神
這是一個多么溫暖,又多么感人的背影!那看到這個背影的朱自清又有怎樣的感受呢?他的感受又是否“尋?!蹦??文中那些直接描寫“我”的語句會給我們答案。
面對父親買橘子的提議,朱自清說:“我本來要去的。”這句話雖平淡,但心中對父親也有關(guān)心和體諒。而后文“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就描繪出作者內(nèi)心更大的激蕩。結(jié)合下一段“他年少出外謀生……老境如此頹唐”,再回頭品味這句話,我們似乎能與作者感同身受。凝望著一個自小仰望的高大身軀如今卻如此狼狽,作者心中該是多么的痛心和難過?!白婺杆懒恕赣H的差事也交卸了”,此時頹唐的父親去送上了大學(xué)的兒子。兒子逐漸長成,慢慢變?yōu)檫@個家的支柱,這是值得欣喜的,而與此對應(yīng)的卻是日漸衰老頹唐的父親,又是令兒子痛心的。兒子的淚水中有感動,也有愧疚,他在為自己起初的“自作聰明”而愧疚。于是,他怕別人看見,“又拭干”了。等到父親回來,“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是我第一次開始主動從行動上關(guān)懷父親,不再是一味的回避。
縱觀父子二人的情感變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二人一直都在錯位之中。對于祖母的死,兒子流淚不止,父親說“不必難過”。兒子上大學(xué)的路上,父親仍不放心,親自送去,兒子再三說不必去。托付茶房時,父親再三囑托,細致講價,兒子卻自認為聰明“笑他迂”。送行之時,父親毫無察覺地努力攀爬月臺,兒子偷偷拭淚,主動攙扶。當最后父親“消失在人群中”的時候,兒子再也找不著父親的背影,“眼淚又來了”。其中,背影的出現(xiàn)是兒子情感的轉(zhuǎn)折點。正當兒子開始直面父親的愛意的時候,父親又要離開了。“再也找不著”一句也在另一層面上說明父親離開的時候兒子一直望著,一直在尋找,這之中的不舍不言而喻。父親的離開,在朱自清本就沉甸甸的心上,又增添了幾分遺憾的分量。
面對父親那么多正面的言語和行為,兒子都沒有被感動,卻被父親笨拙的背影而感動。[1]當兒子開始凝望父親的時候,父親又消失在了來來往往的人群里。我們能夠看到,這一對父子之間的感情是錯位與隔膜的。而這種隔膜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亦是尋常的,父親總是那么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愛,而當孩子長大,發(fā)覺這笨拙的愛的時候,父親也已經(jīng)老去了。
三、書寫背影,重新直視父愛
雖然我們一再從朱自清與其父親的身上看到尋常父子的影子。但是朱自清這種只能凝望父親背影的姿態(tài)的確是特殊的。到底是什么阻礙了他正視父親的眼睛呢?事情還要從祖母的逝世說起。
因祖母逝世,回揚州奔喪。父親時任徐州榷運局長。在徐州納了幾房妾。此事被當年從寶應(yīng)帶回淮陰的淮陰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趕到徐州大鬧一場,終至上司怪罪下來,撤了父親的差。為打發(fā)徐州的姨太太,父親花了許多錢,以至虧空五百元。讓家里變賣首飾,才算補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變故而辭世。[2]
此外,朱自清父親的舊式家長作風嚴重,從經(jīng)濟到婚姻,全方位地控制兒子。甚至直接通過自己與兒子校長的私交,拿走朱自清的全部薪水,父子失和也是必然結(jié)果。了解至此,《背影》一文中“我與父親已不相見兩年余”,也解釋得通了。文中“我”第一次的眼淚,飽含的是對犯錯父親的怨恨,也是對父親包辦的不滿,更是對“父為子綱”式專權(quán)的憤怒。讀到這里,我們心中難免也有些憤懣。這樣的父親,也恰是讓常人難以接受的。
但與這第一次眼淚相對應(yīng)的,是朱自清后面的轉(zhuǎn)變。對于父親當初對自己的傷害,也有了自我寬慰之詞:“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边@時朱自清已經(jīng)能夠重新敞開心扉,體認父親深厚的愛。寫下這篇《背影》的時間,距離那次送別,已經(jīng)過去了八年。是什么觸動了朱自清,讓他發(fā)生轉(zhuǎn)變,重新審視背影,認識父親?文章的最后或許已經(jīng)給了我們一些答案。
朱自清心中父親對自己和兒子的惦記,也在他的另外一篇散文中得以印證:
近來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漸漸覺得自己的殘酷;想著孩子們受過的體罰和叱責,始終不能辯解——像撫摩著舊創(chuàng)痕那樣,我的心酸溜溜的。有一回,讀了有島武郎《與幼小者》的譯文,對那種偉大的,沉摯的態(tài)度,我竟流下淚來了。去年父親來信,問起阿九,那時阿九還在白馬湖呢;信上說,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要耽誤他才好。我為這句話哭了一場;我為什么不像父親的仁慈?我不該忘記,父親怎樣待我們來著!人性許真是二元的,我是這樣地矛盾;我的心像鐘擺似的來去。[3]
這樣的表達,與其說是對父親的原諒,毋寧說是對父親處境的體諒。時隔多年,朱自清也進入到與父親相似的境地,自己的孩子也似是經(jīng)受著自己當初經(jīng)受的痛苦。在這樣對父親的體諒之中,朱自清心里又多了一分無可奈何。
看到父親寫自己“大去之期不遠”的來信,突然醒悟到父親的背影已漸行漸遠。正像原文中那句“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這時兒子的心里不再沉溺于往日的怨恨,而是回憶起父親的溫暖和照拂。
這一對父子互相深愛卻又不敢直視,只能凝望背影。這一個背影又讓朱自清惦念了那么久。多年以后,朱自清“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一次對背影的回憶,讓他重新認識了父親,不光敢于面對父親對自己的愛,也終于敢面對自己對父親深藏已久的愛意。
四、一鳴驚人,探求時代的尋常
《背影》在1925年發(fā)表以后,在當時即引發(fā)強烈共鳴,廣受稱贊。這不只是因為文章動人的情感表達,更是因為朱自清所描繪的父子之間的隔膜之愛,是那個時代的常態(tài)。
民國時期是一個思想上新舊交替的動蕩年代。以朱自清為代表的新時期青年,內(nèi)心萌發(fā)出了自由和民主的嫩芽,他們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自主權(quán),可這與中國自古以來的觀念背道而馳。以朱自清父親為代表的父親們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沖擊。在他們眼中,世界依舊像兒時一樣,層層威壓,循規(guī)蹈矩,亦步亦趨?!耙粋€要保護傳統(tǒng)文化,維護對兒子的支配權(quán);一個要向傳統(tǒng)文化挑戰(zhàn),追求自由獨立?!盵4]這兩方勢力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的掙扎與痛苦,也只有親歷之人才能更加明白。朱自清的《背影》,給那個時代的青年們提供了一種與父輩和解的可能。雖然這種和解不那么直接,但也足以寬慰這些在親情與自由之間掙扎的內(nèi)心。
1928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guān)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親在看到《背影》的幾年后,便去世了。[5]
這個背影是父子間雖有深情卻并不默契,雖想表白卻又不善于表達或羞于表達的情之所至的必然結(jié)果??此婆既坏囊淮嗡蛣e,一個背影,其實是父子間有隔膜的愛的必然表現(xiàn)形式,更是打開作者心門的一把鑰匙。這把鑰匙也像暗夜里的一束光,給那些處于情感漩渦中的新時代青年們帶來了希望。
參考文獻:
[1]孫紹振.《背影》的美學(xué)問題[J].語文建設(shè),2010(06):41-44.
[2]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3.
[3]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0:86.
[4]呂高超.《背影》的文化意蘊解讀[J].語文建設(shè),2011(02):49-51.
[5]朱國華.朱自清寫《背影》的背景[N].人民政協(xié)報,198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