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萍萍
摘要:教師要善于將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融入美術課堂,引導學生結合地域特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独戏孔印芬徽n的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各地老房子的結構、造型、材質、功能等方面的特色,結合家鄉(xiāng)的老房子,感受其獨特的建筑韻味,學習用泥塑的方式表現(xiàn)老房子的滄桑古樸。
關鍵詞:小學美術;文化資源;《老房子》
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融入課堂,引導學生結合地域特色,開展探究性學習。本校學生來自當?shù)氐母鱾€村落,每個村落都蘊含著豐富的老房子資源。蘇少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老房子》一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各地老房子的結構、造型、材質、功能等方面的特色,結合家鄉(xiāng)的老房子,感受其獨特的建筑韻味,學習用泥塑的方式表現(xiàn)老房子的滄桑古樸。
在老房子的空間中游走,用探索的眼光追尋老房子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老房子的歷史與價值,喚起對老房子的獨特審美與熱烈情感。
一、教學流程
(一)走訪老房子
教師在課前設計了家鄉(xiāng)的老房子學習單(詳見下頁圖1),讓學生走訪村里的老房子,了解老房子的歷史、材料和造型,對比老房子與新建筑的色彩和肌理帶給人的不同感覺。課堂伊始,學生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家鄉(xiāng)老房子照片,并展開了交流。
生 (展示下頁圖2)這是1966年建的泥土結構的房子。
生(展示下頁圖3)
我通過爺爺?shù)慕榻B了解到,這個房子是保勝河口壩生產(chǎn)隊的屋子,建于1962年。
生 (展示圖4)這是江蘇省和安徽省交界處的一間小店鋪,黑瓦白墻木門木窗,我奶奶說它有70年的歷史了。
生(展示圖5)
這個房子是村子里的米倉,它是圓柱形的,下面是泥塊砌的,上面是磚塊搭的。
生(展示圖6)這是茅城村的戲臺,是木結構和磚結構加上傳統(tǒng)雕刻,是1996年建的。
……
師這些凝聚了先輩智慧的老房子,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還有很多,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去追尋,好不好?
生(異口同聲)好!
小小的調(diào)查表可以搭建起課內(nèi)與課外學習的橋梁。課前資料的搜集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表達和創(chuàng)作的素材,更能讓學生在真實空間的游覽中聚焦學習任務。學生重新認識了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文化,這樣的嘗試真正地把美術教學和實踐相結合。走訪和調(diào)查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家鄉(xiāng)老房子的了解,也勾起了家長對老房子的回憶。從學生的調(diào)查和分享中,我感受到學生對建筑的興趣被激發(fā)了出來,便順勢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引導學生討論。
(二)探究老房子的工藝
師這么多小小的瓦片鋪在屋頂肯定留下了好多縫隙,它們是怎么為老房子內(nèi)部擋雨的呢?
(教師出示屋頂大圖請學生觀察,拿出黑色卡紙做的瓦片,請學生當“小瓦匠”。學生嘗試了如圖7所示的鋪設方式,結果漏水了。)
生我爺爺就是瓦匠,我看過他怎么蓋房子,我想試試!
(學生上臺嘗試一正一反的鋪設方法,如圖8所示,倒水試驗后發(fā)現(xiàn),果然不漏水了。同學們看見他嘗試成功了,紛紛鼓掌。)
兩個與建筑相關的小游戲讓學生在搭建中了解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建筑工藝——榫卯結構和鋪瓦技術。將傳統(tǒng)文化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既豐富了學生對傳統(tǒng)工藝的了解,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了解老房子的歷史文化
師老房子已經(jīng)不能住人了,留著它有什么用呢?
生老房子藏有祖輩們建房子的方法,可以留給我們學習。
師說得對,剛剛我們嘗試的榫卯結構、鋪瓦方法都是建房子
的寶貴技術。那么老房子除了帶給我們技術知識,還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
生是回憶!有我們和親人們一起生活過的回憶。
師我非常同意!房子可以重建,但是老房子承載的歷史文化卻無法重建。我們家鄉(xiāng)就有一座充滿歷史文化的老房子,讓我們一起走進它。
(教師播放周城村的視頻,并向學生介紹
明朝萬歷年間為紀念三國名將周瑜而建的宗祠和民居。)
師我們再來看一些圖片,深入了解一下周城村老房子的特點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出示圖片,圖略)這是一座村口的牌坊,請討論牌坊的特點。
生像三個門框,中間高一些,上面的牌匾上有字,牌匾上面還有小小的屋檐。
師牌坊是一種有柱子像門形的建筑物,一般比較高大。多見于路口或要道,用來標明地名。古時候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建。
師(出示圖片,圖略)這是村中周氏宗祠的建筑物,看看屋頂有什么特點。
生祠堂屋頂?shù)慕嵌际锹N翹的。
師屋頂?shù)娘w檐為中國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建筑物的轉角處高高翹起,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動感,仿佛有一種力量將屋檐向上托舉。建筑群中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筑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周氏宗祠就是后人為紀念三國名將周瑜所建的。
師(出示圖片,圖略)再看看村中民居,它的墻壁有什么特點?
生這里的墻壁很高,有點像學校的樓梯。
師高高的馬頭墻,呈階梯狀。遠遠看過去,整個村落層層疊疊,充滿了節(jié)奏美。
老房子是增強和提升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載體。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對家鄉(xiāng)老房子背后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力量有了更為細致的體會,更明白了保護古建筑就是保護歷史文化的載體。以老房子為載體的文化資源,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搭建老房子
泥是農(nóng)村孩子最常見、最熟悉的材料,玩泥巴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所以本課的作業(yè)是用泥塑的形式搭建立體造型的老房子,并請學生將搭建的小房子組合出水鄉(xiāng)村落。教師播放錄制的泥塑小房子創(chuàng)作微視頻。觀看之后,學生也學著
搭建起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老房子(如圖9、圖10所示)。當一件件作品組合到水鄉(xiāng)的場景之中(如圖11、圖12所示),呈現(xiàn)出錯落有致的村落時,學生駐足觀賞,紛紛發(fā)出感慨。
生這個村子有樸素淡雅的美!
生用泥捏房子太好玩了,還想再捏一堵可以擋火的馬頭墻。
師老師還想帶你們看一座
世界聞名的精致老房子。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贊美它——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建筑,一種如同月宮的建筑。想看嗎?
生(齊聲)想!
師(出示圓明園的圖片)可是現(xiàn)在我們只能看到它的殘垣斷壁了。在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使其遭到大面積的破壞;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圓明園的建筑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學生看著講臺上共同搭建起的古色古香的村落,聽著關于圓明園被摧毀的歷史,露出了憤怒與痛惜的表情。)
師為什么現(xiàn)在沒人再侵略我們的家園了?
生因為祖國強大了,他們不敢了。
生因為有解放軍叔叔保護我們的家園。
師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將來你們可能要去很遠的地方讀書和生活。但無論走到哪里,都別忘記在我們身后的國和家。
本課的作業(yè)設計是讓學生用感興趣的泥塑方式合作搭建水鄉(xiāng)村落,感受白墻黑瓦間的詩意美。在學生的手里,一塊塊泥巴好像獲得了生命,泥塑的質感和立體的門窗也為作品增添了古樸的韻味。最后,教師結合圓明園的歷史,讓學生油然而生美好家園被摧毀的痛惜之情,涵養(yǎng)了家國情懷。
二、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廣泛而有針對性地利用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如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景觀、文化遺產(chǎn)和遺跡、各類傳統(tǒng)藝術等,發(fā)掘其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樹立文化自信?!保?]教師要將地方和社會文化資源融入美術課堂,結合地域特色,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從而增進文化理解,增強文化自信。
學校所在的磚墻鎮(zhèn)處處散落著老房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從身邊的老房子出發(fā),用探索的眼光追尋老房子背后的文化與生活,喚起他們對老房子的尊重與欣賞。課前調(diào)查點燃了學生對身邊老房子的關注熱情,通過實地調(diào)查,他們發(fā)現(xiàn)了磚塊堆砌間的智慧,木瓦建造里的傳奇。搜集家鄉(xiāng)建筑資源的任務讓學生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真切感受了家鄉(xiāng)建筑文化資源的豐富。調(diào)查表設計了對老房子的位置、歷史、材料和形態(tài)的調(diào)查要素,在讓學生填寫對老房子的感覺時,學生描述存在困難,這一點也正好說明教學中需要滲透老房子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幫助學生建立對老房子的熱愛之情。
據(jù)了解,很多學生的爺爺奶奶一生都在跟房子打交道,他們有的是泥瓦匠,有的是木匠,
有的是竹匠……在家長的帶領下,學生對村里老房子的歷史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本課將課內(nèi)學習和校外資源充分結合,讓學生在最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展開體驗式學習,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搭建榫卯結構積木和鋪瓦片的游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工藝產(chǎn)生了強烈的認同感。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但是,如果更進一步,我們可以邀請
有瓦匠或木匠手藝的家長,讓其將真實的瓦片或木料帶進課堂,用日常勞作的工具更直觀地給學生演示建造房子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繼而產(chǎn)生對老房子的熱愛之情和對工匠精神的崇敬之意。
學校附近的周氏宗祠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對于這樣一處兼具審美與歷史文化價值的老房子,教師通過視頻欣賞的方式讓學生增進了對其承載的歷史文化的了解。用泥塑的方式仿造它的外形特點,捏制立體老房子,比拿筆繪畫老房子的外形更符合學生的興趣。我想,如果課后能帶領學生走進這座老房子的內(nèi)部,在真實空間中走一走,看一看,談一談,一定更能激發(fā)學生保護老房子的情感。
本節(jié)課結合語文《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內(nèi)容,延伸拓展與圓明園相關的歷史知識,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加強了學生守護美好家園的使命感。這樣的延展有助于涵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