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陽
語文課程將“文化自信”作為要重點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都突出強調文化體悟和文化認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理解“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這個過程不僅僅在語文教學中,也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中。
小時候,我的老師經(jīng)常讓我們讀“我是中國人,我熱愛我的祖國”這句話。長大后,成為老師的我會帶著學生,用右手按住心口,向天空大聲地宣告:“我是中國人,我熱愛我的祖國,我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蔽幕孕诺呐囵B(yǎng)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當學生很小的時候,不用說太多,但可以告訴他:國旗升起時要立正行注目禮,國歌響起時就一同唱國歌……無論走到哪里,我總會在初遇學生的心里播下這顆文化的種子。因為我知道,長大后的他們會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懂得以國家為榮,以國家利益為重。我期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少年們對著天空許下的鏗鏘誓言,會在他們心中牢牢扎根。
我是八十年代師范生,“三筆字”(鋼筆、粉筆、毛筆)是必須考核的基本功,練習雖然辛苦,但我也因此喜歡上了寫字。我語文圈的許多朋友不光喜歡寫,還喜歡研究漢字。他們有的制作了說明中國文字起源故事的多種語言版本的動畫,有的寫出了生動有趣的《漢字圖解》,還有的設計了主題式的學習課程,幫助學生認識漢字背后的文化……與朋友們一樣,我喜歡有歷史厚重感的漢字,會從內心深處生發(fā)一種敬畏感。
為了讓靜止的文字變得鮮活,我與學生一起讀日本作家江本勝的《水知道答案》。當他們看到,“把水放在零下幾百度迅速冰凍,觀察它的冰花,待它表面融化那一瞬間,就形成‘水’這個漢字”這段文字時,禁不住連連發(fā)出驚嘆。與學生一起寫字,我還喜歡將連向先先生作曲、蘇士尉和歐榮生先生作詞的《中國字·中國人》作為背景音樂,鼓勵他們從一撇一捺中感受書法的魅力。我告訴學生,要寫好中國字,因為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一撇一捺皆脊梁。
2002 年,我還在江蘇常州工作,學校安排我負責開發(fā)二年級校本課程——諸子百家。對于我來說,頗有難度,這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嘗試與創(chuàng)新。憑著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和熱情,我大膽嘗試,并逐漸摸索出一套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之后,又開始在五年級教《大學》《中庸》,并把國學經(jīng)典與蘇教版教材結合,開展大單元主題閱讀教學。
2012年后,到了廣東深圳,我?guī)ьI一批志趣相投的年輕教師與專家學者一起,與學生同學《論語》《千字文》《笠翁對韻》《詩經(jīng)》《道德經(jīng)》,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親近經(jīng)典、在親近中熱愛經(jīng)典;開中醫(yī)課、建草藥園、讀《黃帝內經(jīng)》,讓學生在感受中醫(yī)藥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時,學會一種“不生病的生活方式”;借鑒家鄉(xiāng)龍城的“春秋淹城”文化,將諸子百家思想文化與現(xiàn)代小學教育內容結合,設計了春秋十八苑課程。
學校是培根鑄魂的場所,也是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主陣地之一。這些年,我有機會參與一些學校的校園文化設計,總會情不自禁地融入更多中國元素,使之成為展示中華優(yōu)秀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其中,有這樣一所讓我印象深刻的學校,其建筑造型前衛(wèi),遠遠看上去既像炫酷的機械手掌,又像巨型飛禽不對稱的尾翼。陽光下,這棟建筑呈現(xiàn)出的生動表情,讓我想起1.6 億年前尾羽具有明顯的不對稱特征的彩虹龍。因其所在區(qū)域的地名中也含“龍”字,所以,我提議可將“彩虹龍”作為學校的形象標識,向學生傳遞龍之精神,培育胸中有情懷、身上有正氣、眼中有光芒、肩上有擔當?shù)男↓埲恕?/p>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保持一個開放的胸襟,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賦予傳統(tǒng)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xiàn)代表達形式,在教育實踐中促成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