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宜慶
1959年9月1日,青島市魚山路五號,山東大學(青島)校牌被山東海洋學院校牌取代。這一天,山東海洋學院成立暨開學典禮在八關山新禮堂隆重舉行。從此,一位身材高大、兩鬢斑白的先生每次出入魚山路校門,總會對著山東海洋學院的校牌深情凝視。有時,他駐足在校牌前看一看,有時情不自禁地伸手撫摸一下,有時還會用衣袖愛惜地擦拭一下,眼神中流露出深沉的愛意。
這位先生就是著名海洋學家唐世鳳,中國海洋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高校首位海洋學系主任。2023年是唐世鳳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誕辰,筆者采訪了唐世鳳先生的哲嗣唐樂永、學生侍茂崇等人,以還原這位丹心報國的海洋學家的人生航程,展示其歷史功績。
矢志不渝讀書夢
1903年8月11日,唐世鳳出生于江西省泰和縣唐雅村,原名唐志豐,別號詩鳳。唐雅村有高聳的牌坊式門樓,門樓正中最上方的飛檐上雕有龍鳳等祥瑞圖案。唐氏宗祠至今猶存,上方題有“御史第”,左右藍邊白色瓷瓦上書寫著“名宦”“鄉(xiāng)賢”“人壽”“年豐”。 1936年,蔡元培還為唐世鳳泰和老宅題寫匾額“寶善堂”。
父親唐掄元,出身貧農,長年外出做伙夫或商店店員,“中年后期還鄉(xiāng)耕田,為自耕農。解放前在原籍去世”。母親胡銀蓮,帶著五個孩子在家種田,不時還要挪著小腳到二三十里外的山上砍柴賣錢,以貼補家用。即使如此,六口人還是要雜以地瓜蔓和芋頭梗充饑。唐世鳳是家中長子,下有一弟三妹。其中兩個妹妹都因病無錢醫(yī)治,先后夭折。這樣的傷心和痛苦,唐世鳳多次經歷。
直到十九歲那年,唐世鳳才進泰和縣城高級小學讀一年級。當他走進教室時,小學生們還以為他是來授課的先生。但這阻擋不了唐世鳳堅定的求學之心。
1926年7月初,唐世鳳這位“大”學生初中畢業(yè)了,再次面臨失學的困境。家中債臺高筑,借貸無門。此時,唐雅村唐氏族人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族人的幫助下,唐世鳳終于湊足了旅費和學費。他來到省會南昌,走進了南昌省立一中的大門,參加暑假的培訓班。
一天晚上,教育廳程廳長來學校講演。這次講演,給唐世鳳帶來了醍醐灌頂的感覺。他后來回憶說:“燈光生動之中,程廳長當時曾有過‘用功,把天都感動了!一句話。善于詞令的程先生,講這句話的時候,‘動字講得特別洪亮有力,委實讓我吃了一驚,這是一中引我入校的先聲?!?/p>
在南昌讀了幾個月,戰(zhàn)亂來了。中秋之夜,國民革命軍打進南昌。好景不長,孫傳芳的北洋軍又反攻倒算,在城內搶掠屠殺,市面秩序大亂。學校被迫停頓,學生紛紛逃亡。唐世鳳幾經輾轉,多次死里逃生,被服行李全丟了,才回到家鄉(xiāng)。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清黨”之風潮波及江西。唐世鳳的求學之旅因而更加跌宕,幾次中斷后,這年秋冬之交,他終于重新回到南昌的江西省立一中就讀。
在戰(zhàn)亂大時代下,唐世鳳猶如激蕩江河之中的浮萍,但這小小的浮萍自有超脫的定力、遠大的理想。他一邊學習,一邊做家庭教師,以堅韌不拔之意志實現(xiàn)了讀書的夢想。
1928年夏,二十五歲的唐世鳳籌借旅費,只身來到南京,以高中二年修業(yè)資格考取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外文系,入校后隨即轉到理學院生物系。1928年至1932年,唐世鳳在生物系求學,一批學術大師照亮了他孜孜不倦求學的雙眼。伍獻文是唐世鳳的業(yè)師,也是他的人生導師。雖然伍獻文只教了唐世鳳一年,但其帶來的學術影響是貫穿唐世鳳一生的。
1932年12月,唐世鳳大學畢業(yè)。為了償還讀大學時的欠款,他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到四百多公里外、薪水較高的安徽休寧擔任省立二中生物教員。
1932年,伍獻文在法國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在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主持動物學部的工作。伍獻文對魚類學研究情有獨鐘,急需一位得力助手協(xié)助他開展此項工作。于是,他想到了唐世鳳,遂請他來任助理研究員。
1933年7月,唐世鳳剛踏進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門,伍獻文就帶他到廈門大學,參加廈大舉辦的中華海產生物學會第三屆年會,讓他學習如何采集海產動物標本,聆聽當時一些有名望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匯報。就這樣,唐世鳳的研究領域從生物學轉向海洋學。
唐世鳳在自傳中寫道:“我進中央研究院工作是我一生職業(yè)走向學術工作的開始,伍先生是我在中央研究院服務期間的導師,給我的教育很多?!?/p>
海洋調查留功績
1934年1月,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六個單位十二人共同組成海南生物科學采集團,分海洋隊和陸地隊,以海南島周邊水域和陸域生物作為調查對象,分組調查研究。唐世鳳代表中央研究院參加并領導海洋生物調查隊工作。
1月15日,海南生物科學采集團成員從南京出發(fā),先到上海,與北平來的團員會合。1月18日,他們乘坐日本“皇后”號客輪,抵達廣州。在廣州,他們與兩廣地質調查所的成員會合,置辦登陸海南島所需的物資和藥品。從廣州出發(fā)時,考察團成員合影,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1月29日,他們乘坐輪船抵達海南島,在??诘顷憽?月2日,海南生物科學采集團開始了長達十個月的海南生物采集與科學調查工作。
從??诘搅晁剖励P一行沿著海南島東海岸,從北至南進行生物采集和科學考察。所到之處,唐世鳳在完成生物采集和科學考察的任務后,對人文、民俗、語言、教育等各方面,都留心記錄,一方面拍攝照片,保留影像資料,另一方面寫考察日記,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
唐世鳳在陵水新村港采集到海葵、海綿、海星、海參等海洋生物,并制作成標本,所獲甚豐。他把考察時拍攝的照片發(fā)表在《科學畫報》上,圖文并茂地介紹新村港:“新村港距陵水縣治三十里,通車。港甚大,東西長約六里,南北寬約三里。南嶺由陵水縣治東來,止于港之南面。屏當大海,風浪不至;故港水清漪。潮水漲落,亦較顯明。海產種類,比較亦多。采集生物,在海南,當推此港為第一。如逢魚船歸港,市面頓形熱鬧?!?/p>
唐世鳳還拍攝了一張照片,海洋隊隊員在東海(榆林港與三亞港之間)海濱的礁石上采集牡蠣、貽貝等海洋貝類。他們都戴著防曬的帽子,身穿短褲,經過幾個月的風吹日曬,每個人的皮膚都變得黑黝黝的。
沿途的風景、風土、民俗也都值得記錄。
西玳瑁洲在三亞港外,有帆船交通往來。洲上有居民一二百戶,均以捕魚為生。西玳瑁洲島上的兒童,三歲就能在海里游泳,年齡稍微大點,就戴上護目鏡,潛水到海底,用簡易的漁網捕魚,或者撿拾海底的海參及貝類。在西玳瑁洲,唐世鳳為六七歲的男孩們拍攝了一張照片:八個男孩肩并肩互相摟著,其中五個男孩戴著護目鏡,面對唐世鳳的鏡頭都露出害羞與好奇的神色。這些男孩全都赤條條,一絲不掛,渾身被熱帶的陽光曬成古銅色。
在西玳瑁洲島,唐世鳳采集到了鸚鵡魚。這一群鸚鵡魚游啊,游啊,游到了中國科學社主辦的《科學畫報》的封面上。封面照片的說明文字為“新發(fā)現(xiàn)海南水底的鸚鵡魚”。
在崖州,唐世鳳一行受到了鄭紹程先生的款待。鄭紹程不僅為調查隊免費提供食宿與交通工具,還邀請他們參加海南的民俗活動——打獵。唐世鳳在《科學畫報》上發(fā)表的《科學調查的海南》一文中,有照片說明:“崖州鄭紹程先生,集臨高保平二村之人,組織一狩獵團。他們所用的工具,是受過訓練的獵犬,不必刀槍。記得那一次該團和我們出獵之日,領有獵犬十有七頭??v犬入山,頃刻間,自聞警報,人步犬后,從而奪之。是日得狐貍二頭,南蛇一尾及水里一種大蜥蜴?!?/p>
在昌江縣進行生物調查時,唐世鳳一行人住在英潮港附近一個老鄉(xiāng)的草房子里。臺風來襲,房子搖搖欲墜,屋外屋內都是水汪汪一片,身無立錐之地,倒是采集的樣品都完好地放在桌子上。一架老式顯微鏡怕水,隊員們用衣服把它包好,放在了不漏雨的地方。
唐世鳳一行在考察完儋縣海港并完成海洋生物采集的任務后,尋訪了蘇軾留下的歷史遺跡。他們來到東坡載酒亭,唐世鳳拍攝了照片發(fā)表在《科學畫報》上,并配有簡要的文字說明:
東坡載酒亭在儋州舊城,為蘇東坡先生之故址。亭內石碑上,鐫有載酒亭詩。詩云:“松林山下萬松岡,歲晚空留載酒堂。千載風流蘇別駕,乾坤雙眼正茫茫?!?/p>
過了儋縣,海南生物科學采集團即將踏上回程?!拌描锰斓旺X沒處,青山一發(fā)是中原?!碧剖励P體驗到當年蘇軾的心情。
1934年11月24日,南京成賢街,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大禮堂內座無虛席。唐世鳳一行圓滿地完成了海南生物調查和采集的任務,滿載標本凱旋。唐世鳳應邀做題為《海南采集談》講演,后來這篇演講稿刊發(fā)在了《科學》雜志上。
唐世鳳自此進入海洋調查這一新的領域,并成為佼佼者。
1935年,太平洋科學協(xié)會海洋學組中國分會在南京成立,丁文江任會長,各學術機關數十人會聚南京,決定由動植物研究所負責組織“渤海海洋調查”(實際調查范圍是渤海及北黃海)。調查工作由伍獻文主持,唐世鳳協(xié)助并具體負責整個調查工作的籌備和組織實施等,最后的調查總結報告也全部交由唐世鳳負責匯總撰寫。
參加調查的部門有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威海衛(wèi)專員公署及中國海軍第三艦隊“定海號”軍艦,分海洋化學、海洋物理、浮游生物、海洋氣象、漁業(yè)漁具、航海六個組,共十三人,歷時六個月,航程七千零五十四海里。這是我國近代第一次對渤海、黃海北部的多學科、長時間航海作業(yè)的海洋調查。
唐世鳳負責海洋物理組的調查作業(yè),還參加了漁業(yè)漁具組及海洋化學組的工作。1935年底,他以中央研究院的名義寫成數萬字的渤海海洋調查報告,內容極為全面詳盡。
1936年,唐世鳳又到煙臺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漁場調查,完成渤海萊州灣帶魚孵化漁場的觀測報告。
1937年,唐世鳳奔赴浙江沿海島嶼及海灣,參加浙江省水產試驗場組織的沿海漁業(yè)和海藻調查。遺憾的是,許多工作因為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而未能繼續(xù),成果也未能及時整理。
抗戰(zhàn)中留學歸來
浮天滄海遠,又挾風雷作遠游。1937年,唐世鳳考取中英庚款留學資格,赴英國利物浦大學深造。后來,妻子、中央大學生物系同學王敏也來到利物浦大學。
出國前夕,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為唐世鳳題寫了“寶善堂”匾額和一副聯(lián)語:新栽竹始開三徑,大廈人先庇萬間。他還勉勵唐世鳳在海洋學研究方面獨辟蹊徑,學成歸來報效國家,造福社會。
在英國,唐世鳳除進修海洋生物學外,還師從伯勞德門教授,主修物理海洋學和潮汐學。1939年12月7日,唐世鳳以海洋貽貝研究的成果獲得博士學位。此后,唐世鳳在利物浦潮汐研究所所長杜德遜的指導下做了一年的潮汐研究和實習工作。
1940年12月,唐世鳳夫婦謝絕伯勞德門教授等人的再三挽留,帶著五歲的長子唐樂嘉和不滿周歲的次子唐樂明,毅然踏上回國之路。他要實踐出國之前對伍獻文老師的鄭重承諾:“學成回國,把中國物理海洋學搞上去。”
回國前,一家四口在一株大樹下拍攝了一張照片:唐世鳳和王敏都頭戴禮帽,身穿過膝大衣,唐樂嘉依偎著父親唐世鳳和媽媽王敏,王敏抱著唐樂明。一家人站在歸國道路的起點,期盼平安抵達回國之旅的終點。
當時,國民政府對按期學成回國的公費留學生發(fā)給八十英鎊的路費,按市價計算,折合一千六百塊大洋。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得到“巨款”。但是,唐世鳳夫婦覺得國家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期,為政府節(jié)約開支是學子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他們毅然將路費退回,改乘免費的“藍浦丹拿”號客貨混裝船。
回國途中充滿兇險,二戰(zhàn)為這次征途增添了死亡的氣息。1940年10月18日至20日,德軍八艘潛艇運用狼群戰(zhàn)術,在愛爾蘭群島西北海域,連續(xù)三晚對三支英國護航運輸隊發(fā)動攻擊,三十八艘貨船葬身海底。為了避免不測,唐世鳳和家人在一條船上,帶回國的書籍、行李等在另一條船上,他們認為兩條船中只要有一條能安全抵達中國,對中國海洋學的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兩個多月后的1941年2月,他們抵達上海。同行的八條船中,只有唐世鳳和家人乘坐的這條安全抵達,大部分書籍和行李已沉沒在茫茫的大海中,可謂“七死一生”。
東山島海洋調查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日本發(fā)表“遮斷航行”宣言,宣布封鎖我國蘇、浙、閩、粵四省沿海,中國的海洋科學研究幾乎陷于停頓。唐世鳳逆潮流而動,在抗戰(zhàn)最艱苦時回國?;貒蟮乃麤]有回到內遷重慶的動植物研究所搞生物研究,也沒有去在重慶新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寫學術論文,而是將妻女留在泰和老家后,毅然加入了最初只有兩個人編制的中國地理研究所海洋組。
他和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馬廷英一起,在位于永安的福建省氣象臺的一間房子外掛起海洋組辦公室的牌子,自己更是迫不及待地奔向沿海。經過一番考察,唐世鳳摸清了福建的海洋資源家底。
雖然是戰(zhàn)爭年代,但唐世鳳從長計議,對抗戰(zhàn)勝利后海洋與國防、海洋與經濟等方面的發(fā)展有長遠的擘畫。1941年6月18日,福建版《中央日報》第四版《科學與人生》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唐世鳳的長篇文章《海洋學與國家》。
在這篇文章中,唐世鳳首先回顧了抗戰(zhàn)前中國海洋調查研究的概況,接著著重從國防軍事與經濟兩方面,對海洋科學與國家富強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再以當時和歷史上中外海戰(zhàn)實例,指出潮汐、潮流、海水比重、水深、氣象等與海軍、空軍作戰(zhàn)的關系,指出海洋調查研究、航海技術、海洋地理對于一國海軍的重要性;又將“望洋興嘆”等成語與《魯濱孫漂流記》《金銀島》及拜倫詩歌中對海洋的描述相比較,指出文化對海洋教育的影響;最后從中國和發(fā)達國家在海洋調查研究及開發(fā)方面的差距,指出斯時“正吾人磨礪以須,教養(yǎng)生聚之非常時期”“去年成立中國地理研究所時特設一海洋組”及福建省資助海洋考察與研究事業(yè),“皆出于高瞻遠矚”!
同年,中國地理研究所海洋組提出一個五年計劃,與福建省合作成立福建海洋考察團,沿福建沿岸進行海洋調查,唐世鳳任團長。當時敵機轟炸,土匪出沒,疫病流行,經費匱乏,工作條件極為艱苦。該考察團是抗戰(zhàn)期間國內唯一堅持工作的海洋考察團。
1941年9月13日,唐世鳳率領福建海洋考察團到達東山島,次日試驗各種儀器并擇定海峽最深處,19日開始正式觀測??疾斓闹饕椖坑忻咳斩拇蔚钠胀êQ笥^測,比較海水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日變化;用唐世鳳設計制作的十字架形木質海流計,測量海水流速、流向及潮流;進行潮汐觀測和氣象觀測等。考察團的足跡遍及閩南沿海,從興化灣到東山島都是他們的考察范圍。
1942年秋,唐世鳳應邀到內遷至長汀的廈門大學生物系做一場海洋調查工作的學術報告。他的執(zhí)著和敬業(yè)精神深深打動了聽講的學生,其中就有鄭執(zhí)中。后來,鄭執(zhí)中在唐世鳳的提攜下,走上了海洋科學研究的道路。
石井驗潮站是福建海洋考察團在石井設立的海洋觀測站,存有連續(xù)三十一個月的觀測記錄。唐世鳳親自參加,負責溫度、鹽度、海水透明度、潮汐和海流觀測。石井驗潮站收集了大量海洋數據,唐世鳳和鄭執(zhí)中據此以《石井港潮信常數》為題共同署名寫了一篇論文,于1957年交給海軍有關部門。因論文數據屬于軍事機密,該論文未能公開發(fā)表。直到2004年,為紀念唐世鳳一百周年誕辰,鄭執(zhí)中才把與恩師合作撰寫的論文《石井港潮信常數》公開發(fā)表。
籌建我國高校的首個海洋學系
抗戰(zhàn)勝利,山河重光。唐世鳳敏銳地意識到,在大學籌建海洋學系最好的契機來了,而廈門大學占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先機。
1945年9月,唐世鳳接到教育部電令,命他到長汀與廈門大學合作。11月,教育部批復,準許廈門大學新設海洋學系。唐世鳳被聘為海洋學系主任,負責籌備工作。經過近一年的準備,1946年9月,廈門大學海洋學系招收首屆新生二十名,宣告我國高等學校中的第一個海洋學系正式成立。
當時,海洋學人才奇缺,廈門大學海洋學系成立后相繼聘請了鄭重(英國阿伯丁大學博士,曾任劍橋、牛津等大學講師及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沅(原海軍軍官學校教官,廈門要港司令部兼代司令)、王敏(女,復旦大學原教授)等來校擔任教授,聘請胡繼勤、霍蓮池、克拉克(女,英籍,鄭重夫人)為兼任副教授,還聘請了多名助教,師資力量強大。
聘請鄭重、克拉克夫婦到廈門大學海洋學系執(zhí)教時還有一個小插曲。1947年,鄭重偕夫人克拉克回國,先收到了山東大學約請。伍獻文深知當時廈門大學海洋學系師資匱乏的難處,受唐世鳳委托,竭力勸說鄭重、克拉克到廈門大學海洋學系執(zhí)教。唐世鳳、王敏夫婦為此專程到上海,向鄭重、克拉克夫婦提出借聘一年。鄭重、克拉克被唐世鳳和王敏的誠懇和熱情打動,決定到廈門大學執(zhí)教。鄭重本來許諾在廈門大學執(zhí)教一年,不料執(zhí)教了一輩子。
廈門大學海洋學系創(chuàng)辦初期有教職工十四名,其中正副教授七名、兼職副教授四名,共開設四五門基礎課及十多門專業(yè)選修課。1946年至1949年,廈門大學海洋學系共培養(yǎng)了四屆五十七名學生。這些學生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xù)畢業(yè),是新中國海洋事業(yè)的首批專業(yè)人才。據統(tǒng)計,早期畢業(yè)的四屆學生中,后來成為博士生導師、教授、研究員的,有四十余人;任中國科學院、水產部、國家海洋局及省屬研究所所長、大學校長等的,有七人。廈門大學海洋學系因此被譽為我國海洋科學人才的“藍色搖籃”。
抗戰(zhàn)勝利后,就在廈門大學緊鑼密鼓成立海洋學系時,山東大學也在青島醞釀成立海洋水產學院。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山東大學海洋學系未能設立。直到1947年9月,朱樹屏到青島就任山東大學水產系主任,為水產系聘請了戴立生、王以康、王貽觀等教授。自此,唐世鳳主持廈門大學海洋學系,朱樹屏主持山東大學水產系。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1946年廈門大學海洋學系成立后,同年,廈門大學中國海洋研究所成立,填補了我國海洋研究的空白,唐世鳳兼任中國海洋研究所所長。
在青島專心研究海洋史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廈門大學海洋學系工科并入大連海運學院和上海海運學院,部分教師和儀器設備及種類標本留在廈門大學,繼續(xù)發(fā)展廈門的海洋科學事業(yè)。唐世鳳帶著他的兩位助教陳宗鏞、江克平和十八位理化組學生來到青島,與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組建山東大學海洋學系,赫崇本任山大海洋學系主任。后來,在該系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山東海洋學院海洋學系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huán)境學院。
唐世鳳擔任山大海洋學系海洋學教研組主任,為學生開設海洋學、潮汐學、海洋調查及部分物理海洋學課程。唐世鳳的夫人王敏在山東大學生物系任教授,講授藻類學。
凡是見過唐世鳳用毛筆書寫報告的人,無不為他洋溢的愛國熱情和極其嚴謹的科學精神所折服。1953年山東大學教師調查表中對唐世鳳的教學評價是:同學反映能結合生物立場來分析,講解條理清晰,分析問題通俗易懂,本人實際經驗豐富,群眾關系良好。學生侍茂崇回憶:“1956年,我有幸聽過先生‘普通海洋學課程,他那濃重的江西官話,慢條斯理,而又節(jié)奏分明。他那‘明晰性和簡練性,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薄八膰乐數闹螌W態(tài)度,他的謙和的處世之道,他對海洋學的執(zhí)著和深情,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都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經常問我,茂崇啊,能不能聽懂?不懂就多問……”
在山東大學海洋學系執(zhí)教期間,唐世鳳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他的學生投身這次調查之中,他則時刻關注著此次調查的動態(tài),并把調查的成果運用到教學中。
1958年,山東大學遷往濟南,唐世鳳和王敏夫婦留在了青島。1959年,山東海洋學院成立,唐世鳳擔任山東海洋學院圖書館館長。此后,唐世鳳從事中國古代海洋史的研究,希望能填補海洋學研究的空白。他先從山東省做起,從黃河口到日照,搜集了沿??h志三十多部,整理了大量資料。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兩千多張資料卡片在特殊年代的動蕩之中損毀殆盡。
1966年,唐世鳳遭到誣陷和迫害。1968年冬,唐世鳳被下放到文登,接受勞動改造,掃雪時跌倒致殘。1971年8月25日,唐世鳳病逝,終年六十八歲。一顆為大海跳動的心,在膠州灣的海浪聲中,停止了跳動……
1980年3月4日,王敏病逝。同年,唐世鳳與夫人王敏被平反昭雪。12月25日,山東海洋學院為其舉行了追悼會。
(本文部分配發(fā)圖片由唐世鳳先生的四子唐樂永提供,特此鳴謝。)
(責任編輯/張靜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