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壽仁(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高校院所的“三技”活動(即產學研合作)是高校院所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主要途徑和方式。本文基于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在北京共同發(fā)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以下簡稱XXXX年度報告),對2018—2022五個年度報告的技術開發(fā)、咨詢、服務合同(以下簡稱“三技”合同)數據及科技成果轉讓、許可和作價投資(以下統(tǒng)稱轉化項目)是否評估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叭肌闭呤菄耶a學研政策的主要組成,對轉化項目是否進行評估也是一項重要政策,兩者都屬于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范疇。通過對這兩項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大致了解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而更好地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
2017年至2021年間,高校院所“三技”合同的項目數量及合同金額如表1所示。從表1可知,高校院所“三技”活動,無論項目數量還是合同金額都比較大。
表1 2017—2021年高校院所“三技”合同情況一覽表
從表1數據看,除2018年項目數量下降了19.1%外,其他年份都是正增長,其中2017年增長率高達60.8%,2021年比2017年增長了57.3%;平均每個單位的“三技”項目數量除2018年略低于100項外,其他年份均超過120項,其中2021年高達148.3項;合同金額增長較快,其中2017、2019和2021三個年度增長率超過20%;每個單位平均合同金額均超過2000萬元,且持續(xù)增長,其中2021年高達3711.7萬元,2021年比2017年增長了62.8%;每個項目平均合同金額為20萬元左右,且從2019年起略有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大。這些數據表明,5年來,高校院所“三技”活動總體而言是越來越活躍,成效越來越好,比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的成果轉化活動更活躍、規(guī)模更大,通過“三技”為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高校“三技”合同情況如表2所示。從表2可知,自2017年以來,“三技”項目總數持續(xù)增長,增長率均比較高,其中2018和2021兩個年度均超過20%;每個單位平均“三技”合同項目數,前四年在140項左右,2021年飆升至170.2項,比2020年增長近20%;合同金額增長較快,從2017年的414.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956.3億元,增長率高達130%;每所高校平均合同金額持續(xù)增長,2021年增長幅度為1500萬元,增長率高達30%;項目平均金額前四年為30萬元左右,2021年最高,為38萬元。
表2 2017—2021年高?!叭肌焙贤闆r一覽表
科研院所的“三技”合同情況如表3所示。從表3可知,無論“三技”項目數還是合同金額,均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動,其中項目數量波動幅度較大,2018年下降了44.8%,2019年大幅反彈,增長了72.2%,但項目數量仍未達到2017年的水平,因2018年的基數較低,從2019至2021年,每年均在增長。從每個科研院所平均“三技”項目數量看,2018年下降幅度非常大,僅為2017年的一半,經過2019至2021三年的持續(xù)增長,到2021年才達到2017年的水平?!叭肌焙贤痤~在2018年略有回調,從2019至2021年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率。每個科研院所平均“三技”合同金額均超過1000萬元,除2018年為1185萬元和2019年1443.5萬元外,其他三個年度均超過1500萬元。平均每個項目的合同金額較小,在10萬至20萬元之間。
表3 2017—2021年科研院所“三技”合同情況一覽表
對比表2和表3可知,高校的“三技”合同無論從單位平均項目數量、合同金額,還是從平均每個項目的合同金額看,均顯著高于科研院所。從平均項目數量看,在2018年高校是科研院所的2倍以上,2019至2021三個年度均高出科研院所20%。從單位平均合同金額看,高校均超過4000萬元,而科研院所不到2000萬元,除2017年高校均值是科研院所的2.76倍外,其他年份均是3倍以上,其中2018和2021兩個年度是科研院所的3.5倍以上。高校的“三技”項目平均合同金額也遠高于科研院所,除2018年高出科研院所68%外,其他年份均高出1倍以上。通過比較可看出,高校的“三技”活動比科研院所更活躍、成效更好。其原因可能是,科研院所體量一般比較小,而且大量的地市縣所屬科研院所以“三技”合同方式服務基層單位、服務中小企業(yè),其合同金額普遍不大。這一情況與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數量偏少是一致的,但與其轉化項目平均合同金額大大高于高校有所不同。不過,高校轉化項目的平均合同金額較低,是因為高校的轉化項目中存在大量合同金額低于10萬元甚至低于1萬元的低價值成果。
從表4可知,中央所屬高校院所“三技”項目數和合同金額每年均在增長,2021年分別比2017年增長了64.8%和114.3%,合同金額的增長率遠高于項目數量的增長率;平均每個單位的“三技”項目數總體保持增長態(tài)勢,除2017年略低于200項外,其他年份均高出200項,2021年達到238.6項;項目平均合同金額均超過40萬元,且2020和2021兩個年度均超過50萬元。
盡管地方單位機構數量是央屬單位的5倍以上,且“三技”項目總數大于央屬單位,但合同金額卻顯著低于央屬單位。地方單位實施“三技”項目的平均數量為100項左右,約為央屬單位的一半,平均合同金額只是央屬單位的20%至40%之間。例如,2019年,清華大學簽訂的“三技”合同總金額為25.5億元,其中23項超過1000萬元,最大項目的合同金額為1.25億元,而排在地方單位第一位的江蘇大學,其合同金額8.2億元,約為清華大學的三分之一。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地方單位“三技”活動及其成效顯著低于央屬單位。
綜合上述,高校院所“三技”活動越來越活躍,規(guī)模越來越大,成效越來越好。通過比較可進一步發(fā)現,從“三技”活動的活躍度看,高校比科研院所更活躍,中央單位比地方單位更活躍;在取得的成效上,高校好于科研院所,中央單位好于地方單位。
自2017年以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評估總體情況如表5所示。在同一年度,評估項目數遠小于未經評估的項目數,前者約為后者的三分之一;經評估的項目平均合同金額是未經評估項目的3倍以上。
表5 2017—2021年科技成果資產評估與否比較表
從表5可知,因項目總數增長較快,經過評估的項目數和未經評估的項目數均在增長,評估項目數占項目總數的比例保持在20%至30%之間,雖然年度間存在波動,但自2019年3月財政部印發(fā)修訂的《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100號)以后,經評估的項目占同一年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總數的比例卻持續(xù)增長,由2019年的22.7%增長到27.0%,經評估的轉化項目的平均合同金額也依次由2019年的258.9萬元降低到2021年的189.3萬元。根據修改后的《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國家設立的高校院所對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給非國有全資企業(yè)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資產評估。這表明,高校院所傾向于謹慎使用是否進行評估的自主決定權。
在2020年至2022年三個年度的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中均按成交金額的大小列出項目數據。假定成交金額不足10萬元的轉化項目都不進行評估(如進行評估,因發(fā)生一筆不菲的評估費,是不經濟的),成交額在10萬元(含)以上的項目中,進行評估的項目數增長較快,其占比從2019年的52.9%快速增長到2021年的68.3%(見表6)。
表6 科技成果資產評估項目比較分析
對比表5和表6可知,自2019年以來,未經評估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平均合同金額超過50萬元,且低于10萬元的平均合同金額均較?。?019年為2.6萬元,2020年為2.5萬元,2021年為2.6萬元),低于100萬元的轉化項目平均合同金額也不大(2019年為11.8萬元,2020年為10.4萬元,2021年為11.1萬元),表明有不少超過100萬元甚至1000萬元的轉化項目未經過評估。
在實操中,存在以下三種情形:一是對作價投資項目都進行評估;二是對成交金額達到一定限額以上的科技成果轉讓項目,如10萬元以上,或50萬元以上,或者更高的,一般決定開展評估,或委托第三方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三是對許可項目一般決定不進行評估,例如,某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都是許可項目,且許可合同金額均比較大,2020年平均合同為10 573.18萬元,但都決定不評估,因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這也正是大量成交金額不到100萬元的轉化項目經過了評估,也有不少成交金額超過100萬元的項目未經過評估,這些未經評估的項目應該以許可項目為主。
從表7可知,自2019年以來,高校經評估的成果轉化項目占當年高校成果轉化項目總數的比例由21.7%持續(xù)增長到26.9%,評估項目的平均合同金額從150萬元左右降到120萬元,這一增一降可以說明高校謹慎使用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評估的權利。從表8可知,經評估的轉化項目數占10萬元(含)以上項目總數的比例從2019年的61.4%快速增至78.6%。
表7 高等學??萍汲晒Y產評估與否比較
表8 高等學??萍汲晒Y產評估項目比較
從表9可知,因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項目總量相對較少,經過評估的轉化項目占其轉化項目總數的比例存在一定的波動,但2019年以來,基本上是在26%上下波動,且波動幅度不大。從表10可知,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數量相對較少,平均合同金額相對較大,在合同金額10萬元(含)以上的成果轉化項目中,經過評估的轉化項目數量占其同年的轉化項目總數比例在40%左右,該比例遠低于高校的60%以上。
表9 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資產評估與否比較
表10 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資產評估項目比較
通過上述分析,自2019年以來,高校院所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是否進行評估的自主決定權持謹慎態(tài)度,原則上要求進行評估,借助第三方專業(yè)評估機構分擔科技成果定價的壓力與風險。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高校因低價值成果占比相對較高些,對于定價超過10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傾向于選擇評估,但對于科研院所而言,因低價值成果轉化項目占比相對小一些,選擇評估的傾向性相對弱些,當然這也得益于科研院所的學科少,且其更接近產業(yè),對科技成果的價值判斷相對而言更容易作出。
另外,是否進行評估,還與實操中兩個因素有關:一是許可項目一般不作評估,因為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不發(fā)生轉移,且一般實行入門式+提成費支付方式,認為科技成果許可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其實,根據國家規(guī)定,科技成果許可項目也可進行評估。二是不同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存在較大差異,有的規(guī)定以協議定價為原則,評估定價為例外,有的規(guī)定以評估定價為原則,以不評估為例外。
通過對2017年來高校院所的“三技”活動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評估情況的分析,可得到以下基本認識:
一是隨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高校院所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活動越來越活躍,成效越來越好。“三技”活動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四技”合同中的占比一直以來比較高。例如,2021年,高校院所“三技”合同金額占“四技”合同金額的85.6%,其中高校為88.1%,分別比2020年的83.9%和86.2%高出1.7%和1.9%;“三技”合同項目數占“四技”合同項目數的95.9%,其中高校為93.0%,分別比2020年的95.5%和92.3%高出0.4%和0.7%。
二是因體量和管理能力上的差異,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并落實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方面,央地單位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地方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力及其適用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能力遠不如中央單位,應把政策落實的重心下移到地方單位。
三是高校的學科比較多,涉及專業(yè)領域比較廣泛,而科研院所的專業(yè)領域相對比較集中,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在科技成果轉化活力和適用政策方面還是存在不小的差異,各自有其不同的特點,應分別施策予以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