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森
《芣苢》《插秧歌》這兩首詩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整個單元編排來看,該單元人文主題是“勞動”,任務群則屬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這兩首詩雖說在主題上屬于“勞動”,但按“單元提示”的說法應是“歌詠勞動的美好與歡樂”,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關(guān)系不大。那么,編者又為何將這兩首詩編入這個單元呢?也許有人會說教材幾乎每個單元都是混編,有古今混編,有中外混編,也有不同文學樣式的混編,不足為奇。然而,這兩詩安排在該單元中,從任務群上來看的確有些突兀,而且從單元學習任務來看,也沒有涉及到關(guān)于這兩首詩的學習任務設計建議。此外,從教材目錄來看,也沒有用“*”號加以標注,說明編者要求教師將這兩首詩當作必講篇目或必學篇目進行教學。
關(guān)于教學什么,教學的“學習提示”也相當明確,筆者將其梳理如下;
(1)明確這兩首詩主題均為描寫勞動,通過詩中描摹的場景,可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與勞作,從而感受勞動時的歡樂與情趣,體會古詩超越時空的魅力。
(2)分別講述這兩首詩的內(nèi)容分析,《芣苢》通過一系列動詞的變換,細膩描繪勞動過程;《插秧歌》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一家四口趁著農(nóng)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
(3)在形式上,《芣苢》句式整齊,重章疊唱,回環(huán)往復,節(jié)奏明朗輕快;《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語,淺白流暢,富有自然、新鮮意趣。
實際上,這兩首詩無論是內(nèi)容理解還是形式把握,對高一學生而言都不是難事,再加上具體詳細的“學習提示”解說,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還著重講這些學生已知的內(nèi)容,肯定會對教學效果造成一定影響?;诖?,在教學這兩首詩時,教師又該把重心放在哪里呢?自古以來,中國都強調(diào)詩歌的教化功能,語文課程本身也是具有教化功能的,這點無須贅言。就這兩首詩的教學而言,我們應著重思考其存在的多元教育價值,并進行科學統(tǒng)整,使其發(fā)揮教材文本應有的教育功能。
《芣苢》《插秧歌》這阿首詩均描寫了勞動的美好場面,對現(xiàn)代中學生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來講,似乎有點陌生。鑒于此,筆者認為其教育價值至少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勞動教育、審美教育、生活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可就這幾個方面展開相關(guān)的思考。
一、勞動教育價值
近年來,國家不斷強調(diào)“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習近平總書記也在不同場合強調(diào)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diào):“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弊阋钥闯?,勞動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那么,如何通過這兩首詩來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價值呢?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么是勞動教育。從高中教育來看,勞動教育并不一定要學生去真正體驗勞動本身,而是要認識勞動,理解勞動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勞動教育不能摘政治說教,不能講理論上的大道理,要應該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從這兩首詩內(nèi)容的本身來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勞動教育。
這兩首詩最大的共同點在于講述了勞動的過程:《芣苢》講述先民采芣苢草的全過程,《插秧歌》描寫了農(nóng)民一家四口農(nóng)忙插秧的全過程。在理解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現(xiàn)代漢語將詩歌中描寫到的勞動過程描述出來。
《芣苢》:車前子呀,長得非常茂盛,一群女子成群鮚伴,來到這里,高高興興,采摘著車前子,采啊采,采啊采,一邊采著一邊有說有笑,不一會兒,將車前子采得來,滿心喜悅。采啊采,一片一片將車前子葉子采摘下來。車前子呀,越來越多,于是一把一把將它捋下來。真高興呀,用手捋還不夠,提起衣襟兜起來。車前子越采越多,這些采摘的人也越來越高興呀!
《插秧歌》:在農(nóng)忙雙搶的日子里,一家老小齊上陣,田夫負責拋秧,田婦負責接秧,小兒拔秧。雨下得很大,哪怕是穿著蓑衣戴著斗笠,衣服還是打濕,但即便這樣,一家人都還在堅持在田間勞作。勞作得連吃飯都顧不上。家人送飯到田間,田夫卻低頭折腰不回答,只說現(xiàn)在秩根還不牢固,你照管著,別讓鵝或鴨到田里來。
通過這樣的描述,可以讓學生認識農(nóng)耕社會勞作的特點:(1)勞動是辛苦而忙碌的過程。尤其是《插秧歌》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別能體現(xiàn)出勞作的辛苦與忙碌。在大雨炎熱的天氣,人們彎著腰站在水田里,連吃飯都顧不上。這種辛苦是學生很難體會的,因為他們幾乎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2)勞動是收獲的前提,在這兩首詩中都能體現(xiàn)遺一點?!镀]苢》中,采摘人經(jīng)過一系列勞動過程才能采得車前子,才能有滿載而歸的那種喜悅。《插秧歌》中的插秧則是收獲的前提,趕得早一天插秧,收成會高出很多;又因為農(nóng)忙時水的寶貴,早一天插秧就會晚一天干旱,收成又會高出許多,所以這個時候是農(nóng)民最辛苦忙碌的時候。(3)勞動是家里每個成員都需要參與的,每個人都會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全家齊心協(xié)力,共同創(chuàng)造家庭的幸福。(4)勞動雖辛苦但不痛苦。之所以不痛苦,是因為有收獲的希望,有希望才不會痛苦,希望就是支撐人開展勞動的信念。這是一種正確的觀念,即勞動是幸福的。學生應該牢牢樹立這樣的理念,要鄙視不勞而獲,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當然,勞動不只有田間勞作,還有其他行業(yè)的勞動,其中既有體力勞動,也有腦力勞動。但不管職業(yè)如何,我們都應該積極參與,不能逃避,更不可以用某種冠冕理由拒絕勞動,要深刻認識到勞動是讓一個人更好融入社會、投身社會的重要渠道。
二、審美教育價值
“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這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責任。從這兩首詩的內(nèi)容來看,雖說都在描寫勞動場景,但詩歌的語言卻引導我們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加以看待。在學習這兩首詩時,可引導學生從語言形式角度進行賞析,探討詩歌是如何體現(xiàn)勞動過程中的審美性的。
《芣苢》的性質(zhì)如同古時勞動時的民歌。勞動本就是辛勞之事,尤其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體力勞動更是如此。但中國的農(nóng)民卻能在這樣的辛勞耕作中發(fā)現(xiàn)快樂,編出歌曲,一邊勞作一邊唱,這將大大減輕勞動的辛苦?!镀]苢》這首詩就是這樣美好的勞動結(jié)晶。采摘芣苢是一種古老習俗,相傳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難產(chǎn),因而對古人而言,采摘芣苢是必要的勞作。我們可以想象,在采芣苢的一群人中,大多是年輕婦女。在采摘時,有幾人隨口唱“采采芣苢”,隨后便有人附和唱“薄言采之”。慢慢地,唱的人就多起來,大家共同在歡樂聲中將勞作完成。這是一種緩解勞作辛苦的做法,正如魯迅在《門外文談》中曾幽默論及詩歌起源于勞動道:“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fā)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不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迸c“杭育杭育”不同的是,《芣苢》有具體語言、具體內(nèi)容、具體情境。這種形式,在我們現(xiàn)在民歌里也有很多,如川東民歌《采茶歌》就有這樣的唱詞:
南山的工體樹葉(呀)葉(個)青(那)
(葉呀葉個青那)
姐妹們上茶山(那喲兒依兒喲嗬嗬)
(喲兒依兒喲嗬嗬)
采(呀)青茶(呀喲兒依兒喲喲)
南山的工體樹葉(呀)葉(個)青(那)
(葉呀葉個音那)
姐妹們唱茶歌(呀喲兒依兒喲嗬嗬)
(呀喲兒依兒喲嗬嗬)
滿(呀)山飄(呀喲兒依兒喲喲)
茶歌滿山飄(哎)
這首民歌重章疊唱,回環(huán)往復,歌聲環(huán)繞,與《芣苢》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詩或民歌以審美的方式將人們的辛苦勞作表現(xiàn)出來,正如《芣苢》這首詩,從審美角度來看,它本身就是一種舒緩之美。勞作本是快節(jié)奏的,從動詞“采”“有”“攝”“捋”“祜”“襁”等可以想象其繁忙場景。但詩歌的反復疊唱形式,大大削減了勞動的繁忙。“采采”,按教材注釋譯為“茂盛的樣子”,描摹了芣苢的長勢狀態(tài),但也有人將“采采”翻譯為“采啊采,采啊采”,筆者認為后者覺更符合現(xiàn)代民歌的語言習慣,也更好地表現(xiàn)出采芣苢人的動作姿態(tài)。再如“薄言”一詞,依據(jù)教材注釋,“薄言”為助詞,無實義,但絕不能刪去。試想,如果刪掉“薄言”二字,讀起來就很倉促,好像有人在催促一般;反之,如果加上這個詞,就讓勞動的節(jié)奏變得緩慢,少卻了忙碌之感,變成了一種美的享受。
再來看《插秧歌》避首詩。如果說《芣苢》是勞動者自己唱的歌,那么這首詩則是詩人楊萬里旁觀勞動場景所作的歌。楊萬里眼中的勞動是辛勞、忙碌的,田夫、田婦、大兒、小兒一家四口,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務。一家人齊心協(xié)力,參與到農(nóng)忙當中,吃飯顧不上,下雨衣濕顧不上,完全投入到農(nóng)忙當中。而細細品味,其中又有著深層的審美情趣。詩的前兩聯(lián)客觀描寫了勞動時的情景,如拋秧、接秧、拔秧、插秧,以及勞作的天氣環(huán)境、時間條件等因素,表現(xiàn)了農(nóng)忙的緊迫性和任務的繁重。而后兩聯(lián)的對話,則富有生活情趣,展現(xiàn)了一家人的其樂融融,表現(xiàn)出一種團結(jié)協(xié)作之美。
通過這兩首詩的學習,學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勞動,用種審美的眼光看待勞動,從而幫助其更好地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達到審美教育的效果。
三、生活教育價值
教育的本質(zhì)是培養(yǎng)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真正的“人”,而一個真正的人就要懂得生活的價值所在。這兩首詩描寫的情境都是勞動場景,在勞動場景中,忙碌、辛苦是客觀的存在,而勞動時的快樂與美好則是這兩首詩的主旋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品讀這樣的主旋律來明白生活的價值。
生活的價值是什么?這原本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在此,筆者不去探究哲學問題,而是從人的存在的一般意義上進行理解。生活很多時候是艱辛、忙碌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又是無法回避的。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跳出生活本身,站在一個更高更廣的時空中去思考,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讓自己心里獲得快樂。
對于辛勞的采芣苢勞作,這群采芣苢的人卻能欣然接受,甚至可以換種心情投入到這種生活中?!安刹善]苢”的吟唱,向人們展示出一種青春快樂的場景。在農(nóng)業(yè)時代,上山或田間采摘是常見的生活狀態(tài),沉悶去做會覺得很枯燥,但結(jié)伴同行,在歌聲中勞作,則會感覺心情愉悅。其實,這講究的就是生活的心態(tài)。我們要用快樂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把原本艱辛單調(diào)的生活過得充滿詩意和幸福。
和父母一起種過田的孩子,一定知道插秧的辛苦,特別在農(nóng)忙的時候要和時間賽跑,頂著烈日、冒著風雨進行勞作,這些都是插秧的生活事實。對此,大多數(shù)學生是沒有體驗過的,楊萬里在詩歌中描寫的生活場景似乎離他們很遙遠,遙遠得像在聽古老的故事。如果我們認真理解,會發(fā)現(xiàn)這一家人雖在進行辛苦的勞作,但并沒有在勞作中抱怨生活的不公。一切都是那么平靜,平靜得似乎忘掉了勞作的辛苦和忙碌,這便是一種具有詩意的田園生活。為何這么說呢?“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一家四口各干各活,配合協(xié)調(diào)得非常好,完全沉浸在插秧的農(nóng)忙當中。不過,在此要特別指出的是,從拔秧到插秧的過程,不定就規(guī)定了某人只能干某件事,田夫拋秧完之后肯定要一起插秧。筆者認為可以把這兩句詩看成是互文,就是指一家四口在忙著拔秧、拋秧、插秧,都沉浸其中;正因為沉浸其中,才會有“雨從頭上濕到腳”也不去顧及的狀態(tài)。生活原本都是平凡平淡的,普通農(nóng)民心里關(guān)心著稻秧,餓著肚子對他們而言算不得什么,只想著秧根未牢,不能被鵝兒與雛鴨踩倒。他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一家的生活希望與寄托都在這稻秧上。只有把稻秧種好了.才可能有豐收的稻谷。學習這首詩要讓學生懂得,只要心中懷有希望,原本艱辛的生活就會變得美好。在生活中,痛苦之事十有八九,但多暢想未來,給生活注入信念與希望,生活就會變得更有意義。學習這兩首詩,要實現(xiàn)對學生的生活價值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心中懷有希望,相信生活的美好。
總之,對于《芣苢》《插秧歌》的教學要圍繞著“勞動”來展開,同時發(fā)揮詩歌應有的教化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勞動、審美、生活三個維度挖掘文本的教育價值,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兩首詩歌的內(nèi)涵與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省江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