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中
(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神經外科,山東 臨沂 276000)
腦外傷屬于神經外科最常見的疾病,患者在受傷后,可能出現(xiàn)顱內壓急劇升高、顱內血腫等情況,危及生命安全。為了挽救腦外傷患者的生命,降低其死亡風險,臨床上需要盡早開展治療[1]。在腦外傷的臨床治療中,手術是第一選擇,能有效清除腦部血腫,降低顱內壓,改善神經功能,促進疾病的轉歸[2]。臨床上一些腦外傷患者存在顱骨缺損和腦水腫的情況。對于顱骨缺損,可采用顱骨修復術治療,以保證頭顱的完整性并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huán)[3]。對于腦積水,可采用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即在腦室和腹腔中放置一根分流管,使腦脊液得到充分的引流,從而降低顱內壓,消除腦水腫[4]。本研究就腦外傷患者同期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與顱骨修復術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分析,以期為本病的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在我院神經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腦外傷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腦外傷的臨床診斷標準;伴有顱骨缺損和腦水腫,具有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和顱骨修復術的指征;受傷后24 h 內入院治療;臨床診療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存在意識不清或言語障礙;合并肝臟、腎臟等重要器官受損;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精神疾病;家屬配合度差。按照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分期手術組和同期手術組,各40 例。分期手術組:男性21 例(占52.50%),女性19 例(占47.50%);年齡范圍26 ~60 歲,均值(42.45±2.77)歲。同期手術組:男性22 例(占55.00%),女性18 例(占45.00%);年齡范圍24 ~58 歲,均值(42.39±2.45)歲。兩組一般資料相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血腫清除術和去骨瓣減壓術,以確保顱內血腫和壞死組織被徹底清除,并在清除后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和顱骨修補術,其中同期手術組采用同期手術方案治療,即完成腦室腹腔分流術且顱內壓恢復正常后立即開展顱骨修補術;分期手術組采用分期手術方案治療,即完成腦室腹腔分流術后3 個月再開展顱骨修補術。腦室腹腔分流術:在枕骨結節(jié)上6 cm 處做一個3 cm 的小切口,將引流管插入腦室內。之后經耳后、頸部、胸部皮下隧道到達上腹部,第1 個切口在乳突下方,第2 個切口在鎖骨下,第3個切口在右上腹劍突下。通過皮下的引流管,將腦室多余的積水引流到腹腔。顱骨修補術:探查顱骨缺損的范圍,選擇合適的鈦網,將其覆蓋在顱骨的缺損處,并用鈦釘固定。
比較兩組手術前后(分期手術組術后取腦室腹腔分流術后這一時間點)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CS)評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評分及四肢功能評分。GCS 分值0 ~15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意識狀態(tài)越佳[5]。四肢功能采用“肢體功能評估量表”評估,分值0 ~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四肢功能越好[6]。NIHSS 分值0 ~42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7]。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經治療患者無神經功能缺損或有輕微缺損,對日常生活、工作影響較??;有效:經治療患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但可獨立生存;無效:經治療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嚴重,雖然神志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會直接死亡[8]。將顯效和有效納入總有效,計算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本次研究選擇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1.0 作為數(shù)據(jù)處理工具,其中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行χ2 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同期手術組術前的GCS 評分、NHIS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分別為(7.42±1.23)分、(12.52±2.45)分、(35.52±3.45)分,分期手術組術前的GCS 評分、NHIS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分別為(7.43±1.15)分、(12.48±2.34)分、(35.48±3.46)分。兩組術前的GCS 評分、NHIS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期手術組術后的GCS 評分、NHIS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分別為(13.15±1.78)分、(7.13±1.22)分、(52.01±4.22)分,分期手術組術后的GCS 評分、NHIS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分別為(11.11±1.56)分、(9.78±1.25)分、(46.01±3.45)分。相較于分期手術組,同期手術組術后的GC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均更高,NHISS 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GCS 評分、NHIS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GCS 評分、NHIS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GCS 評分 NHISS 評分 四肢功能評分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同期手術組(n=40) 7.42±1.23 13.15±1.78 12.52±2.45 7.13±1.22 35.52±3.45 52.01±4.22分期手術組(n=40) 7.43±1.15 11.11±1.56 12.48±2.34 9.78±1.25 35.48±3.46 46.01±3.45 t 值 0.0376 5.4512 0.0747 9.5954 0.0518 6.9618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同期手術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其中顯效17 例,占42.50% ;有效21 例,占52.50% ;無效2 例,占5.00%),顯著高于分期手術組的77.50%(其中顯效13 例,占32.50% ;有效18 例,占45.00% ;無效9 例,占2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的對比[例(%)]
同期手術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其中發(fā)生分流管阻塞1 例,占2.50% ;發(fā)生感染1 例,占2.50%),顯著低于分期手術組的20.00%(其中發(fā)生分流管阻塞3 例,占7.50%;發(fā)生分流管意外拔除2 例,占5.00% ;發(fā)生感染3 例,占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例(%)]
腦外傷后腦血流、顱內壓、腦電生理的代償處于病理易損狀態(tài),導致腦組織代謝紊亂,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度降低,神經功能易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傷,且腦外傷常伴有顱骨缺損、腦積水等嚴重并發(fā)癥,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要想改善腦外傷患者的預后,提高其生存質量,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展開治療,有效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9]。近年來,由于臨床對腦外傷的認識逐步加深且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使得對腦外傷患者進行規(guī)范化手術治療成為可能。研究指出,腦外傷患者的預后與其腦水腫的程度有關[10]。腦室腹腔分流術是臨床上治療腦水腫的主要術式之一。該手術主要是將一組帶有單向閥門的分流裝置置入患者的腦室內,并經皮下隧道到達上腹部,將腦脊液從腦室分流到腹腔中并吸收,從而有效減少腦積水,降低顱內壓,緩解腦水腫[11]。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分期手術組,同期手術組術后的GCS 評分、四肢功能評分均更高,NHISS 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腦外傷患者同期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與顱骨修復術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和肢體功能。以往臨床上在對腦外傷患者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后,通常需要經過一個固定的間隔期(3 ~6 個月)再對患者實施顱骨修復術,以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12]。近年來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腦室腹腔分流術和顱骨修復術可同期進行,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且無明顯的并發(fā)癥。該方案具有兩大優(yōu)勢:一是對腦外傷患者同期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和顱骨修復術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兩種不同術式的治療作用;二是能避免二次手術,減輕患者的痛苦,降低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3]。本研究結果顯示,同期手術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分期手術組的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期手術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顯著低于分期手術組的2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腦外傷患者同期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與顱骨修復術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傳統(tǒng)的腦室腹腔分流術與顱骨修復術多是分期進行,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但易出現(xiàn)一些并發(fā)癥。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最近幾年臨床上越來越多地提倡開展同期手術。同期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與顱骨修復術能夠產生聯(lián)合效應,有效避免顱骨缺損后顱腔體積的改變,從而能夠更好地改善神經功能,同時還可避免二次手術傷害,有利于患者的康復[14]。進行同期手術時需要注意的是,在手術前需要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密切的監(jiān)測,確保其對手術耐受;在采用人造硬膜板或鈦網對顱骨缺損處進行修復時,應確保其密封性和完整性[15]。最近幾年,腦室腹腔分流術、顱內修補術在腦外傷的治療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然而,同期手術是否存在危險、最佳手術時機如何選擇、會對患者的遠期預后產生什么影響,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腦外傷患者同期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與顱骨修復術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神經功能及四肢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并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