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市第五中學 王海龍 孟祥海 孫麗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特別是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2022 年,教育部發(fā)布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將勞動課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這一系列舉措釋放出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的明晰信號。
我們在進行“初中思政課有效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勞動教育在看似各自獨立的不同學科間穿插游走,如果將各學科比作是并行的公路,那么勞動教育就是這些公路交匯的樞紐,這正如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的:勞動教育要“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勞動教育可謂是初中各學科中的“跨界明星”。
通過對中學各學科課程標準的研讀,我們發(fā)現許多學科的課程目標都與勞動教育的目標存在契合與共通之處。如:語文、外語、道德與法治等人文學科均強調對學生勞動精神、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交流與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而數學、物理、化學這類自然科學學科則強調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踐中問題的能力。
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性,以及其所承擔的育人功能使這一門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如老師在介紹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時,會以“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為例,這不僅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從事農業(yè)活動的智慧結晶,并一直影響至今,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同時還普及了勞動知識。此外,“二十四節(jié)氣”本身又與初中地理學科中地球運行軌跡等知識密切相關,這無形中又啟發(fā)學生回憶鞏固相關知識,悄無聲息地實現了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再如,在講述基本經濟制度時,我們的老師一定會強調“按勞分配為主體”,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自己的父母、親朋好友,絕大多數是通過勞動、通過對社會的貢獻來獲得收入報酬,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不僅僅是體力上、數量上的積累,通過提高勞動的質量也能提升自己對社會的貢獻,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在中學階段,學生對科學、對創(chuàng)新的熱愛往往是從自然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踐中培養(yǎng)的。勞動教育所產生的跨學科融合效應不僅體現在知識的遷移上,也體現在意識和認知的培養(yǎng)上。
勞動教育在類似于物理這類自然學科中是如何發(fā)揮影響的呢?物理老師在教授力學知識時,會帶領學生利用杠桿的原理做實驗從而解釋現實生活中起重機的工作原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制作模型、教具,提高了動手能力,通過小組的合作增強了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在電學知識的學習中,物理老師帶領學生分析生活中的電路,學生可以對家庭電路中出現的故障進行簡單的排查和維修,能檢查插座中的火線、零線、地線是否連接正確,學會燈泡的更換等。類似的如數學中幾何知識可以用來測量高大建筑物,生物中的植物生長知識教會學生發(fā)豆芽、生蒜苗,這些知識都能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將知識應用于勞動實踐,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切身的勞動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樹立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奠定了基礎。
美育和勞動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相關性,如美術賞析課中,許多作品都是以勞動者為主人公進行創(chuàng)作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發(fā)現勞動之美。如繪畫實踐中,美術老師帶領學生用手中的畫筆美化校園的涼亭和井蓋,讓學生品味藝術之美,體味勞動之趣;在陶藝制作中,老師帶著學生用陶泥進行各種創(chuàng)作,品味手工技藝的勞動之樂;在“民間藝術”的授課中,老師結合張家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剪紙”,與學生一同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領悟勞動之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悟到藝術來源于生活,美是勞動創(chuàng)造、勞動思維、勞動情感的集中體現。
中學美育既強調了審美觀念與勞動觀念并舉,又突出技能培養(yǎng)與創(chuàng)造力塑造并行,并且教學內容也注重貼近學生社會生活實際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完美詮釋了美育與勞動教育的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