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平
曾聽一青年才俊大會發(fā)言,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日讀五篇論文”,以知科學研究發(fā)展之先進。恰深感自己對各種理論范式、研究模型、大數據、元宇宙、跨學科研究平臺搭建之困擾,恐寫文章之方法有些不合潮流,遂給自己提要求,也給研究生們布置任務:日讀論文1篇,以補己之短,取他人之精華。自此之后,當日功課畢,讀文章一篇,來源不限。數月累積,頗有收獲。但同時也讀到一些平庸之作,深以為憾,一為作者能力,二為編輯眼力。加之,不時閱讀、修改學生論文,對“何為好文”有了一些想法,好為人師,一并說與方家。
好文章與長短無關。胡喬木1946年為延安《解放日報》寫了篇文章,標題為《短些,再短些!》[1]胡喬木.短些!再短些![N]人民日報,1981-08-13。原載《解放日報》,延安,1946年9月27日,1951年3月23日《人民日報》登載時,作者有改正—作者注。,其中提議“新聞要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通訊和副刊短稿五分之四是一千字左右的”“研究性的論文等等五分之四是兩千字左右的”。雖然時過境遷,且今日報紙發(fā)2000多字的研究論文除專欄??庖膊欢嘁?,仍說明2000字不是寫不好論文的。學術刊物自覺區(qū)別于報紙,故大多提出3000—5000的字數標準,也出了不少優(yōu)秀之作。如再對一些問題展開透徹、全面地分析,寫到8000以上也是可能的。寫多寫少、寫到什么程度是作者的權利,也是作者能力和水平的體現??镉貌挥茫趺从檬强锏臋嗬∩岬臉藴室欢ú荒苁紫仁亲謹颠_標,再審質量。質量與字數有關系,但決不是必然的關系,不是字數多論文的質量就是好的。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刊物,將投稿字數的要求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從8000字到10000字再到12000字,短文、短文且優(yōu)秀之文連投稿進入審稿環(huán)節(jié)的機會都沒有,這對青年學子尤為誤導。至于,以長文、減少每期論文篇數等技術方法提高影響因子,愚以為是不值得提倡與追求的。
好文章與選題有關,但與選題中的標點符號無關。除大小標題之間有破折號、說明、解釋、強調可以有冒號以及其他必要的符號之外,絕大多數選題都可以不用標點符號。因為選題本身是具有概括性的,標題即是立場觀點或中心思想的集中反映。有的文章標題、一級標題甚至二級標題都加有冒號,不僅單一,且無謂。好選題產生的“靈感”來源于日常觀察、閱讀、思考,來源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積累多了,自然成了。任何一個精煉有致、深邃有道的好選題都是再三琢磨,反復思忖得來的。
好文章一定語言精煉、表達精準、字字珠璣。錘煉語言是一種功底。40年前,系(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里請了一位外教老師給我們上課,她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當她在國外工作時,需要將文章傳回中國發(fā)表,當時只能通過電報,但電報是按字收費的,為了節(jié)約費用,她將文章一個字一個字地刪減到不能再減任何一個符號的時候發(fā)了電報。她說,這個過程中發(fā)現文章中其實好多字是可以不要的。這種惜金刪字的功底有利于表達,久之,形成表達的藝術。
好文章是一種感覺。未必人人感覺相同,但好文的特質也總是在那兒的,或理性冷靜,邏輯嚴密;或清新明朗,詳解辨析;或尖銳深刻,直抒胸襟……很多時候,無論他人是否認同,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告之于人,只要說明白了、說透徹了,也許他人就能接受了。
希望我們讀到的都是好文。你我寫的都能成為好文。這個目標無論對辦刊人、讀書人、寫書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