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志挽日月回山丘:舊體詩詞對“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的書寫

        2023-10-07 05:03:43張晴柔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1期

        張晴柔

        1932年5月5日,中日雙方簽下《中日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震動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正式宣告結(jié)束。不久之后,在淞滬戰(zhàn)場最前線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翁照垣,卻因不愿執(zhí)行攻打紅軍的命令而辭職,遠赴南洋。是年秋天,詩人常燕生在北平寫下一首長篇七古《翁將軍歌》,熱烈歌頌這位民族英雄:“將軍奮身起南紀,志挽日月回山丘……吳淞江頭夜一彈,杳杳天際遮飛舟。滬人噤立色欲死,朝命仍擬和夷酋。將軍長嘯指須發(fā),劍氣噴薄如龍浮。乾坤一擲箭脫手,眼底誓欲無仇讎……”①《常燕生詩詞集》,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第19頁。此詩矯健豪縱、雄渾慷慨,一問世即廣為傳誦。它先后載于《大公報》《青年月報》《申江日報》《商人救國》《國風》《軍事雜志》等報刊,入選王蘧常編《國恥詩話》(1932年連載,1947年出版)、張葆恩編《國難文選》(1936年)等選集,在整個抗戰(zhàn)期間,激勵了無數(shù)志士仁人。吳宓就對這首詩推崇備至,評曰:“此歌氣格高古,旨意正大。深厚而沉雄,通體精煉,無懈可擊。其序系仿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其詩亦直追少陵及唐賢。惟予細讀之,覺其甚肖李義山《韓碑》詩,疑作者必于此規(guī)撫。至若香山與梅村,皆欲突過之而不屑追步者矣?!雹趨清担骸犊哲幵娫挕?,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239頁。雖不免溢美,但足證此詩在時人心中的分量。

        《翁將軍歌》的成功并非孤例。在“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后,詩詞之作蔚然成風,佳篇迭出?!八r例外開文運,絕調(diào)詩從離亂來?!保ㄈ~楚傖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已點燃詩人的悲憤,開啟了“國恥詩”“國難詩”的創(chuàng)作;而“一·二八”抗戰(zhàn)發(fā)生在作為文化和出版中心的上海,眾多滬上文人親歷戰(zhàn)事,切身感受到日寇之野心與國事之傾危,其內(nèi)心的震撼更甚。一時間,從主流大報到學生刊物,都涌現(xiàn)出歌詠抗戰(zhàn)的熱潮。復(fù)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蘧常,正是在親歷此役后感慨奮發(fā),決心編寫一部《國恥詩話》,“始雅片之役,蓋國恥之所始;迄淞滬之戰(zhàn),痛國難之未已”,③王蘧常:《國恥詩話》,上海:新紀元出版社,1947年,第1頁。專收反映國難的舊體詩。

        誠然,“一·二八”事變掀起的戰(zhàn)爭文學熱是包括所有文學形式的,白話小說、散文、新詩,都積極書寫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報告文學也正是在此次熱潮中登上歷史舞臺的。但舊體詩詞的興起有其獨特性,不能僅將其視為戰(zhàn)爭文學熱的一個次要分支,或?qū)Α爸髁鳌毙挛膶W的補充。舉例而言,《申報·本埠增刊》的“大眾文藝”專欄(后改名“文藝”),自1932年1月8日創(chuàng)立,原本打算走新文學路線,每期均刊載白話散文、小說或新詩,到1月28日為止一共刊登11首新詩,并無一首舊詩。而自3月30日《本埠增刊》復(fù)刊后,該欄目刊登的第一篇作品就是舊詩——陳柱尊的《贈十九路軍六十七韻》。此后,該欄目幾乎每天都刊登舊體詩詞,到5月30日為止共計刊登舊詩156首,其間除有1首新詩《被難的小生命》以外,再無其他新詩作品。可以說,該欄目對新舊文學的傾向,以“一·二八”為明顯的分水嶺。其他大報如《新聞報》、小報如《金剛鉆》,在“一·二八”之后刊登的舊體詩數(shù)量也顯著增加,與之前舊體詩的衰微不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看來,吳宓在1935年所著《空軒詩話》中所抱怨的“舊詩受眾排斥,報章雜志皆不肯刊登”,①吳宓:《空軒詩話》,第177頁。未免言過其實。

        事實上,以“九·一八”為起點,“一·二八”為第一個高潮,舊體詩詞的創(chuàng)作迎來了一次輝煌復(fù)興,連很多最堅定的新詩人都不免“勒馬回韁作舊詩”。如曾經(jīng)將作舊詩批判為“骸骨的迷戀”的葉圣陶,也在大后方創(chuàng)作了大量舊詩,其新詩創(chuàng)作反倒式微。②胡迎建:《論抗戰(zhàn)時期舊體詩歌的復(fù)興》,《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1年第1期。今天,我們重讀那些書寫“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的詩詞,仍能感受到它們獨特的文學魅力。它們不是“主流”文學的陪襯和附庸,而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文學形式。

        “一·二八”戰(zhàn)后,首先盛行的自然是歌頌英雄的詩歌。著名學者、詩人錢仲聯(lián)連作《翁旅長》《滕將軍死事詩》《飛將軍歌》《嚴桂生死事詩》《羅營長死事詩》《李營長死事詩》等數(shù)首舊詩,分別歌頌英勇抗敵的翁照垣、滕久壽、黃毓全、嚴桂生、羅坤、李熙榮等將領(lǐng)。這些詩作雄深雅健,是“一·二八”戰(zhàn)爭文學中的壯歌。如寫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滕久壽中彈犧牲,有“鼓聲欲死日無色,海云接天天似墨”“中軍吹折熊虎旗,大星墜水光芒微”之句,尤為悲壯肅穆。寫航空軍第六隊副隊長黃毓全殉難,則有大段對空戰(zhàn)的描寫:“將軍身手云中翮,扶搖不覺天池窄。慣縛青虬絕海行,雷鞭風駟皆辟易。躍跨腥云追賊飛,鵬翼已鎩所不知。培風直上未十丈,人機立墮成瓊糜。將軍身死心未死,不能殲敵心所恥。今以一死酬國恩,氣作長虹燭天紫?!雹蹓糗驸种鳎ㄥX仲聯(lián)):《飛將軍歌》,《申報》1932年4月9日。以舊詩寫現(xiàn)代戰(zhàn)爭,既寫得生動傳神,又保留了舊詩文辭典雅的優(yōu)點,錢仲聯(lián)這組詩可謂真正實現(xiàn)了晚清以降新派詩所追求的“以舊形式寫新意境”。

        雖然新文化運動之后文言詩文迅速邊緣化,但在祭奠國殤等場合,文言的典雅莊重仍是人們所需求的。民間為“一·二八”死難將士所作的挽聯(lián)汗牛充棟,而憑吊烈士的詩歌絕大多數(shù)也是舊體詩詞的形式?!皦阎靖汕夭├?,威名終屬漢嫖姚?!雹佟饵S炎培詩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44—45頁。黃炎培《追悼一二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詩中此聯(lián),用典工穩(wěn),壯懷激烈。八閩浪子《念奴嬌·過吳淞吊抗日戰(zhàn)士》“抗日忠魂埋骨地,野草至今凝血”②八閩浪子:《念奴嬌·過吳淞吊抗日戰(zhàn)士》,《軍事雜志》1933年總第50期。兩句,堪稱慷慨悲歌。教育家張默君女士,原是南社詩人,所作《廿一年春暴日來寇戰(zhàn)后過淞滬悼陣亡諸將士》一詩,頗有南社遺風:“浩氣撐天直,英風倒海涼。復(fù)仇期后死,仗劍立蒼茫。”③張默君:《廿一年春暴日來寇戰(zhàn)后過淞滬悼陣亡諸將士》,《婦女共鳴》1932年第3期。此類詩作,不勝枚舉。它們記載著上海抗戰(zhàn)的光榮歷史,是應(yīng)當傳之后世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

        戰(zhàn)爭除了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還有無盡的苦難哀慟。1932年5月日軍退去后,詩人徐英來到江灣,面對滿目瘡痍,感慨賦詩:“江南春去柳青青,對酒攀條只涕零。共說山河非舊籍,我傷風物異新亭。千尋廢壘燒余跡,十里殘花戰(zhàn)后馨。無限杜陵家國感,不堪跨馬出郊垌?!雹苄煊?、陳家慶:《澄碧草堂集》,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第45頁。杜陵,即杜甫?!安豢翱珩R”一句,則化用杜甫《野望》“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國難當頭之際,一個中國文人是不可能不想起杜詩的。杜詩中的家國之感、詩史精神,曾在宋末、明末復(fù)現(xiàn),此時也自然流諸筆端。吳宓盛贊《翁將軍歌》時,就敏銳地指出了它與杜詩的聯(lián)系;而其他書寫“一·二八”抗戰(zhàn)的舊體詩作,也多有意無意地繼承了杜詩所代表的詩學傳統(tǒng)。發(fā)表于《金剛鉆》、署名“野老”所作的《滬上哀吟》組詩,其序即聲稱是“勉效少陵《同谷》之吟”。《同谷》,即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本自東漢張衡《四愁詩》之體,抒發(fā)感時傷亂之意。南宋文天祥效之作《六歌》,至此又為時人仿作,可謂遙相呼應(yīng),一脈相承。

        傳統(tǒng),曾被批判為束縛詩人自由表達的東西;但當人們面對兵燹之災(zāi)、民生疾苦之時,傳統(tǒng)的力量卻突然顯現(xiàn)出來。例如,杜甫善用樂府歌行體書寫苦難,這一傳統(tǒng)上承漢樂府,下開新樂府,也在“一·二八”舊體詩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經(jīng)濟學家鄺摩漢的《哀淞滬》一詩,洋洋灑灑200余字,寫戰(zhàn)火下的閘北:“生者逃命多匍匐,死者遺尸填溝曲。老羸倚門待糜粥,幼稚委地呼哥叔。燒者固燒戮者戮,淫者則淫辱者辱。君不見咸陽三月烽火促,十里阿房遭回祿。自古戰(zhàn)場夜燒燭,天陰則聞鬼聲哭!”⑤鄺摩漢:《哀淞滬》,《軍事雜志》1933年總第59期。足令讀者驚心。錢仲聯(lián)則作《滬難新樂府》組詩,⑥此組詩為錢仲聯(lián)佚詩,載于《申報》1932年4月13、16、18、21日以及5月28日。以新樂府歌行體反映了戰(zhàn)亂的方方面面:《賃屋嘆》記載日軍攻陷嘉定、太倉后,很多難民涌入上海租界,房租暴漲?!吧杲粌何葑魈?,一屋歲收銀萬千。貧兒無錢那容處,只借半樓蔽風雨。”人們擠做一處,甚至“敗屋兩幢十家賃”。但即使居于這樣惡劣困迫的居住環(huán)境,也好過那些流離失所、只能在風雨中哭泣的人?!堵襁z骸》,寫戰(zhàn)后尸體堆積道旁,而幸存的路人已然麻木,對其熟視無睹?!耙箒砭`哭江雨,天陰月黑吹青燐。此際諸公夢方永,可惜不曾知此境?!笨芍^怨刺至深?!犊~緗劫》,則寫商務(wù)印書館被炸毀:“鐵琴銅劍有孤本,可憐玉石俱遭焚。紙灰如鴉蔽天半,云中仿佛號鬼神?!边@些詩沿襲樂府傳統(tǒng),多用白描,歷歷如畫。雖然其寫作手法可稱“陳舊”,但反過來說也可以是“成熟”,它符合民族審美心理,讓人容易理解和共情,在整個社會還處于一種集體情緒中的時候,應(yīng)當是相當有感染力的。

        借一物之存亡來寫治亂,或借小人物的口吻來展現(xiàn)亂離,也是一種成熟的詩學傳統(tǒng)。慈溪名士陳夏常有子居滬上四川北路,“一·二八”時避亂逃去,30多天后方回,見周圍盡成廢墟,唯有自家養(yǎng)的一只雞奇跡般幸存。陳夏常聞之有感,為作《難雞志》。而魏友枋、洪允祥因其事而作“難雞詩”。魏詩調(diào)侃難雞:“汝胡不于戰(zhàn)云初布時,促起青年中宵舞?”洪詩則借雞哀人:“存亡一物關(guān)冥數(shù),歌哭千家怨虜軍。”①魏友枋:《難雞歌》,洪允祥:《讀陳君謙夫難雞志》,《申報》1932年4月14日。此種寓言之法,頗似老杜《瘦馬行》《杜鵑行》《病柏》諸什,因物起興,寄托遙深。而王敖溪《跛丐行》,則以南京路上的一個跛足乞丐的自述,寫盡了時代的苦難與人民的堅韌:乞丐本是江北人,因1931年的大洪水逃難至上海,“我乃拉車去,我妻亦傭身。小兒剛歲半,抱孫賴母親。母為人漿洗,較我更苦辛??嘈磷钥嘈粒疑袠飞健?。哪知忽然傳來日軍入侵的消息,有錢人立即逃往英租界,“問我逃也未,望我勿因循。我道我窮鬼,何苦自著驚。依然拉車去,奔走到三更”。結(jié)果戰(zhàn)爭果然爆發(fā),哪還有人坐車?“有車無人坐,無計可療貧。倭賊真可恨,害我成難民。決計投軍去,逐賊回東京。”主人公這才親身領(lǐng)會到日軍的可恨,于是加入義勇隊,訓練僅7天就上了戰(zhàn)場。戰(zhàn)斗中,他腿腳受傷,在蘇州養(yǎng)傷期間,卻突然傳來當局與日本簽訂和約并撤軍的消息:

        我傷尚未愈,我軍忽撤營。我傷既已愈,我隊又解盟。本擬再入伍,與賊決輸贏。奈我足跛矣,那能上征程。欲入廢兵院,無處可問津。往懇軍政部,無那非正兵。狼狽奔回滬,探我家中人。我居成灰燼,但見骨嶙嶙。剩此一廢物,不死亦不生。

        主人公遭遇了一連串的災(zāi)難,卻始終努力生活、自食其力。至此,他終于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家人,徹底走投無路,淪為乞丐。他最怨恨的就是“司令”,悲憤地質(zhì)問:“抗而終不抗,犧牲為何因?害我如此甚,何以度殘春?”這一質(zhì)問,與5月5日《時事新報》社論所言意思相同:“國民紛紛組織義勇軍,置身火線;而政府擁兵二百萬,參戰(zhàn)者不過四十分之一。國民反對議和而政府毅然簽字,則一切責任,顯然獨在當局?!倍嗽娊枰黄蜇ぶ谥S刺當?shù)溃@得辛辣尖銳。毫無疑問,這種新樂府的寫法是傳統(tǒng)的,它的風格就是元稹、白居易提倡的“順而肆”,其精神則是“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白居易《與元九書》)。它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沒有打破任何傳統(tǒng)的藩籬。但用這一傳統(tǒng)形式來表現(xiàn)20世紀30年代上海一個普通人的生存圖景,并不會讓人感覺過時老套,而是非常適宜??梢哉f,以樂府詩哀民生之疾苦,是中國綿延不絕的文學傳統(tǒng);在危難時刻,這一傳統(tǒng)總會復(fù)蘇,重新承擔起偉大的責任。

        新文化運動激烈批判舊體詩,有一關(guān)鍵原因即是舊體詩陳套的典故和意境嚴重束縛了詩人的表達。如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所引胡先骕之詞,通篇“熒熒夜燈如豆”“翡翠衾寒”“鴛鴦瓦冷”,誰能看出是在美國的水泥大樓里所作?至于革命黨人寫遜清皇陵,卻不脫“銅駝荊棘”“黍離麥秀”;在上海洋樓中詠秋,卻不離“窗外寒蛩”“床下蟋蟀”,都是傳統(tǒng)意象遮蔽詩人真實感受的例子。舊典故、舊意象已趨俗爛僵化,不僅無法用于表達新思想,還會成為詩人的枷鎖。正如孫紹振所言,五四前后舊體詩呈現(xiàn)出的普遍“虛假”,不能純粹從思想上去解釋,“更深刻的原因是:權(quán)威的、凝固的審美傳統(tǒng)的保守性”。①孫紹振:《論新詩第一個十年》,《文藝爭鳴》2008年第1期。所以,胡適等人致力于創(chuàng)新詩歌語言,激烈批評寫舊詩是作“古人的鈔胥奴婢”,是意義重大的。

        然而,在淞滬抗戰(zhàn)期間,舊典故、舊意象的優(yōu)勢突然顯現(xiàn)出來。眼前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的情景,與歷史上的亂世是多么相似,稍通文史者,自會喚起一種深沉的歷史記憶。“新亭之淚”“金甌破碎”等典故,不僅不再是陳言套語,反倒無比切合時事,能引發(fā)廣泛共鳴。如鄧均吾“離女不知亡國恨,行人空賦黍離篇”(《望江南·滬戰(zhàn)后作》),饒福?!敖揭子|新亭感,廣武狂歌阮步兵”(《石城師聞日軍破我淞滬感懷和原韻》),都將典故用得如此熨帖,誰能目之為“虛假”“俗爛”?還有一些時事,恰與歷史遙相呼應(yīng),此時用典,更能取得獨特的效果。如1932年1月30日,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布“遷都洛陽宣言”,決定以洛陽為戰(zhàn)時行都,這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起晉代永嘉南渡,由洛陽移鼎南京之事。千年之下,其事相反,其情暗合。此時在詩中用兩晉典故,自能營造獨特的諷刺意味。女詩人陳家慶《壬申感事》云:“聞道東都佳氣濃,過江名士喜相逢。獨憐入洛紛紛者,誰似云間陸士龍?”②徐英、陳家慶:《澄碧草堂集》,第161頁。錢仲聯(lián)《海上春感二首》其一云:“南渡衣冠終北去,漢家城闕又胡塵?!雹坼X仲聯(lián):《海上春感二首》,《申報》1932年5月3日。劉樹鵬《哀淞滬》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騫翮隨風到洛陽。”④劉樹鵬:《哀淞滬》,《五中學生》1932年第5期。萬季玉《倭寇進攻淞滬國府遷都洛陽感賦》云:“東遷從者空歸市,南渡諸臣竟罷朝?!雹萑f季玉:《倭寇進攻淞滬國府遷都洛陽感賦》,《軍事月刊》1932年第1期。這些典故并不生僻,而所指昭然,讀者但凡有基礎(chǔ)的歷史知識,都足以讀懂詩人意旨,產(chǎn)生萬千感慨。又如當時中國向國際聯(lián)盟求救,這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楚人申包胥痛哭秦庭、乞師救楚的故事,因此時人詩中亦多用此典:“泣告國聯(lián)理會苦,國弱權(quán)無誰理護。今日開會派調(diào)查,明日休會責誰負。國不自強敵不御,大哭秦庭誰救予?!保荷匈t《憶淞滬戰(zhàn)爭》)“南來縱有隆中葛,西入誰為殿上荊(荊,即楚)。”(徐英《虹口公園感賦》)“諸公只辦秦庭哭,太息中原馬正肥。”(錢仲聯(lián)《近事書憤》)詩人憂憤的心情,通過用典而得到了深沉的表達。甚至連白話新詩,在敘寫淞滬戰(zhàn)事時也常常運用舊典。如追悼陣亡將士的《淞滬抗日歌》,也用“后羿矢,魯陽戈”的典故,以“射日”“退日”影射“擊敗日本”,一語雙關(guān),意蘊無窮。典故在漫長的歷史中積淀內(nèi)涵,能以最簡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情感。當時局與歷史相似,恰當?shù)牡涔誓茏屔硖幫晃幕瘋鹘y(tǒng)之中的國人心領(lǐng)神會,在有限的文本之外引發(fā)無窮的歷史情感,有不可替代的表達效果。對比當時新文學作家張若谷對淞滬抗戰(zhàn)的紀實文學報道:“記者看到這一幕如畫的景象,不禁神游到俄國的冰天雪地,好像置身西伯利亞鐵路的車站,又仿佛讀著托爾斯泰或柴霍甫的小說?!雹倌兀◤埲艄龋骸稇?zhàn)地之雪》,《大晚報》1932年4月2日。我們當更能感到使用舊典的好處。

        舊典故中,還蘊含著強烈的情感和立場。從戰(zhàn)事伊始,舊體詩詞中就頻頻出現(xiàn)“城下之盟”“和戎”等典故,可見很多人擔心的不是敵人兇惡,而是當局退縮不戰(zhàn)。但政府有保存實力的考慮,因此采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策略,導致淞滬失陷,禍延嘉定、太倉。在國際聯(lián)盟的斡旋下,和議最終簽訂,其歷史意義自有史家評判,而就當時而言,社會上彌漫著一種失望情緒。時任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主任的陳柱尊作《和議》一首:“坐看時機失,休為城下盟?!雹陉愔穑骸逗妥h》,《申報》1932年4月10日。曾琦作《吊閘北》:“劇憐城下約,不得戍邊疆?!薄队[吳淞》:“岳飛方卻敵,秦檜已和戎?!雹蹚堓岫鳎骸秶y文選》,上海:青年生活社,1936年,第20頁。同盟會會員、曾任四川省省長等職的楊滄白,當時身處上海,也對和議頗為不滿:“建國幾曾薪膽厲,和戎終負幗巾羞?!保ā妒怕奋娚虾S粮匈x》)④楊滄白:《天隱閣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第71頁。很多人認為,所謂“保存力量、長期抵抗”,不過是逃避的說辭,正是“空說長期抵抗,終歸變相喪權(quán)”(石承《西江月》)。詩人們借用、化用典故,對當局的政策予以尖銳批評。

        眼見海上繁華化為頹垣瓦礫,人們不禁要問,何為禍敗之源?明眼人都能看到,國民黨的內(nèi)斗是一個嚴重問題。詩人多用唐代的牛李黨爭來影射此事,如錢仲聯(lián)“舉國紛爭黨李牛,高臺那復(fù)鳳皇游”,⑤夢苕庵主(錢仲聯(lián)):《近聞四首(其三)》,《申報》1932年4月15日。徐英“傾牛排李費經(jīng)營,厚祿高官事竟成”,⑥徐英:《洛陽雜詩》,《申報》1932年4月27日。涵壑“岳秦抵死爭和戰(zhàn),牛李何因結(jié)怨恩”。⑦涵壑:《壬申雜感》,《申報》1932年5月15日。千年以前,面對牛黨、李黨的爭斗不休,唐文宗曾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932年用此典故的詩人們應(yīng)當也是在感慨,抗擊日寇容易,要讓政府要員們團結(jié)一致難。在這里,用典的好處再一次體現(xiàn)出來:借古諷今,暗指而不明說,卻使得情感和立場的表達更為有力,使人警醒。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用典,律詩的“工對”也能在書寫時事上營造獨特的觀感。如陳柱尊“六年黨國爭皇帝,一旦神州盡劫灰”,⑧陳柱尊:《漢奸》,《申報》1932年4月13日。上下兩句形成強烈反差,諷刺效果絕佳。劉梯崖痛罵勾結(jié)日本人、組織“閘北地方市民維持會”的漢奸胡立夫:“可以人而狗,竟為虎作倀?!雹賱⑻菅拢骸洞蛴驮姟?,《申報》1932年4月23日。對仗巧妙,語帶機鋒?!巴葱睦先恕备锌翜贩?,有“烈士有靈應(yīng)作祟,中原無地可埋憂”一聯(lián),②痛心老人:《滬戰(zhàn)退兵憤賦》,《新聞報》1932年4月23日。也寫得相當工整,“有靈”與“無地”虛實相應(yīng),令人思之悚然。漢語本就是一種講究對仗之美的語言,言簡意賅、錯落有致的文言對句,無論如何也無法用歐式白話文取代。這些舊典故、舊句法,固然“舊”,但也是幾千年來逐漸自然形成的語言習慣,符合國人審美。在書寫1932年的重大歷史事件時,它們不再顯得僵化虛假,反倒重新煥發(fā)出強大的表現(xiàn)力。

        詩言志,歌詠言。詩是表達個人情志的文體,不像報告文學以紀實見長,也不像小說以虛構(gòu)為要。而比起作為文學“陣地”的新詩,相對邊緣化的舊詩倒更適合書懷或親友唱和?!耙弧ざ恕笔伦冎螅鞣N以“感賦”“感懷”“抒懷”為題的舊詩層出不窮,在其中可以看到時人的所歷所感。

        1932年5月28日,十九路軍在蘇州的公共體育場舉行了盛大的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會。會后,“一·二八”抗戰(zhàn)的副總指揮,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作《抒懷》一詩:“公園春駐馬,佇影紅桃下。個儂嗔迎人,攀枝折佳葩。好花枝上艷,離枝則堪憐。鐵心掃倭寇,誓保金甌全?!贝嗽娨驯欢鄷珍洠蚬鉂h師長亦有《桃花行》一首,尚不為人所知,全詩如下:

        公園春駐馬,留影紅桃下。個儂嗔我攀枝折葉頻咨嗟,顰眉蹙黛怨落花。落花遍地堆如錦,摧殘蹴踏心何忍。美人爾自惜落花,志士由來重國家。君不見,暴寇侵凌無時已,長城萬里將誰倚。誓障百川川復(fù)東,戰(zhàn)袍灑血桃花紅。桃花麗日意悠悠,征馬多情去復(fù)休。我近桃花動憐惜,肯任飄零憔悴逐東流。③陸詒:《十九路軍官吟詩寄興》,《新聞報》1932年5月11日。

        兩首詩起句相同,顯然為同題相和之作。且不論是否符合舊詩的“韻律”,兩位軍人選擇舊詩的形式來表達心聲并進行酬唱,已足以說明一些問題。舊詩長期承載著言志抒情和人際交往的功能,這些功能一時尚無新的文學形式能完全代替。在與同袍共抒壯志時,將領(lǐng)們首先想到的自是寫首舊詩。文人當然更慣于此道,如錢仲聯(lián)《海上春感》二律在《申報》發(fā)表后,就引來了不少唱和。錢氏還有《敵退感賦》,寫身世之感尤佳:

        一雨東南竟洗戈,還鄉(xiāng)有夢繞關(guān)河。重來戰(zhàn)地無春草,別后寒江換綠波。詞客已先花事老,離愁爭比亂云多。全家盡脫蟲沙劫,奈此金甌破碎何。④夢苕庵主(錢仲聯(lián)):《敵退感賦》,《申報》1932年5月21日。

        身歷亂離的苦楚、劫后余生的慶幸、國事艱難的憂患,融為一體,五味雜陳。此詩一經(jīng)發(fā)表,陳葆仁就立刻和作一首:“半壁東南已洗戈,愴時仍看舊山河。沙場戰(zhàn)后余丘燼,海國重來嘆逝波。憔悴蟲沙悲浩劫,凄涼家國淚痕多。傷心最是吳淞柳,悄立東風喚奈何?!雹訇愝崛剩骸逗蛪糗驸种鳌磾惩烁匈x〉原韻》,《申報》1932年6月1日。字里行間同樣充溢著悲涼之情。這種表述方式并無新意,但其中的感情不能說不真摯動人。尤為重要的是,正是從此時起,舊詩唱和不再是少數(shù)懷舊者的精神角落,詩人們通過寫一己心聲,寫出了時代的共同情感。此后,抗戰(zhàn)詩唱和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到20世紀40年代的重慶,圍繞郭沫若話劇《屈原》的舊詩唱和,已經(jīng)頗似清初對《秋柳》詩的和作,實際上是一個時代的心緒流露。

        當全民族處于共同的悲劇下,一個人就是一部歷史。正如老杜寫自己顛沛流離,卻給后人留下了關(guān)于安史之亂最真切的歷史回憶。今日讀1932年上海詩人的自述,我們也當能感同身受。英語專家葛傳槼,初中輟學而癡迷英文,自學成才,好不容易得到了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英文部的工作,卻不料“一·二八”戰(zhàn)事突起,他珍藏的英文書和名著注譯稿皆焚于戰(zhàn)火。戰(zhàn)后,他在詩中寫道:“年來寢饋蟹行文,愛讀西書等典墳。豈料天公猶靳我,盡歸一炬復(fù)何云?!薄肮{注詩文歷久時,字斟句酌費論思。早知今日成灰燼,笑我當初似太癡?!雹诟饌鳂常骸稌鴳讯^》,《申報》1932年5月8日。這一“笑”,笑得何其沉痛。一個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得到一張安穩(wěn)書桌的人,多年心血卻在頃刻間化為烏有,這不是造化弄人么?文史學者胡懷琛當時居于江灣,住宅也被日軍焚毀,“忽然彈如雨,繼以火燎原”,他心中最放不下的并非家產(chǎn),而是向朋友所借之書——它們已付之丙丁。所幸原主“且談新建設(shè),莫提舊債權(quán)”,倒是安慰起他來。③胡寄塵(胡懷?。骸陡B睦砺吩娫挕?,《新上?!?933年第3期。這些詩只是寫詩人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在新聞與史書中可能微不足道,但正是這樣的文字,才能讓后人走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感受戰(zhàn)火之下上海普通居民的傷痛與樂觀。

        戰(zhàn)爭的陰云早已散去,但詩歌中的歷史不容遺忘。今日,在讀這些真摯感人的舊體詩詞時,我們也應(yīng)看到“文學傳統(tǒng)”之于當下的意義:在有些時候,它是沉重的負擔;而在另一些時候,它又是有力的感召。傳統(tǒng)的文學形式能否繼續(xù)書寫歷史?這是值得我們思索的。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乱码1乱码2美美哒| 日本熟妇人妻xxxxx视频| 百合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三级三级看三级日本|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曝 | 好看的国内自拍三级网站| 日本激情网站中文字幕|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不卡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超级老熟女影音播放|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天天鲁在视频在线观看| 91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毛片| 在线观看视频日本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国产国语一级免费黄片| 国产欧美高清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 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国产日本在线视频| 干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国产99r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操 |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动态图| 国产精品,在线点播影院| 日本人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情侣性视频|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