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電子科技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綿陽醫(yī)院·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腦癱(cerebral palsy,CP)指因各種原因導致未成熟大腦發(fā)生非進行性損傷,從而引起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研究發(fā)現(xiàn),在所有腦癱患兒類型中,以痙攣性腦癱(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較為常見,此類患兒多表現(xiàn)為軀體功能或言語障礙,后續(xù)隨著病程遷延,可影響患兒肌肉骨骼,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1]。康復訓練是改善SCP患兒運動功能、運動姿勢的重要方法。研究顯示,康復訓練配合電針、推拿治療可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痙攣程度及運動能力[2]。但學齡期SCP患兒病程長、運動模式較為固定,常規(guī)康復訓練效果不甚理想。個體化康復策略是根據不同患兒的語言、運動等各方面狀況,制定個體化、綜合性康復訓練方案,以滿足患兒康復需要。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法(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Assessment for Disabled Children,CFA-DC)評分可對殘疾兒童語言、運動、認知、日常生活、社會適應能力五個方面進行評價,指導殘疾兒童臨床康復治療[3]。本研究選取我院84例學齡期SCP患兒,探究基于CFA-DC評分的個體化康復策略在學齡期SCP患兒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學齡期SCP患兒,按照入院時間分成CFA-DC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6-10歲,平均(7.66±1.14)歲;單癱1例,偏癱7例,雙癱21例,三肢癱2例,四肢癱11例。CFA-DC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6-9歲,平均(7.31±1.06)歲;單癱1例,偏癱6例,雙癱23例,三肢癱2例,四肢癱10例。兩組性別、年齡、癱瘓?zhí)攸c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4]中SCP診斷標準;②經體格檢查、頭顱CT、MRI等檢查確診;③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為Ⅱ-Ⅲ級;④意識清楚;⑤患兒病情穩(wěn)定,處于康復期,且有意接受進一步治療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⑥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有癲癇;②存在心、肝、腎等身體器官功能異常;③存在智力障礙,視、聽、說功能異常;④有重癥肌無力;⑤合并其他類型腦癱;⑥身體全身性感染或伴有嚴重并發(fā)癥;⑦存在嚴重關節(jié)畸形;⑧患兒父母不積極配合治療者。
1.4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接受康復治療時,責任護士告知患兒及家屬SCP疾病病因、臨床表現(xiàn)、康復治療方式、注意事項等,促使患兒及家屬充分了解疾病及干預方式,以期取得理解與配合。對于存在焦慮、緊張情緒的患兒,護理人員可采取童趣化誘導的方式,緩解患兒的焦慮、緊張情緒,取得患兒信任。患兒住院時均接受神經發(fā)育學療法干預,1次/d,30min/次,14d為1個療程。同時遵醫(yī)囑給予患兒靜脈輸注營養(yǎng)腦神經的藥物,告知患兒父母平時應給予患兒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熱量的食物,另讓患兒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果,以改善患兒營養(yǎng)狀態(tài)。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內容如下:向患兒及家屬講解康復訓練的具體內容及訓練方法,包括坐位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上下臺階訓練、平衡訓練等訓練項目,每個項目訓練15min/次,2次/d。
CFA-DC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CFA-DC評分的個體化康復策略干預,具體如下:(1)建立個體化康復小組:由1名康復治療師、1名兒科主治醫(yī)師,5名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1名護士長組成,護士長任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學習CFADC評分評價方法、康復訓練方法,對組員學習成果進行考核,掌握后方可參與康復訓練。(2)CFA-DC評分評價:CFA-DC評分從語言、運動、認知、日常生活、社會適應能力五個維度對殘疾兒童各項功能進行評價,每個維度有10個條目,每個條目0-2分,評分越低說明綜合能力越差。(3)個體化康復方案制定:根據CFA-DC評分結果及患兒臨床表現(xiàn)制定康復方案,科學設置目標,每月評估1次訓練成果,及時調整干預細節(jié),具體如下:①對于平衡能力差的單癱患兒,可指導其練習投籃,囑患兒取單腳站立位投籃,小組成員在旁邊陪伴,以防意外發(fā)生;對于雙癱患兒,家屬在患兒身后固定其髖關節(jié),患兒將籃球投向籃框,由遠及近,由低到高,逐漸增加投籃難度,每次練習20次。②對于上、下肢肌力差的患兒,小組成員可在手板背面裝1塊鐵板,用手板固定患兒患手,患兒腕關節(jié)做外旋動作吸引桌面上磁鐵,肘關節(jié)伸直,5次/d。對于雙偏患兒,可指導患兒取坐位,護士與患兒互相拋球,20次/d。取1桶水,讓患兒用雙手將籃球用力壓至水中,20次/d。對于四肢癱患兒,可指導患兒取四點支撐位,手和膝蓋著地,支撐身體,保持平衡,于患兒身體前方、左方、右方放置可伸手拿到的物體,引導其主動伸手拿物體,20次/d。指導患兒自己穿衣服、洗臉、吃飯等,獨立完成日常生活動作。③對于伴有精細動作障礙患兒,可囑患兒在家屬陪護下上下樓梯、伸手取物、玩ipad游戲等精細動作,以提高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亦可給予作業(yè)療法(如堆積木、捏橡皮泥、丟手帕游戲)進行干預,30min/次,一次/d,持續(xù)干預90d。
兩組均于患兒入院時算起,干預3個月。
1.5 觀察指標 ①評價比較干預前后兩組CFA-DC評分。②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估比較干預前后兩組平衡能力[5],總分56分,評分越低表示平衡能力越差。③采用Fugl-Meyer運動量表(FMA)評價比較干預前后兩組肢體運動功能[6],上肢肌力總分66分,下肢肌力總分34分,評分越低則表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差。④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88)評價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粗大運動功能[7],GMFM-88評分包括臥位與翻身(51分)、坐位(60分)、爬與跪(42分)、站立位(39分)、行走與跑跳(72分),總分264分,評分越低表示粗大運動功能越差。⑤評估比較兩組康復效果,差:肌張力無明顯改善;可:肌張力改善1級;良:肌張力改善2級;優(yōu):肌張力改善>2級;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用n(%)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FA-DC評分 干預前兩組語言、運動、認知、日常生活、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語言、認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FA-DC組運動、日常生活、社會適應能力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CFA-DC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CFA-DC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時間組別例數語言運動認知日常生活社會適應能力CFA-DC組4211.75±2.14 8.73±3.05 10.38±2.64 9.63±2.72干預前9.12±2.41對照組4212.38±2.26 9.57±2.23 t 1.3120.4560.9530.9290.888 P 0.1930.6500.3430.3560.377 9.04±3.18 9.84±2.55 10.15±2.40 CFA-DC組4212.56±2.28±1.86a11.05±2.19±1.79a11.72±2.10a對照組4212.84±2.51 13.62 12.83干預后±2.23a10.56±2.35a t 0.5353.4130.8743.5582.385 P 0.5940.0010.3840.0010.020±2.33a10.63±2.21 12.05 11.26
2.2 BBS評分、FMA評分、GMFM-88評分 干預前兩組BBS評分、FMA評分、GMFM-88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CFA-DC組BBS評分、FMA評分、GMFM-88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BBS評分、FMA評分、GMFM-88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時間組別例數BBS評分FMA評分GMFM-88評分干預前CFA-DC組4228.75±4.2147.89±6.57132.57±8.41對照組4229.52±4.5748.43±6.80134.14±7.95 t 0.8030.3700.879 P 0.4240.7120.382干預后CFA-DC組4238.61±6.10a62.13±7.59a164.26±9.15a對照組4235.05±5.62a58.56±7.20a153.58±8.86a t 2.7822.2125.434 P 0.0070.030<0.001
2.3 康復效果 CFA-DC組康復優(yōu)良率95.24%較對照組的78.57%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n(%)]
SCP可由腦部先天性缺陷、早產、腦膜炎、缺氧等多種原因導致[8]。SCP會造成骨骼肌張力持續(xù)性增強,引起肌肉痙攣,嚴重影響患兒肢體運動功能及運動姿勢。現(xiàn)階段,對于SCP暫無確切根治方案,一般以康復訓練為主,但常規(guī)康復訓練效果較慢,且對患兒年齡、接受能力、配合能力有一定要求。隨著SCP患兒年齡增長,逐漸進入學齡期,其接受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對肢體功能的恢復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需采取有效方法,不斷增強學齡期SCP患兒肢體運動功能。
常規(guī)康復護理對SCP患兒從多個方面進行康復治療,可一定程度調節(jié)肌張力,改善患兒肢體麻木癥狀,但對不同癥狀患兒缺少個性化干預,對患兒嚴重缺陷方面的干預不足,影響患兒康復。CFA-DC評分是評價SCP患兒身體功能的重要工具,通過對患兒運動、日常生活、社會適應能力等功能進行評估,可為患兒康復治療提供依據,針對性地進行康復活動。根據CFA-DC評分結果對學齡期SCP患兒實施個體化康復策略干預,符合患兒康復需要,有助于患兒運動功能更快康復。研究顯示,核心肌群訓練引導康復護理可以改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和行走能力,為腦癱患兒康復提供了一定的臨床指導[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CFADC組的運動、日常生活、社會適應能力評分較對照組高,BBS評分、FMA評分、GMFM-88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對學齡期SCP患兒實施基于CFA-DC評分的個體化康復策略干預,可增強患兒綜合能力、平衡能力、運動功能。其原因可能在于:基于CFA-DC評分的個體化康復策略是在專業(yè)量表評價下,根據患兒病情、康復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制定的最適合患兒的康復方案,各項康復活動的針對性強,更有利于患兒運動功能恢復。此外,每月采用CFA-DC評分對康復效果進行評價,可及時調整康復措施,保證康復訓練科學有效。對于不同癥狀的學齡期SCP患兒采取不同的康復措施,能最大程度彌補患兒肢體功能缺陷,改善肌張力,促進患兒康復。SCP患兒肌肉痙攣會導致患兒姿勢異常,因此不僅要降低肢體肌張力,還應注意提高其手功能及平衡協(xié)調能力。比如讓雙癱患兒進行投籃訓練、四肢癱患兒進行四點支撐位訓練,均針對患兒康復需要,將枯燥的訓練融入游戲之中,更利于患兒接受,保證訓練的完成度。研究指出,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采用游戲療法聯(lián)合綜合訓練能夠改善其精細運動功能和發(fā)育商,減小膝關節(jié)反張角度,降低肌張力,能夠獲得理想的康復效果[10]。本研究顯示,CFA-DC組康復優(yōu)良率95.24%較對照組的78.57%高(P<0.05),由此可見,對學齡期SCP患兒實施基于CFA-DC評分的個體化康復策略干預,有利于提高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CFA-DC評分的個體化康復策略應用于學齡期SCP患兒中,可增強患兒綜合能力、平衡能力、運動功能,提高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