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摘要】以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為主題,研究在“雙減”政策和新課程標準下提升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措施。其中包括創(chuàng)設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搭建問題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突出學科特點,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融合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工具和方法;重視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等各項措施。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閱讀素養(yǎng)
根據國務院、教育部門推出的“雙減”政策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條件、學習經驗和學習習慣等各方面因素,帶領學生均衡發(fā)展,強化文化意識,增強思維品質,鍛煉學習能力,掌握跨文化溝通與交流能力,提升文明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一、新課標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思考
1.創(chuàng)設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的重點原因在于沒有調動學生的興趣,沒有發(fā)揮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導致部分學生即便意識到了英語閱讀的重要性,也無法高效率地投入到閱讀當中。
在面對如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這一難題前,需要了解處于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以此為突破口創(chuàng)設輕松有趣的閱讀氛圍和情境,帶領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英語閱讀。比如在學習“The night of the horse”時,可以引用《特洛伊木馬之戰(zhàn)》相關的歷史敘述視頻片段,進行簡單介紹,確保在課堂開始之初以觀看神話故事相關視頻的形式引領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節(jié)課堂中,為后續(xù)的閱讀奠定基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自然而然地帶領學生初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具體內容,第一時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教師的努力僅僅只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部分,重點在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也要帶領學生自主地投入到閱讀氛圍的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中,比如在課堂開始之前,鼓勵學生進入圖書館,借用互聯(lián)網查閱與本節(jié)閱讀材料相關的信息,并要求學生整理歸納收集到的信息,在完成課堂的初步介紹后帶領學生頭腦風暴,小組內討論“Why did Troy lose the war?”在已經激發(fā)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
2.搭建問題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閱讀教學問題的設計極為重要,適合的問題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結合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和應對方式,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性。
比如在學習“Mr wind and Mr sun”這節(jié)課程時,教師可以提出“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ir Competition?”“Who was the winner?”“What do you think of Mr sun?”等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從文章的整體出發(fā),尋問學生對本文章的大致疑惑。第二個問題是基于文章內容,可促進學生為從文章中找出問題的答案而進行思考,成為學生閱讀文章的依據。第三個問題具有極強的主觀性,學生無論給出怎樣的答案都沒有對錯之分,最大的差距在于學生該如何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單詞去形容,有助于學生結合閱讀內容進行分析、模仿和推斷,并對已學的單詞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學生針對上述三個問題給出的不同答案也能充分地區(qū)分出每位學生思維方面的不同以及詞匯量的差距。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分析推斷人物性格和感受的結果進一步問出“How did Mr wind feel after he failed?”讓學生進一步去分析Mr wind的心理變化。但是在創(chuàng)設問題鏈的環(huán)節(jié)中不可以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須要讓學生也參與到問題的設計中。
3.突出學科特點,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基礎需要日積月累,其中包括課堂教學,閱讀材料,配套材料,適合的閱讀方法以及結合聽、說、寫的閱讀技巧訓練,從而夯實英語閱讀基礎。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到,初三年級的學生應充分辨別不同語調和節(jié)奏的語音特征,學會清晰的英語發(fā)音,簡短的口頭表達,在日常的積累中學會從文章中提取關鍵信息,能參與到基礎的信息交流中,學會搭配常用詞組,了解句子的結構特征,并且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用英語描繪中國文化及國內外文化的差異,樹立國際視野,逐步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
由此可見,基于國家要求初中階段的教師能通過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必須要突出英語的學科特點。比如在學習“Happy farmer and his wife”這節(jié)課程時就可以充分地發(fā)揮語言學科的獨有特點。這一篇屬于寓意較深的小故事,讀完故事后學生便能夠感受到文章的寓意在于做人不能過于貪婪,要知足常樂。所以教師可以立足于文章,帶領學生深入解讀,促進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可以讓學生以問題“what do you think the farmer's life World be like after Fairy disappeared? Why?”為主題進行簡單的角色扮演,將問題的答案表演出來。這個問題屬于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每一組學生的答案合理即可,只要能夠有邏輯地表達出來,體現每個小組學生不同的思維,教師就可以給予鼓勵,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常用詞組的搭配能力。
4.融合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工具和方法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化技術開始融入到各行各業(yè),在教育領域中也發(fā)揮著其重要的作用。近幾年的實踐中開始融合線上線下教學,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力。因此,閱讀教學也需要融合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
初中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階段,而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又能進一步地促進學生的抽象思維發(fā)展,比如在每篇閱讀課程開始之初,整理出重點難點單詞、短語,使用網絡搜尋與單詞相關的圖片或視頻,結合畫面和聲音強化學生對單詞的理解程度和印象,為學生掃清生詞障礙。依舊以“The night of the horse”為例,本節(jié)課程為神話故事,所以教師在可以在課件中插入豐富的神話人物、地點相關圖片,加深印象。課后可以在微信群組中發(fā)布一些簡單的國內外神話故事,并讓學生交流國內外神話故事核心價值觀的差距以及本節(jié)課程的學習收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
5.重視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多元化發(fā)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應將教育、學習和評價融合到一起,讓學生也成為教學評價中的參與者、合作者和設計者,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因此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逐漸轉變教學評價方法。
首先,教師需要舍棄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中已不再適合現代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評價方法。比如某些學生平時在閱讀課堂中并不活躍,閱讀能力有極大的進步空間,但突然在某一節(jié)課中有較好的表現時,教師必須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生意識到教師的關注,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蛘叱霈F某些同學在課堂中擾亂課堂秩序或以消極態(tài)度應對閱讀任務的情況時,教師可以先觀察學生保有負面態(tài)度的原因,并結合學生課內外的綜合表現情況最終判斷并找到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而不是當堂批評教育。
其次,在閱讀課中可以多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比如小組成員完成閱讀任務后,由小組內部的其他成員對其進行評價,從而讓學生在自我審視、互相審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與同學之間的差異,使學生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身的學習情況及閱讀水平。
最后,促進家校聯(lián)合。比如教師在課后布置完閱讀作業(yè)后,可以要求家長在微信群組中發(fā)布學生課后閱讀的表現情況,提高父母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讓家長也能充分的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起到家校聯(lián)合,共同督促學生成長的作用。
二、總結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很難通過一兩節(jié)課的教學獲得明顯的成果,只能通過反復的訓練,日復一日的積累才能從量變轉化為質變。除此之外,還需要通過英語閱讀教學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發(fā)展閱讀技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得到滿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注重學生閱讀技能的提升和語言知識的積累,還需要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比較、概括、分析,并形成抽象和形象的概念,學會理清文章的邏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件,從而獲得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田丁.探究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試題與研究,2022(25).
[2]韓丹,王軼.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02).
[3]馮慶慶,王書一.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J].海外英語,2021(24).
[4]劉婷婷.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運用[J].校園英語,2022(28).